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文

荒野的野生植物很多,我最喜愛萋萋菜。
萋萋菜沒有繁茂的枝葉,也不開嬌媚的花朵,更不散發沁人的香氣。
它很矮小,瘦弱的軀干上長著五七片帶刺的葉子,形象幾近丑陋,姿態笨拙猥瑣。少有人重視它,也少有人贊美它。
它與莊稼長在一起時,農人會把它當作雜草拔掉;它與野草長在一起時,會遭到野草的百般欺凌。但是無論你走到田埂地頭,還是山坡溝邊,無論是肥沃的田野上,還是貧瘠的亂石中,都能看到它頑強的身影。
多雨季節它是那樣長,干旱時節它仍是那樣長。它的生命總是那樣充滿堅韌和朝氣。它的根深深扎于腳下的土地,有著剛直不屈的個性。
它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萋萋菜。
《本草綱目》記載,萋萋菜味甘,性涼,有涼血止血之功,可健脾利膽,清癰散腫。
我對萋萋菜產生好感,始于它治愈了我多年的頑疾。
我出生在沂蒙山被稱作“崮鄉”的棋盤峪村。沂蒙山72崮名揚天下,僅我村四周,就環抱著紀王崮、長壽崮、透明崮、馬頭崮、情人崮、東漢崮、奶頭崮、毛公崮等26崮,“崮鄉”因此而得名。
這里十年九旱,多風沙、少雨水。我從小就有流鼻血的毛病,有時在上學路上,有時在山坡上放牛時,鼻孔里時常會流血。
每到這時,我馬上采幾片萋萋菜的葉子放在手里揉揉,仰起頭,滴幾滴葉汁在鼻孔里,鼻血便立即止住。
母親為此受到啟發,每次去地里勞動,總會順手采些萋萋菜回來,磨些豆汁做成豆沫菜,讓我天天吃它。
每年晚秋,山坡上野草泛黃,萋萋菜還帶著頑強的綠,母親采來許多筐,洗凈晾干后放置起來。整個漫長的冬季,每隔三兩天就會吃一頓萋萋菜小豆沫,多年的流鼻血頑癥就這么治好了。
我對萋萋菜的情感越來越濃,不獨因為它不屈的個性和藥用價值,還因為它幫助鄉下人熬過了多少個荒災之年。
崮鄉缺水、少雨,靠天吃飯,時常鬧饑荒。記憶中幾乎十年九不收。在滿山難覓可以為食的野菜時,卻總能找到成叢的萋萋菜。而且在同一個地方,今天采光了,過幾天再去采,它又長出來了,而且比前幾天采的還要鮮嫩。
那些年,我們全家以及整個崮鄉人,很大程度上是靠它渡過難關的。
由于和萋萋菜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在讀初中的時候我曾以滿腔熱情寫過一篇《我愛崮鄉萋萋菜》的散文。
我在文章里稱贊萋萋菜是一個無私的奉獻者,它用自己的生命養育了我,養育了貧瘠的崮鄉。
現在回想,用“無私奉獻”來形容它似乎不太恰當。它畢竟是一種植物,還不具備主觀付出的品性。但它是有價值的。
田野中有無數的植物并不能為人作食,而它能。這種自身的價值在人們需要它的時候能得以實現。這是偉大的,也是令人敬佩的。
現在生活好了,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和魚肉。但每次回崮鄉,我仍要采些萋萋菜帶回小城來吃。
妻常說:“小城近郊多得是,何必跑到這崮鄉采,要改善口味兒,哪里的萋萋菜不是一個味兒。”
我笑了,我可不純是為了改善口味。在我心中,崮鄉的萋萋菜味道就是獨特。聞著這熟悉的菜香味道,和崮鄉的心貼得更近、更緊了。
品味崮鄉萋萋菜,更重要的是為了一種柔情的回憶,一種溫暖的追尋。在回憶中追尋一種對生命的思索。
1980年那個夏天,我高考落榜,崮鄉好多人向我投來失望的目光。
跑出家門,就是紗帽崮的山坡。我一口氣爬上紗帽崮頂,一屁股坐在密密麻麻的萋萋菜上,隨手薅了一把不再鮮嫩的葉子,一口塞進嘴里。嚼著它,我流下淚來。
我對自己說,你是一個如萋萋菜一樣微不足道的人,必須要像萋萋菜一樣堅韌。要經得起風吹雨打,要扛得住生活的殘酷。
沒過幾天,我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返校復習功課,來年繼續參加高考;二是去村學校當“孩子王”。
