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法/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中學副校長

采摘活動

縫紉社團

敬老志愿活動

學生擔任講解員
張家港市崇真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擁有文化積淀和勞動傳承的蘇南學校,61屆校友陳林才曾回憶道:“學校是縣級勞動優秀單位,我們支過農、養過豬、筑過路、煉過鐵……”那么,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是辛苦勞作的“學工學農”,還是簡單化的掃地拖地、形式化的參觀體驗呢?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追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作為《意見》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進行深刻闡述,對不同學段的學校提出了細化要求和專業指導,為新時代高中勞動課程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勞動的本質是實踐,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意見》指出,新時代勞動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冬日暖手”愛心義賣會

環保志愿活動
指向勞動素養。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了全新的價值期許,拓寬了勞動教育的豐富內涵,強調在勞動實踐中提升關鍵能力,培養必備品格,形成價值體認。關鍵能力是指勞動知識和技能,包括學科知識、安全知識、操作技能和設計創造;必備品格是指勞動習慣和品質,包括自覺勞動、熱愛勞動、誠信勞動和吃苦耐勞;價值體認是指勞動觀念和精神,包括尊重勞動、認同勞動、勤儉節約和工匠精神。上述構成新時代的勞動者具備的勞動素養。
勞動價值體認。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在《價值體認:勞動教育的核心》一文中指出:“勞動教育的核心應當是價值體認,即讓學生在勞動教育的各個層面體驗、探究勞動的價值,并使之內化為價值觀。”關于價值體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由此可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勞動價值體認、健全人格的確立,而不是專業勞動技能的提升。結合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高中勞動教育更加注重辯證思維、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豐富勞動情感體驗,獲得勞動認可,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堅持學生本位。勞動素養的提出,是教育回歸學生本位的重大體現。堅持學生本位,首先要關注學生個體興趣愛好、知識能力、家庭環境、課程資源等的差異性,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切性課程,使之適當勞動、適度勞動。其次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聚焦學生生活中的困惑和期待,借助知識技能和各種資源,解決問題、獲得成功,感受勞動的意義,促進學生全面而可持續發展。
統整三年課程。統整高中三年勞動教育課程,使不同年級課程相互呼應、相互融合為一個整體。在課程目標上,高一勞動課程應重基礎、強實踐,讓學生初步形成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高二勞動課程應重能力、強服務,讓學生提升勞動關鍵能力和社會責任;高三勞動課程應重體驗、強創新,讓學生增強生涯規劃和勞動價值體認。在課程內容上,要依據培養關鍵能力、遵循認知規律,序列化、層次化勞動教育課程,培養必備品格,形成價值認同,避免不同年級課程內容的重復,實現三年課程貫通,循序漸進,取得實效。
《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從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和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刻變革,形成綜合性、開放性、針對性的校本特色化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家務勞動是常態化、最容易參與的勞動形式。學校要以勞動作業清單的形式,引導學生持續勞動,不斷提升生活技能,形成勞動習慣。
勞動作業清單。學校每逢雙休日、節假日和寒暑假都要布置適量的家庭勞動作業,積極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加勞動。家務勞動課程見表1。如母親節“感恩行孝”主題勞動作業,“一次家務勞動”:洗一次衣服、拖(掃)一次地、洗一次碗、做一個菜等,感受母親日常家務勞作的辛苦。“一個行孝舉動”:為父母洗一次腳,送一杯茶,陪父母散一次步、聊一段家常,等等。在這些小事中感受到親情的快樂。學校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提供家庭勞動作業清單,讓學生根據家庭實際和個人意愿,選擇性地完成日常勞動、美食美化和理財三大系列家務勞動,養成勞動習慣,提高生活技能,提升生活品質,切實減輕父母勞作的壓力,體會父母日常持家的辛苦。讓學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弘揚崇尚勞動的優良家風,踐行“敬老孝親”傳統美德。

表1:家務勞動課程
提高生活技能。培育“基于家庭成員”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學校要求每階段學生要掌握1-2項生活技能。如美食主題,讓學生從學習食品制作知識和工具使用開始,從燒粥煮飯、炒菜煲湯等基本功到美味可口、營養搭配、花色翻新等升級版,不斷提升操作技能和廚藝水平。學生經歷食材選購、前期處理、中期烹飪和后期分享,體驗食物生產、加工到成品的全過程,體會勞動的艱辛,感知技能的提升,培養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等勞動觀念。
學校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主導勞動教育課程的構建和實施。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課程資源,構建豐富、多元、特色的勞動課程,形成“必修+選修”的勞動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見表2)。

