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新華國際商學院 王曼青
“開心麻花”2003年創辦于北京,如今已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民營劇團。成立同年,“開心麻花”提出“賀歲舞臺劇”的概念,借此理念,“開心麻花”迅速獲得觀眾認可,占領國內市場。“開心麻花”學習借鑒國外成熟劇團的運營方式,以制片人為中心,操作方式則與電影相近,尋找好劇本,根據劇本選擇適宜的導演、演員,以劇本為根基立項[1]。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外演藝產業都遭到重創,但“開心麻花”凈利潤仍超過1億,對“開心麻花”的商業模式進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采用商業畫布模型對“開心麻花”的商業模式進行分析,商業模式畫布從四個角度、九種要素對商業模式進行分析,從不同方面體現出分析對象商業模式的獨特性。其中,四個角度包括:產品或服務、客戶、財務、資產管理;九種要素分別為:體現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主張,體現客戶的客戶關系、渠道通路、客戶細分,體現財務的成本結構、收入來源,體現資產管理的關鍵業務、核心資源以及重要合作[2]。
其中,價值主張(VP)描述為研究對象創造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客戶關系(CR)是指企業與某一客戶群體建立的關系類型;渠道通路(CH)是指企業與客戶建立聯系、傳遞價值主張的通路;客戶細分(CS)是指企業期望服務的目標人群或組織;成本結構(CS)指在特定商業模式下企業所支付的全部費用;收入來源(RS)是指企業從客戶群體獲取的收益;關鍵業務(KA)指保證企業商業模式有效運作所進行的最重要活動;核心資源(KR)指保障企業商業模式有效運作所需的最重要資產;重要合作(KP)指企業商業模式有效運作所必需的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各要素之間存在著豐富的內在邏輯關系:“價值主張”是商業模式最重要的環節,客戶是商業模式的核心,“客戶細分”決定企業向誰傳遞價值,通過怎樣的“渠道通路”接觸客戶并與客戶建立聯系,想建立起怎樣的“客戶關系”;為了傳遞價值,企業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資源”,跟誰開展“重要合作”,從而完成出售商品或服務的“關鍵業務”;最終從客戶那里取得“收入來源”,而收入是企業的動脈,在傳遞價值的過程中企業則要付出“成本結構”[3]。
“開心麻花”的自身定位是戲劇公司,作品以話劇和電影為主,由話劇改編喜劇電影,培養明星導演與藝人,形成了“戲劇+電影+藝人經紀”的獨特商業模式。“開心麻花”以故事為根本,以情懷動人心,以喜劇的方式表達歌頌正義與理想,以犀利的盤點抨擊假、丑惡之亂象,始終以敬畏藝術、敬畏觀眾之態度傳遞歡樂的正能量,在行業內獨樹一幟。
“開心麻花”的客戶關系包括買賣關系、合作伙伴、戰略聯盟。“開心麻花”與觀眾間的關系屬于買賣關系,“開心麻花”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如演出、電影等,觀眾支付金錢以享受精神上的愉悅。與部分導演、藝人是合作伙伴關系,“開心麻花”中,重要演員和導演不占有“開心麻花”多數股權,而是導演、藝人等建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心麻花”與工作室深入合作,入股工作室。藝術人才往往更偏愛寬松的創作環境,“開心麻花”以合作伙伴的模式滿足了人才的創作需求,并保障了他們的利益所得。與演出場地、各地分公司為戰略聯盟關系,“開心麻花”為各地“開心麻花”劇場提供資金、劇本,各地小劇場根據劇本,選擇演員,培養演員,為“開心麻花”規模化復制作品打下基礎。
渠道通路分析主要分析演出門票的銷售渠道。線上渠道以“大麥網”等票務網站為主,以自營渠道為輔,隨著品牌的普及,“開心麻花”自營官網的售票占比逐漸增多。現在銷售渠道以企業包場演出為主,以現場售票為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場售票收入占比越來越少。
線上售票主要包括第三方票務平臺售票和自營官網售票。第三方票務平臺是“開心麻花”銷售演出票務的主要渠道,與第三方票務公司簽署協議,委托在其票務平臺上宣傳推廣公司演出劇目,銷售演出票。除此之外,“開心麻花”自營票務系統“開心果”,觀眾登錄公司官網,在線上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支付完成購票。
線下售票主要包括企業包場和劇場售票,企業包場如企業年會、企業開業典禮等,通常由“開心麻花”與企業客戶直接協商。現場售票主要是觀眾到“開心麻花”或其下屬公司所在地購票,或在演出劇場現場購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劇場售票收入占公司整體收入比重較低。