原來的民辦教師因為熬不過清貧,帶家人闖了關東。在這個只有兩百多人的小山村里,除了那些正在上學的孩子,就數我這個高中生最有學問了。
我很猶豫。我很想考上大學走出崮鄉,卻又同情那些沒有老師教育的孩子。
當了“孩子王”,我的一生也許就與這個窮山村拴在一起了。
父母都說,考學吧,考出去才有出息。你看臨近幾個村的民辦教師,頭發都白了,轉正沒希望,家里窮得叮當響。干了“孩子王”,這輩子討個媳婦都難,打光棍是穩當了。
多數人勸我,還是留下來吧,你看這些孩子多可憐。
我又一次爬上了紗帽崮頂。望著那些在風中搖曳的萋萋菜,我想起了那些年鬧饑荒村里人在山坡上爭搶萋萋菜的情景。
我仰身躺在綠地毯一樣的萋萋菜上,剛閉上眼,一群營養不良、面黃肌瘦的孩子正睜大期盼的眼睛看著我。
我的心一緊,突然很難受。
這些孩子正在鬧饑荒呢,多可憐!
做一棵萋萋菜,去為他們充饑吧!你的價值不只是考上大學才能體現,在這些孩子中間也許會更有分量。
你就做一棵萋萋菜吧,做一棵崮鄉最需要你的時候就把自己奉獻出來的萋萋菜吧!
那一年,我16歲。
16歲,就像剛剛冒出地皮的萋萋菜一樣,雖不乏執著,但畢竟稚嫩。但是唯其稚嫩,才具有浪漫的情懷,才敢于幻想,勇于嘗試。
在那個校長和教師只有我一個人的山村復式學校里,認認真真地當起了教書先生。
從那天起,我就憧憬著讓山里的孩子盡早掌握科學文化的金鑰匙,開啟山溝這把貧窮愚昧了幾千年的銹鎖。
我努力用知識的抹布擦拭著孩子們身上的污垢,從外表到他們的心靈。
我對他們進行習慣養成教育。教他們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從刷牙洗臉等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做起。
我教他們學說普通話。領他們開展“知我沂蒙,愛我崮鄉”的活動。
“祖國”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一個連家鄉都不愛的人,愛祖國估計也沒有誠意。我們教育孩子“愛家鄉”,就是進行了生動、實際、看得見、摸得著的“愛國主義”教育。
我領他們走出校門走村串戶做社會調查,了解崮鄉貧困的原因,找準病因,尋找藥方。他們學到了許許多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我進行了“養成教育”“讀寫結合”“魅力閱讀”等一系列探索實踐,在全國首次提出了“民族興亡,語文有責”的大語文教育概念,孩子們的素質也漸漸提高。
他們對家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們知道了家鄉雖然貧瘠,但卻是一塊智慧的土地。這里曾誕生過書法家王羲之、軍事家諸葛亮、數學家劉洪等先賢大家。
他們了解到沂蒙山是一塊英雄的土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綿延起伏的沂蒙72崮,鑄就了沂蒙人吃苦耐勞、堅強不屈的品格。崮鄉人仁愛、正義、誠實、守信的家國情懷源遠流長。
沂蒙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拼搏、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1萬人參軍參戰,10多萬名沂蒙子弟英勇犧牲。
新中國成立后,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崮鄉不遠的厲家寨就是名揚全國的農業戰線典型。毛澤東親筆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
沂蒙山是一片承載著光榮與奮進的熱土,紅色基因融于血脈、歷久彌新。革命傳統根植心間、學為新用。作為沂蒙山的紅色后代,怎么能不努力學習,讓崮鄉早日煥發勃勃生機呢?
