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胡淼 劉園媛
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推進鄉村產業興旺,需要注意發揮鄉村企業家的“領頭雁”作用[1]。目前以鄉村企業家為切入點,探究其助推鄉村振興的作用所進行的理論剖解的文獻尚不夠系統深入。本文在界定鄉村企業家內涵的基礎上,分析鄉村企業家對鄉村振興的賦能作用,采用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驗證理論邏輯的合理性,最后提出鄉村企業家助推鄉村振興的政策建議。
技術溢出效應是指鄉村企業家對農業進行投資,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而企業家無法從中獲得全部收益的一種經濟外部效應。企業家的技術溢出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鄉村企業家先進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在農業生產中擴散和傳播,有利于農業生產者素質的提高,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二是鄉村企業家往往會對參與生產的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以滿足生產要求,農民通過“干中學”提升勞動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
政府的農業工作指導文件多次指出,要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適度規模經營來源于規模經濟,是指在既有條件下,適度擴大生產經營單位的規模,使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配置趨向合理,以達到最佳經營效益的活動[2]。而農村中國式小農經濟,農戶經營面積小而分散,個體農戶難以面對市場。鄉村企業家將自身的資金、技術與農民的土地、勞動力結合起來開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投入產出率,實現農業規模報酬遞增[3]。規模經濟效應主要通過以下兩個途徑發生:一是鄉村企業家帶動了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稀缺要素向農業領域流動和配置,優化了農業生產要素結構,引進了先進的農業經營建設和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二是鄉村企業家通過土地流轉集中了農民分散的土地資源,將個體農民分散經營轉變為統一規模經營,有利于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鄉村振興需要將農民組織起來[4],而鄉村企業家正適合作為組織者,組織生產和組織銷售。鄉村企業家組織生產表現為將農村個體小規模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進行集中規模經營,將原來松散的個體農民轉變為集中的農業產業化工人;鄉村企業家組織銷售表現為將農戶分散種養的農產品收購集中起來,利用其社會資本和銷售渠道進行統一銷售,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幫助農民增收。除此之外,鄉村企業家將農民組織起來便于對接上級政府的支農資源,使政府資源可以有效地輸入農村。貧困農戶則通過產業發展的“涓滴”效應,加快人力資本的累積,增強其內生發展能力。鄉村企業成為對接上級政府資源的載體,將國家資源轉化為農民建設美好生活的能力。
鄉村企業家憑借其超強的預測能力、判斷能力和管理能力率先發現孕育在“三農”資源中的機會,通過投資農業獲得利潤。鄉村企業家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領頭雁”,其示范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鄉村企業家可以成功吸引更多社會資本下鄉,使各類資源進一步在鄉村集中,在具備一定基礎設施的條件下進而形成農業產業集群,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外出農民工雖然在城市里打拼了多年,但是他們融入城市社區還存在著諸多困難,因此,當外出農民工看到家鄉就業、創業機會,在積累一定資金之后基于戀土、戀家的“鄉土情結”愿意返鄉就業或返鄉創業。這樣一來,鄉村企業家、社會資本、返鄉農民工等匯聚鄉村,“三農”創業者隊伍不斷壯大,鑄就了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2020年調研團隊兩次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實地調研農村產業發展情況。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匯處,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貧困人口多、致貧原因復雜。在金寨縣脫貧攻堅的實踐中,鄉村企業家發揮了重要作用。
選取安徽綠爾佳食品有限公司和金寨縣小南京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作為典型例子,探究其運作方式、帶動農戶方式和面臨的困難,如表1所示。

表1 鄉村企業家賦能鄉村振興的案例分析
上述兩位鄉村企業家有著許多相同點,具體而言表現在:(1)鄉村企業家自身有一定的貨幣資本積累、社會活動資源和所從事行業的經營管理經驗;(2)逐利動機、鄉土情結和社會責任共同驅動企業家在農村創業。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正從規模化向個性化、多樣化升級,原料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難以適應需求變化,這為鄉村企業家的創業創造了大量機會。鄉村企業家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上述兩位鄉村企業家都有濃厚的鄉土情結和強烈的振興家鄉的社會責任感,回到自己生長的家鄉投資農業生產,帶動家鄉村民脫貧致富,他們將自身的資金、技術、管理等稀缺要素帶回農村,優化了農村生產要素條件,帶去了科學的生產方式和先進的經營理念;(3)鄉村企業家善于利用農村資源稟賦條件,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鄉村企業家結合自身特長,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資源稟賦優勢選擇產業。例如:鄉村企業家余某充分利用金寨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發展香菇產業;鄉村企業家黃某利用當地交通便利的優勢發展城郊觀光采摘體驗農業。
鄉村企業家是鄉村產業發展的核心人物,為提高鄉村企業家投身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助推鄉村振興,針對案例分析中鄉村企業家在投身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企業家精神的發揮要求普惠性的金融制度與之配合,金融機構應該根據鄉村企業家的經營需求、經營方式并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因地制宜,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一是要大膽創新信貸產品。金融機構要深入研究鄉村企業家擴大經營規模、延長產業鏈的金融需求,適時推出特色信貸產品。二是豐富和創新農業保險產品。農業不僅是一個投資回報期較長的產業,也是一個集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于一體、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較高的產業[5]。保險公司可根據特色農產品的產品特點,開發貼近農業實際的保險產品,使鄉村企業家能真切地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保障,提高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三是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進一步盤活農村資產,讓農村的“死資產”變成“活資本”,進而推動農村投融資機制良性發展,吸引更多的企業家進入農村市場。
農村土地無法高效流轉,交易成本過高,土地不能與資本、技術等要素靈活、迅速組合,降低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由于農戶土地分散破碎,一塊較大面積的集中土地往往會涉及眾多農戶,企業家與一家一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需要支付土地租金和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的談判費用等有形和無形的交易成本。一種可能的解決措施是,在保障農民的土地面積不變和保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賦予村集體整合分散土地經營權的權力,將農村閑置的土地由村集體統一代為管理。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經過村集體統一規劃、整理,由企業家與村集體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在保障農民土地收益權的基礎上可以大大降低企業家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
鄉村振興建設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鄉村企業家是鄉村產業發展的核心人物,但鄉村產業發展除了需要企業家之外,還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與之配合,形成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鄉村企業家團隊。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一是要將具有理論知識的返鄉大學生與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土專家”相結合,返鄉大學生與“土專家”互相交流學習,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利于培養服務農村發展的鄉土人才。二是發揮股權激勵作用,支持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管理才能入股鄉村企業,提高其投身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鄉鎮政府是鄉村企業家面對面直接接觸的基層政府機關,鄉鎮政府的服務能力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重要影響。一要推進互聯網、鐵路和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的信息通信技術可以把城市金融服務、商業信息快速地擴展到農村,便于企業家識別和創造商業機會;便利的城鄉交通可以縮短城鄉時空距離,延長鄉村資源的價值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鄉村資源的使用成本和交易成本。二要為鄉村企業家提供市場化和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在農村的熟人社會中,社會資本往往比法律制度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因此,要規范市場秩序,為鄉村企業家的經營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三要制定鄉鎮經濟發展規劃。基層政府要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條件,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制定鄉鎮經濟發展長期規劃,引導鄉村企業家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