李·科克雷爾
媽媽以前常對我們兄弟倆說:“不要亂說話!”顯然,媽媽的意思是叫我們不要說臟話。不過,進入職場后我發現,媽媽的話其實有著更深的含義。臟話并不僅僅局限于罵人的話語,在某些情況下,滔滔不絕也會讓人生厭。
美國著名的領導力專家弗朗西斯·赫塞爾本曾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聽別人說過‘我想當誰誰誰的部下簡直想瘋了這樣的話嗎?”她的意思是說,“部下”這個詞有低人一等之意,沒有人會把低人一等作為自己的夢想。所以.提及直接下屬時,為什么不能換一個更鼓舞人心的稱謂呢?所幸.很多高管都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改用“商業伙伴”來稱呼他們的員工.這種詞語讓員工覺得自己得到了足夠的尊重。另外,我還特別受不了“我的員工在客戶服務上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中“我的員工”這個說法。如果不是國王,也不是王后.那我勸你還是盡量不要用這種說法。雖然你有權在下屬的工資條上簽字,有權解雇下屬.但下屬并不是你的附屬品。用這種貶低他人身份的稱謂來稱呼他們.員工肯定會心生不滿.不知不覺中就會把心里積的怨氣撒到客戶身上。
能說明語言在商界的重要性的例子還有很多。以上兩個例子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欠妥的語言就像病毒,會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企業文化。如果貶損的、詆毀的或喪氣的用語在企業流行,那么,不僅員工的熱情會冷卻,客服質量也會觸底。如此一來.客戶便會一個個地棄你而去。
無論是與別人交談,還是談論別人,言語中都應該表達出尊敬和關愛之情。能夠提升信賴度的語言一定是積極的、文雅的、充滿恭敬的。語言是具有魔力的。以至誠之心去發掘語言的魅力吧!
(選自《讀者》2021年第21期,有刪節)
賞析
語言既能使人泄氣,也能為人鼓勁:既有破壞性,也有安撫性:既能引發戰爭,也能帶來和平。語言文字既能在我們的大腦中造成頹勢,也能描繪出盛景。記憶最為深刻的話語,往往是那些最能撼動心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