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小華 余少波/江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教師
江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附外”),一所園林式的新學校坐落在南昌新建望城、梅嶺南麓——我國植物學的奠基人、“植物活化石”水杉的主要發現者胡先骕先生老家。這所學校由江西師范大學、新建區人民政府、江西省通源地產集團三方合作創建,是一所12年制新型現代化綠色學校,已于2020年9月正式開學。其“文化立校”“環境育人”“自己做,做自己”等諸多辦學理念及實踐,蘊含了豐富的關于新時代中國基礎教育如何深化改革的思考和智慧。
校園建筑為漢唐風格,園林嵌入了宋元明清元素,鐘樓、路燈為歐洲風格;小學、初中、高中的三座教學樓與體育中心分別命名為“雛鷹、雄鷹、展翅、翱翔”,幾棟大樓連成一線,自南向北,似一條中國飛龍騰空而起;加上行知實驗樓、山海辦公樓,樓宇間彼此走廊聯通,形成一艘目標遠大,以“復興中華、美好世界”為己任的“致遠號”教育航母。正門朝南,入內即是復興廣場。巨石刻勒的《學校文化建設旨義》開宗明義:“圣賢啟鑒,西學中用;世瑰適取,繼承弘揚;校樹雕像,學有榜樣;復興中華,世界美好。”廣場東西兩側分別矗立著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雷鋒、馬克思、達爾文、居里夫人七座中西方偉人雕像,形成一個肅穆的楷模圣地和鮮活的榜樣“磁場”。校內建筑場館,精巧恰當地設置了文化教育元素,圍繞教書育人各環節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作風”,文化標語和景觀“循循善誘”,散發出“文化立校、環境育人”的磁場力。
76畝的景觀園林“西海歷史文化公園”,更是學校重要的戶外課堂和育人場所,內有可供師生開展誦讀和表演等戶外教學實踐的“杏壇”,有蜿蜒的健身綠道,更有匠心獨運講述中華百年近代史的“奮進之路”,奮進之路上以“鴉片戰爭、五四運動、開國大典、改革開放”四個歷史節點展示了四幅石刻作品和附外老師集體創作的四言詩史。以中國近代史來激勵青少年努力學習、發憤圖強。公園里還有百草園、百鳥園、百花園、百果園、胡楊林、月牙泉、羌笛湖等。在園林北部還有為貴賓和杰出校友留出的植樹地帶,取名“毓秀林”。這里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不僅學生喜歡來上戶外課,就連附近居民和接送孩子的家長也都很喜歡到西海公園來走走學學。
學校確定了“一訓”(校訓:世界在召喚·創造幸福)“四風”(校風:實事求是;教風:以身作則;學風:知行合一;作風:主動進取)、校歌及各類系列學校文化,以“責任·適宜·美好”為內核,以“感恩愛國、知行合一、富于創造”為基塊組成了附外的文化體系,以“深厚的國文、純正的外語、先進的科技、多彩的體藝、優質的紅色文化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辦學五大特色,全面體現出附外“知行合一”的行動文化風格。“自己做,做自己!”鮮明的知行特色體現在附外辦學的方方面面。

1.學校黃昏景色
例如,附外學術報告廳以周總理的字“翔宇”命名,附外東面“先骕路”以江西師大前身中正大學首任校長胡先骕名字命名,北面“紫云路”以師大附中首任校長孫紫云名字命名,埋下了文化和精神的種子,引導師生以“四求”(求正、求寬、求深、求高)達“四化”(現代化、國際化、優質化、素質化)。將小學雛鷹樓、初中雄鷹樓、高中展翅樓、實驗行知樓及其連接走廊的200多塊墻體空間進行總體開發,創建成一部巨大舒展、彼此勾連的通識教育、學科知識尋寶圖,引導學生自行閱讀思考及發問,也為開發相關校本課程、開展深度學習提供了綱要和線索。
又如,附外以軍號體系進行作息時間管理,高度重視體藝教育,將武術、游泳等列為必修課。卯時晨跑,巳時體操,一日三遍眼保健操,還有自創的“容止格言操”,英姿颯爽的師生們和校長一起跑操……附外明確要求學生做“習慣好、方法好、心態好”的“三好”學生,養成教育的過程日復一日,功在不舍。
一位高校教師慕名將她的女兒轉學過來,她每天親自接送孩子上學,還把她看見的學校活動一一記錄下來:中秋詩朗誦、英語演講、元旦演出,春節前的“小金牛,過新年”,家長和孩子一起玩跳繩、推鐵環、猜燈謎、寫春聯,全校學生參與植樹、去食堂幫廚,小學一年級學生進食堂剝鵪鶉蛋,風箏節自己做風箏、放風箏,全校學生清明節自己折小白花敬獻偉人……