表2:校內勞動課程
必修課程,學生全員參與。勞動課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基本途徑,可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結合,運用學科融合、主題活動、項目實踐、研究性學習、競賽展演、志愿服務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確保有效實施。校內日常性包括宿舍、班級常規勞動和垃圾分類,班主任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由班級學生輪流完成。勞動教育不僅要服務自己,而且要服務他人、服務集體和社會,學校為此開發食堂班級值周課程,每學期一周時間,每天2次(午飯和晚飯),每次30分鐘,包含食堂秩序維護、桌面清理、飯菜擺放、飯盆收集和督促光盤等服務項目,讓學生集體勞動、集中勞動,培養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體驗和感受校內職工勞動的繁雜辛苦,從而尊重勞動成果、尊重普通勞動者,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
選修課程,學生選擇參加。讓學生依據自身實際、個人愛好有選擇性地參加基于探究和設計的勞動,如手工、編織、縫紉、服裝設計、綠色創意、園藝、無土栽培、理化生研究型學習等校本課程。為提升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必備能力,學校把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融媒體技術和勞動教育相融合,開齊開足3D打印、STEAM、機器人等主題項目實踐課程,讓學生充分接觸數字前沿技術,運用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
特色課程,學生深度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因地制宜,開發校本特色化課程。如學校在蘇州市級課程基地項目“生物科技與生活”中嵌入勞動教育,開設果樹維護課程,外聘技術顧問來校授課指導,由班級學生承包日常管理(修剪除草、施肥除蟲等)和記錄存檔。每年5月舉辦枇杷采摘節,學生采摘果實,全體同學分享美味。該課程前后經歷一學年,把辛勤勞作的全過程和果實分享整合實施,旨在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懂得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勞動教育廣泛地存在于社會,具有場域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學校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拓展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需求,支撐和保障勞動教育育人目標的實現。
定向性勞動,增加職業體驗。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在豐富多元的職業情景中開展勞動實踐,獲得一定的職業體驗和職業意識。學校地處張家港保稅區,具有豐富的商業、企事業和社區資源。學校積極協調金科廊橋商業區、金豐廣場的眾多商家店鋪,在寒暑假接納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利用金豐園藝基地開展蔬菜種植、盆景園藝等農業生產勞動;利用保稅區優質的企業資源,每學期安排一定的參觀訪問,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世界500強企業,了解新興技術支撐下的產業變革。多元化的勞動實踐,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增進對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認識了解,聯系自身實際來探索思考自己的職業意向,為將來的職業選擇和定向發展做好準備。
公益性勞動,增強勞動奉獻。學生利用知識、技能、工具等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在公益勞動、志愿服務過程中提升實踐能力,強化社會責任,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學校要充分開發社區公共資源搭建平臺,固化活動陣地,為學生創設志愿服務機會。如在敬老院公益勞動和慰問演出;在博物館、香山風景區擔任導游講解員,進社區參與垃圾分類宣傳和專項治理,等等。公益性勞動重在知識的運用,服務能力的鍛煉,更加強調勞動價值觀和奉獻精神的培養。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有思考、有實踐、有創新,把自己的體驗感悟和研究成果體現在自己的勞動檔案中。
主題性研學,拓寬教育空間。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的《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在研學實踐中融入勞動教育,可以拓展勞動教育的空間,深化勞動體驗和技能學習,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習慣,讓學生開眼界、長見識、通世情、勞筋骨、養德性”。由此,我們可以把勞動任務貫穿于研學全過程,如行前的研學手冊編寫和物品采購,行中的主題探究、后勤服務、安全管理、文娛攝影等,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行后的總結歸納,形成活動成果,在校內展示交流。勞動過程中同時滲透著核心素養的培養:研學手冊編寫指向信息意識、技術運用;小組團隊指向社會責任和合作交流;主題探究過程則指向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問題解決等內容。
根據《綱要》要求,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要建立科學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堅持育人導向,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努力實現通過評價來培養人、發展人的目標。
建立檔案,科學紀實評價。堅持育人導向,面向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全面發展,建立科學的紀實性的評價機制。一是誠實勞動,即評價所需勞動信息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要用勞動事實說話。二是勞動檔案,即將參加勞動實踐的類型、次數、時間,以及勞動表現、勞動成果和個人總結等,作為過程性評價材料,如實收集形成勞動檔案,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三是科學評價,即勞動評價要包含勞動內容、勞動技能、價值體認、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和老師(家長)評價等指標,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形成校本化的個人勞動評價表。四是競技展示,即不同時段組織不同主題的勞動技能比賽、勞動展演和成果分享,形成某一時段的結果性評價。
關注過程,深化價值體認。勞動價值觀的形成源于對勞動的認識、實踐和感悟,是一個逐步提高、升華確立的過程。因此,勞動教育評價要深化勞動體認,引導學生身體力行、自省反思,產生情感共鳴、心靈感悟,提升個人道德品質和勞動素養。方式主要有:(1)自評:用文字詳實地記錄整個活動過程,活動的心得體會、收獲感悟;(2)分享交流:利用晨會、班會課,讓學生互相交流分享,尤其是本次勞動的心路歷程、體驗感受、認識提高和改進建議;(3)互評反思:組織學生的勞動成果展覽評比,讓其互相對照對比,查找差距,反思中得到提升;(4)榜樣示范:通過評選班級、校級勞動模范活動,宣傳和表彰他們在勞動中的先進事跡,讓全體學生學有榜樣,比有目標,趕有動力。
尋找增值,鼓勵發展性評價。激發學生內驅力,提升學生勞動自覺,是勞動教育的關鍵所在。勞動教育評價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以正面的、肯定性的、激勵式的評價為主。我們將依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生之間的個性與差異,關注學生的進步,強調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情況、增值幅度。增值評價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發展的積極性,尤其是對于基礎薄弱、能力欠缺的學生,具有更大的激勵效應,同時也具有發展性意涵。在評價中要堅持學生“做就是進步”的原則,對于在實踐中表現積極、收獲大、成效明顯的學生,則要樹立其班級先進、校級模范的形象,催生勞動成就感和獲得感,激發勞動熱情和積極心理,形成價值體認和勞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