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 臺唱 經鑫 王玥湉 王立玉 許佳
地攤經濟是指人們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和非正規經濟[1]。地攤經濟在我國發展歷史悠久,城市化管理進程中歷經跌宕起伏。地攤經濟由于其準入門檻低且投入成本不高,成為眾多待業人員、失地農民、下崗工人和外來流動人口再就業的首選,然而他們所帶來的占道經營、產品質量、食品衛生、影響市容市貌等負面問題也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因此,在中國城市規劃管理過程中,“擺攤行為”一度被貼上“越軌”標簽;“流動攤販群體”一直被視為“邊緣群體”“弱勢群體”,攤販與城管處于“矛盾對立”狀態,城管也常常處于輿論風口浪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近三個月“停工停產”使原本就生活困難的底層民眾舉步維艱,疫情也導致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員工失業、應屆畢業生就業難。李克強總理表示:“我看到報道,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范,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同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中國就業的生機。隨后全國范圍內各大中小城市相繼提出開放地攤經濟,掀起一股“地攤熱”。
今年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對于地攤經濟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在當前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各級政府將積極恢復經濟、保障就業、穩定民生,視為疫情后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地攤經濟無疑是新時期特殊價值的重要體現。那么,作為后疫情時期的一種特殊發展模式,為攤販群體帶來了什么改變?城市管理部門治理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地攤經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否符合制度設計初衷?因此,本文以合肥市H街地攤經濟實地調研為基礎,了解后疫情時代地攤經濟發展現狀,探究其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助力地攤經濟未來的發展與管理。
H街位于合肥市廬陽區,早在清同治年間李鴻章家族于此地購置房產,高門大戶占據半條街,時稱“李府半條街”。1992年合肥市政府開始對H街進行改造,形成了集購物、觀光、文化、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現代化商業步行街,并于2012年獲得“中國著名商業街”的美稱。
H街地攤是自2005年年底起,由無業人員、下崗工人群體自發形成的以經營服裝、飾品、兒童玩具、小百貨為主的攤點群。期間雖歷經多次取締與整治,但也逐漸發展成熟,形成規模,并有美甲、VR體驗等新興產業,為日街注入活力。現有攤點850余戶,夏季高峰期可達1000戶,從業人員3000余人。規定經營時間為晚上十點半至次日凌晨兩點半,所有攤販須在凌晨三點前撤離。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H街地攤停業三個月,2020年5月6日開市后,老商販們重返舊地,并不斷有新經營者響應地攤經濟號召,加入地攤攤販行列,H街地攤夜市逐漸恢復往日“煙火氣”。
為配合“發展地攤經濟,點燃人間煙火氣”的倡議,了解后疫情時代地攤經濟的現狀與變遷,研究團隊通過在H街開展實地調研,運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了解地攤攤主和城市管理部門的態度及其內在邏輯,探究發展地攤經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研究者采用按區域、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向H街地攤經營者發放100份問卷,收回98份,篩選剔除后得到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6.0%。