2.學生游泳課
她在給學校的感謝信中寫道:“我的女兒小時候動過手術,口齒不清,很少有人能聽清她在說什么,她有自卑感,一年級時她幾乎不朗讀,上課不敢發言,背誦這一塊是全班倒數,成了班上的‘小學渣’,她不自信,厭學,恐懼去學校。轉來附外后,她被老師們的愛包圍著,不再害怕上學!附外每天第一個動人的風景就是校長與老師們早晨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風雨無阻。校長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姓名和基本情況。孩子進入附外一個學期了,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校長有愛心、老師很暖心、學生很開心、家長很放心。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好教育!感恩美好的附外,我真希望孩子能在這里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

3.小學生運動會開幕式
書香四溢,文脈充沛。附外處處可見文化園地,師生自撰自書的對聯比比皆是。尤其是學校創辦的《天下》雜志和《南風》月報,既有領導、專家對江西基礎教育的獨特見解,又有師生生活、工作、學習的特寫。
學校營造了良好的寄宿文化,男女生宿舍樓分別命名為“臥龍”“鳳雛”,教師宿舍樓為“達修”,宿舍管理實行生活老師指導、學生開展自我管理及混齡互助,校長為住宿生代擬“有緣同室、結友一生”的寢室銘約,學生自己創建宿舍文化,每周召開寢室長交流會,評選文明寢室,各宿舍每周末進行一次民主生活會。
全體教職工以校為家,大部分教職工在校寄宿。教職工組織了“西海讀書會”,教學之余開展讀書研討活動。學校以“一家人、一個夢、一輩子”為指導思想,用真心真情建設教師隊伍。在優秀資深教師的引領下,堅持走“自己培養名師,自己培養優秀學生”的名校發展道路,在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研究生、本科生中精選招聘了一批有教育理想、有“孩子王”氣質的青年才俊。學校注重對這批“潛在型、成長型”教師的引領培養。目前,學校有教職工69人,60%以上是研究生學歷,51%來自國內外雙一流知名院校。附外特別重視師德師風師范建設,嚴格要求全體教師做“四有”(有個性、有紀律、有水平、有憂患)德藝雙馨的人民教師。附外教師人人以《附外教師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要求自己,處處體現“責任為魂,適宜為道”的師表風范。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江西省委領導也曾表示,擁有改革開放后發優勢的江西,亟需真正面向國際的高品質基礎教育學校。江西師大勇擔重任,讓江西師大附中原國際部獨立成校。2017年,當代教育名家、國家督學、江西師大附中原校長、江西省教育學會會長湯賽南受附中邀請、師大委托,領銜創辦這所新學校。
湯賽南從師大附中一線教師起步,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為學校的書記、校長。在師大附中,湯校長提出校訓“做有責任的中國人”,附中扎實全面地實施素質教育,建設了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學校的路能走多遠,校長的眼光、胸懷與格局決定了這所學校及全體師生的幸福與未來。教育理念的先進性、前瞻性與系統性,是一所學校辦學的根本和價值所在。創辦之初,附外團隊立下宏愿:努力彌補以往教育的遺憾,辦新時代真正的教育!辦美好教育!辦優質化素質教育!培育中華優秀兒女!
這所學校從孕育、謀劃、設計、創辦、建設,直至開學進入日常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無到有,無處不是文化的自覺和自覺的文化。“自己做,做自己”,已經成為附外人的口頭禪。校長和團隊一起把自己長期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崗位上的智慧結晶體現在“文化立校”上。許多附中校友身臨其境后,都由衷地贊嘆道:嶄新的附外不但有附中老校區和濱江校區的味道和精氣神,更可以看成是附中新時代的現在進行時。
“世界在召喚!”今天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朝乾夕惕,知行合一,在優秀教師團隊的引領下,把附外學子培養成為“根植桑梓,兼濟天下”的中華優秀兒女,這是新時代賦予附外的光榮而又重大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