“開心麻花”瞄準熟悉互聯網語言的白領,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承受著各種壓力,有觀看喜劇的需求,并且收入不菲,有能力為喜劇付費。為此,“開心麻花”大膽突破了傳統話劇的形式,去除大段落的詠嘆調和獨白,通過話劇和電影連接受眾,讓他們在工作生活壓力下得以放松。
“開心麻花”的支出主要是演出支出與電影支出。在演出成本中,制作及演出成本占比最高,約占總成本的一半,其次是場租成本,約占總成本的五分之一,導演服務成本位居第三,占比約十分之一,舞美設備、交通運輸、服務道具成本等其他成本占比較少。在電影支出中,制作成本和票房成本最高,宣傳成本、劇本成本等占比較少,“開心麻花”電影宣傳成本占比較少,主要得益于話劇的成功造勢和“開心麻花”的品牌優勢。電影成本各部分比重還在不斷調整,并不穩定,這體現出“開心麻花”正處在初入電影產業的調整適應階段。
“開心麻花”收入來源主要是演出和影視收入。演出收入主要為售票收入和包場收入,影視收入主要是電影票房分成收入。除此之外,藝人經紀服務創造藝人經紀服務收入和企業項目服務收入。營業外收入主要為政府補助和其他,營業外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較小。
“開心麻花”核心業務包括演出、影視、藝人經紀三部分。演出業務主要包括話劇、音樂劇和兒童劇,演出是“開心麻花”的根本,“開心麻花”堅持在劇場巡演,以觀察用戶喜好、培養明星導演和演員。影視業務以喜劇電影為主,選取在巡演中口碑最好的劇本進行影視化改編[4],電影的受眾群體遠大于話劇群體,“開心麻花”將話劇電影化改編,擴大企業知名度,使更多人關注話劇行業。藝人經紀業務包括藝人經紀服務和企業項目服務。公司為旗下編劇、導演、演員提供全面的經紀代理及相關服務(包括對外合作、法律事務、行政顧問等),為服務企業的廣告代言、宣傳項目等提供市場咨詢、藝人推薦及營銷宣傳等各項工作的組織運作。
2.8.1 人才優勢
“開心麻花”一直重視喜劇人才的挖掘與培養,建立培訓體系和激勵制度,為旗下藝人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培養喜劇情懷,根植品牌文化,建立專業培訓團隊,在實踐中磨練人才,培養市場認可的藝人。除編劇、導演、藝人等喜劇人才外,“開心麻花”還重視運營和管理人才,形成“創作—演出—運營”的閉環式人才結構和體系,使得公司能夠不斷推陳出新。人才優勢特別是完整的喜劇人才體系是公司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2.8.2 規模優勢
“開心麻花”通過多年發展,擁有超過20部原創喜劇作品。在對喜劇作品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標準化的演出方案,使得規模化復制演出成為可能。“開心麻花”儲備了大量的喜劇人才,在北京組建了多組演出團隊,以北京為總部,在華南、華東、東北、西南等地區的中心城市設立了子公司,有能力同時在多個城市進行演出。規模化培養人才和演出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市場占有率,擴大了品牌影響力,成為業內少有的突破演出行業規模限制的喜劇公司。
由于喜劇行業的特殊性和“開心麻花”自身商業模式的特點,“開心麻花”的重要合作對象主要為劇本供應商、票務網站和劇場。“開心麻花”的劇本供應商較為分散,其中合作最密切的為《夏洛特煩惱》編劇閆非和導演彭安宇,二人通過開心兄弟間接持有公司0.54%和0.54%的股份,股比例較低不影響公司的經營決策。“開心麻花”不依賴單一供應商,降低了市場運營風險。在劇場方面,“開心麻花”長期租賃的劇場主要為“開心麻花”劇場北京地質禮堂,除此之外,“開心麻花”及其子公司在全國范圍按年或按輪次簽約合作劇場,主要包括海淀劇院、世紀劇院、上戲劇院、華夏藝術中心等,為“開心麻花”的駐場演出或巡演提供了條件。
從價值主張方面看,“開心麻花”提出將智慧與快樂結合成舞臺劇,讓更多人接受戲劇這一小眾文化產品;從客戶關系來看,買賣關系、合作伙伴、戰略聯盟為“開心麻花”扎根市場提供條件;從渠道通路看,“開心麻花”自有票務相對其他話劇團占比較高,對大麥網等渠道商依賴可控,降低了風險;從客戶細分來看,“開心麻花”看中白領這一有需求有能力的人群;從成本結構看,主要為演出支出和影視支出;從收入來源看,主要有演出、影視、藝人經紀收入;從關鍵業務來看,“開心麻花”以演出、影視、藝人經紀三大部分為主;從核心資源來看,“開心麻花”具有人才和規模優勢。如表1所示。

表1 開心麻花商業畫布
“開心麻花”以“話劇第一品牌,電影和舞臺劇雙引擎,更豐富的產品形態裂變”三級火箭式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戲劇+電影+藝人經紀”的商業模式,從專業院校起家,逐漸找到自身定位,創造性地在國內實現戲劇規模化演出。“開心麻花”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人才的選用和管理是“開心麻花”成功的關鍵,不斷從戲劇內容和管理層面進行創新,使其產出源源不斷的優秀作品,將快樂創新的價值主張傳遞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