通過問卷調查對H街地攤攤主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如表1所示,在被調查的攤主群體中,男性有45人,占比46.9%;女性51人,占比53.1%,男女比例差距較小,較為均衡。1970年前出生的有8人,占比8.3%;1971至1980年出生的為15人,占比15.6%;1981年至1990年出生的為26人,占比27.1%;1999至2000年出生的為36人,占比37.5%;2000年后出生的為11人,占比11.5%。可以看出H街攤販群體以青年人為主,80后、90后占比高。學歷方面,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分別占比9.4%、34.4%、43.7%與12.5%,攤主整體學歷水平較低,多集中于初高中。

表1 H街地攤經營者基本特征
經調查,疫情前就開始擺地攤的攤販達83人,占比86.6%,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地區與周邊鄉鎮。選擇擺地攤多是出于經濟考慮,“支個攤子,從網上進點貨,不用花多少錢,就是人累點,沒錢嘛,租不起店鋪沒辦法”。“我當年揣著兩千塊錢,買了輛二手舊三輪,進了兩百二的貨,在這扎下的根”。疫情期間H街地攤休市,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確定性,“其實挺害怕的,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能結束,家里庫存一堆。”“在這兒擺攤幾年,一切都很熟悉,不擺攤了,不知道能做什么。”“我們一家三口都指望著這個攤,那段時間生活壓力挺大的。”地攤是他們的生活來源。“這條街擺地攤是合規的,有街道管理,但一直有各種負面反映,說不定哪天就被取締了,現在不怕了。”“聽說政府出臺了些政策,希望咱們的地攤生意越做越好,發揚光大。”可見地攤經濟曾經作為“非正式經濟”使得攤販雖在穩定的攤位上,卻也并不穩定。國家政策,一方面使“非正式經濟”的邊界挪移,另一方面也給攤販打了一劑“強心針”,加強他們對職業與身份的認同。
疫情后開始擺攤的有13人,占比13.5%,他們大多是疫情導致的待業人員與“跟風”擺攤的學生,“我是個幼師,幼兒園不開門,天天在家待著很不安心,來擺攤希望多一份收入”;“我跟同學一起來的,看這邊擺攤很熱鬧也想試試”。地攤經濟的宣傳確實吸引人們加入這個行列,起到“穩民生,保就業”的初衷,但H街擺攤門檻較高,大部分人知難而退。據了解,H街雖明文規定不收攤位費,但攤主間約定俗成給“承包人”交攤位費,這個攤位就屬于自己,新來的攤販不懂“規矩”搶占了攤位,會引起沖突。H街作為合肥市人流量最大的商業街區,出于利益與知名度考量,成為很多擺攤客的首選,而當門檻被拔高,制度設計難以發揮作用,“非正式就業”的“社會安全閥”職能,難以最大限度發揮作用。
城管與攤販間的矛盾一直是社會與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城市攤販的管理問題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難題。攤販本質上是國家空間資源的“入侵者”和“爭奪者”,其不法占用公共資源的行為勢必會與城市管理產生矛盾[2]。而這種攤販生存權力的缺失正是攤販與管理部門矛盾的根源。國家放開地攤經濟,“入侵者”與“爭奪者”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轉變,攤販生存權得到承認與支持。H街相關部門也在轉變治理方式支持地攤經濟發展。
H街管委會設有夜市管理辦公室,城管人員會定時進行巡查,規范攤販行為,調解矛盾。雖治理過程中秉承文明治理、合理執法,但兩者作為“天然矛盾體”在實際過程中還是難免發生摩擦。H街管理部門坦言,放開地攤經濟,更多人加入地攤群體,是對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挑戰,面對激增的工作量,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新形勢下的地攤經濟。“我們將進一步調研分析、學習借鑒相關經驗,發揮街道的地理位置與社會資源優勢,使街道地攤經濟融入更多人文元素,助力提升地攤經營者營業收入,進一步發揮地攤經濟帶動作用。”由單一治理到推動發展,這一目標的轉變,體現了后疫情時代城市治理理念的轉變與升級。
地攤經濟對緩解就業壓力、保障民生、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消費、展示獨特市井文化具有促進作用,是疫情后保就業、暖民心、增活力的一項善政。然而,隨著地攤經濟的熱度和被關注度越來越高,問題和矛盾也難免滋生。地攤臟亂差、衛生堪憂、沒有秩序等以往就存在或被詬病的問題以及新政策下催生的新問題都值得我們加以關注。