孩子們信心滿滿,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學習之余,孩子們查資料,讀報紙,為崮鄉的治窮治愚設計出招。“搞農產品加工增加山貨附加值”“巍峨的山崮索道連接,游客一天就欣賞完72崮”……
先后有一百多篇調查報告、作文在全國報刊發表、獲獎。縣教育局專門為棋盤峪小學的孩子編輯出版了《崮鄉的山芽芽》作文選,發行近10萬冊。
和城市教師不同,除了對學校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外,鄉村教師還有對家長、村民進行教育的責任。
千百年來,私塾先生、鄉村文人,其實都稱得上是“鄉賢”。他們用自己的學識、閱歷、思想、言談舉止影響、感化著身邊的村民。
一定程度上,是“鄉村教師”引領、帶動著鄉村文明的進化、發展。
回望茫茫歷史長河,從鄉村到城市發展進程中看,鄉村教師似乎也起了火炬導航、文明引領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鄉村教師作為中國最基層的知識分子群體,黨和政府也賦予他們“三個文明”建設重要推動者的職能。
很多鄉村教師都居住在農村,家里有責任田,本身就是農民。他們與群眾朝夕相處,深知父老鄉親的酸甜苦辣。
由于多數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大部分鄉村教師在農村的威望一直很高。
過春節為鄉親們寫春聯,平時替鄉親們寫信,甚至代寫情書。上級要求村里干的宣傳工作,村里也大多安排老師們去完成。
粉刷標語,寫宣傳稿,挨家挨戶去設計學習園地,為村里辦黑板報,農閑季節為鄉親念唱本,說評書,編戲曲,演節目,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辦夜校,掃文盲、掃科盲。為農民普及農藥、化肥使用常識,帶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廣優良品種,進行高效農業塑料大棚,帶頭做多種經營、家庭致富。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
一身洗得發白的中山裝,風紀扣系得嚴嚴實實。上衣兜里插一支或幾支鋼筆,邁著穩健的八字步,走路目不斜視。手提一個包帶大多已斷裂,用布條縫合著的印有“教師節留念”幾個字的人造革提包。面帶微笑、謙卑恭敬,輕聲慢語,有求必應。鄉村教師的這些形象特征一直定格在幾億農民的記憶中。
為了使崮鄉早日從物質和精神上雙重脫貧,我從培養“新農民”思考著手,進行了“農民素質教育”課題的探索。
辦夜校,掃文盲,村民的“脫盲率”大大提高。
我提出了“閱讀扶貧”的概念。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道了我的課題構想和探索。創辦了全國比較早的農家書屋“沂蒙書屋”,引導鄉親們讀書看報,提高文化素質,掌握發家致富的本領。
慢慢地,村里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了,村里酗酒、罵街的少了,孝敬父母、團結友善的多了。
不知不覺間,在崮鄉講臺上一站就是20年。
20年來的山村教學生涯,從不敢奢望能桃李滿天下。因為學校太小太小了,小得山外的人不能理解。
20年來,學校里走出去了十幾茬學生,多時十來個,少時兩三個,總的算起來也不過七十來個。這個數字差不多是村里人口的四分之一。二百人左右的棋盤峪村,陸陸續續考出去了二十多個大學生。
村里年輕點的“文化人”幾乎都是我的學生。
出校門往家走、扛著鋤頭下地、趕著牛羊啃青,崮鄉人碰到,都遠遠地站著,虔誠地喊一聲“老師”,心里頓生一種神圣感。
總是想,一定好好教娃們,好對得起“老師”這個神圣的稱呼。
學校辦公桌一側的墻上,我專門懸掛了一幅《萋萋菜》的攝影作品,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做一棵普普通通的萋萋菜吧,只要根須深扎于腳下的三尺講臺,你就無愧于人生,無愧于社會。
走進新時代,社會在高速發展,中國的鄉村教育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愿三尺講臺上像萋萋菜一樣的教師越來越多。
愿越來越多的教師用萋萋菜一樣的品格熏陶、激勵越來越多的孩子茁壯成長,讓知識的種子在孩子們身上萌芽、開花、結果,讓萋萋菜的高貴品質在一代代人身上蓬勃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