在歷來的城市規劃中,地攤經濟缺乏專屬的經營場所,致使地攤經濟的發展空間具有非正規性,主要表現在占用人行道、公園廣場、天橋等公共空間。同時,為了滿足不影響交通秩序、不影響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具有較大的人流量等要求,地攤經濟可以使用的經營空間被壓縮,攤販們的需求難以滿足。疫情過后,基于國家政策和經濟環境的影響,“擺攤大軍”日益壯大,攤位需求持續擴大,原本有限的公共空間資源愈加短缺,可能造成大量無固定攤位的攤販仍游離在規范管理之外,影響正常的城市空間秩序。H街街道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H街攤位早已飽和,多數攤販在此經營數年,攤位固定,已經沒有剩余空間來滿足新攤販的需求。
為了支付衛生清潔、日常管理等開銷,攤位收取一定的費用是合理的。但當攤位租售成為某些人謀取私利的途徑時,攤販經營者將面臨更多困難和經濟壓力。在H街的市民來信中,不少來訪者提出在擺攤合法化的背景下,仍有人在收取高額費用,存在不給錢就不讓擺攤的問題。針對該問題,H街管委會表示,H街夜間辦公室自成立以來一直嚴格遵守上級要求從未收取任何費用,也不存在收受賄賂的行為。隨著H街夜市攤點的逐漸增加,H街有限的空間趨于飽和,不能排除少數攤主從中運作,哄抬價格,這種不合理租售攤位謀取私利的行為,不僅擾亂市場秩序,而且使得原本處于弱勢的攤販群體承受更大的經濟壓力,甚至被排除在地攤經營準入范圍之外。
城市交通秩序與公共衛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觀體現,也是創城工作的重要指標。然而擺攤導致的交通擁堵、衛生堪憂仍是難以解決的大問題。經調查,在交通上,H街街道雖然禁止機動車駛入,但是街道兩旁攤位擺設過于密集,人群聚集,易造成街道擁擠,影響行人行走;在環境衛生方面,經營者文化程度不高,環保意識淡薄,經營活動對周邊環境破壞嚴重,特別是油漬、污漬難以清理,持久性強;同時許多市民在游覽消費的過程中,不注重愛護環境,隨意丟棄雜物、垃圾,消費者素質有待提高。
地攤經營者主要由低收入群體和暫時失去經濟來源的待業者或失業者構成,為壓縮成本,降低失敗的風險,地攤經營者通常會選擇成本較低的商品來售賣,這很容易使假冒偽劣的產品流入市場。且無人對地攤上的商品實行質檢與監管,導致商品的來源是否合格、制作環境是否衛生、質量是否達標等方面的問題透明度低,消費者對其鑒別能力有限。此外,地攤經營的非固定性和流動性大,致使消費者無法對有問題的商品進行退換和追責,消費者的權益進一步受到損害。
后疫情時代地攤經濟的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問題,不利于其長久發展。如何揚長避短,解決和降低負面效應是今后地攤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3]
基于地攤經營需求擴大與公共空間資源有限的矛盾,城市管理部門可以提前對有經營需求的主體進行初步摸查和了解,逐步推行預登記制度,評估地攤經濟的需求規模和經營類型[4]。在此基礎上,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合理地劃分和規劃,使其與經營需求量和經營類型相匹配,緩解地攤經濟與公共空間的矛盾。預登記制度可以運用微信小程序、APP等移動軟件實行推廣,地攤經營者可以自主登錄各種軟件完成地攤登記、注冊、審核、撤銷系列操作。此外,地攤經營者還可以在平臺上發表意見、反饋問題,有助于管理部門實時監測、調整政策。
由于擺攤資格不受限、對擺攤經營者的素質無明確規定,外部約束和規范不足,經營過程更多地依靠攤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難免會滋生事端。管理部門可以成立地攤委員會組織協調日常事務[5],對攤主的行為進行約束,將不服從委員會管理、出售劣質產品、違規經營的攤主列入黑名單并取消其經營資格。同時,地攤委員會可以加強對地攤主的培訓,規范其經營行為,并鼓勵相互幫扶、相互監督。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執法力度,對違規占道、破壞環境等不良行為進行處罰,對故意高額轉租或出售攤位以謀私利的行為加以取締,規范地攤經濟市場秩序。
輿論宣傳在政策推廣與群眾動員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關于地攤經濟的發展,政府及管理部門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宣傳,讓攤主們知曉具體的經營規范、經營區域、經營時間;另一方面通過宣傳提升地攤主和消費者的自身素質,實現自律。其中發放宣傳手冊、張掛宣傳橫幅、網絡短視頻傳播等都是很好的宣傳方式,繼而引導地攤經濟文明發展,構建良好的城市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