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瑞 馬松林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2020 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三五”規劃始終不渝地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糧食總產量持續穩定增長,并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方面取得了決定性成就。2020年也是過渡“十四五”規劃之年,“十四五”規劃中多次提及現代化問題并強調“三農”工作的重要性[1]。以綠色生態為生產方式、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以有文化的農業經營者為核心、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高效生產優質農產品為目標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應身先士卒地重視“三農”工作,保障河南省落實農業高質量發展指導理念。河南省農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遠遠落后于第二和第三產業。以2018 年為例,河南省農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僅為4.1%,所以農業發展必須落實高質量發展這一政策。河南省作為以農業發展為重要經濟支柱的省份,如何運用數字貿易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在發展方式上,河南省亟待由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投入高成本向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方向轉變;在發展要求上,“三農”相互聯系,密不可分,要求農業生產者以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為目標注重質量安全,同時注重生態安全為農村提供良好、宜居的生態環境。為應對這一經濟形勢變化,需要借力數字貿易。數字貿易以信息化為強力支撐、以數字要素為核心生產要素來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2]。
河南省農業一直處于緩慢上升狀態,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則處于增幅明顯的上升狀態。河南省農業從業人口數量位居我國前列,而且仍在逐年增加,由1952 年的1 511 萬人增加至2018 年的2 366 萬人。但是,河南省農業從業者在所有從業者中所占的比例卻在減少,由1952 年的89.78%下降至2018年的35.36%,說明農業對于求職者的吸引力持續下降。此外,如圖1所示,河南省農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從2008年的6.8%下降至2018年的4.4%,而且與第二和第三產業相比相差甚遠。農業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這些均從側面說明了河南省農業發展質量不高。河南省農業發展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產業體系不健康、生產體系不健全和經營體系不完善等方面。

圖1 2008—2018年河南省三產業貢獻率
健康的產業體系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骨架,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康是河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阻礙之一,主要表現在3 個方面。第一,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性、農業產業發展質量性和農業結構布局質量性均不高。第二,農業產業結構失衡,表現為高質量農產品數量少,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第三,由于河南省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生產成本不斷增加以及國外同等產品持續低價,河南省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這些都從產業體系上表明河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有待加強。
健全的生產體系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支撐,農業生產體系不健全是河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阻礙之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河南省科技支撐能力仍有待增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亟待完善。其表現在農產品的產出結構與區域資源要素稟賦匹配度不足,無法形成低成本、高質量的生產要素最優組合;農業生產全過程沒有始終堅持生產標準化、監管高質量和綠色生態化。另一方面,耕地資源利用效率低、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弱。河南省耕地面積從2008 年的720.220 萬hm2增加至2018年的815.829萬hm2,但2018年的農業增加值僅為4 289.38億元。在農業機械化方面,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農用機械總動力從2008 年的9 429.30 萬kW 增加至2018 年的10 038.32 萬kW。如圖2 所示,農藥施用實物量雖有所減少,但仍較高,一直在12 萬t 左右。這些說明農業生產條件還有待加強,農業生產體系還有待完善。

圖2 農藥施用實物量
完善的經營體系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農業經營體系不完善是河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阻礙之一,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土地經營權流轉效率低、周期長、手續煩瑣,農業規模化程度不足;另一方面是農業從事者文化程度不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任重而道遠。河南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由2008 年的30.25 萬人增加至2018 年的55.99 萬人;職業教育比重一直較小,而且人數由2008 年的17.93 萬人減少至2018 年的12.04 萬人,但如圖3 所示,所占比例有小幅度增加。在職業教育中,農林牧漁類招生數量較大,但獲得職業證書的人數較少,獲得職業證書人數僅占畢業生總數量的62.3%。這些從側面說明了河南省農業領域職業教育發展不專業、不規范以及河南省農業經營體系不夠完善。

圖3 2008、2018年河南省職業中學和普通中學占比
數字貿易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引領、驅動著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是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產品附加值低的弱質產業,所以需要數字貿易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支撐。數字貿易在農業生產階段可以監控農作物生長情況,在農業銷售階段可以實現市場價格、需求信息公開、透明。數字貿易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潛移默化地、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3]。數字貿易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在要素變革演化差異層面、產業升級驅動演化層面和經濟增長質量演變層面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生產要素一般包括勞動力、自然資源、土地資源、資本等初級要素和知識、技術、信息等高級要素[4]。數字貿易通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來提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效率,農業高質量發展使數字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數字貿易通過管理創新使普通勞動力轉化為人力資本,促進勞動力要素質量提升。數字貿易借助互聯網平臺,打造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三鏈同構”局面。數字貿易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和農業服務的質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數字貿易豐富生產要素、提升要素的配置水平,從而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數字貿易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數字貿易有利于擴大市場規模,進而擴大生產規模,而市場規模的擴大可加深企業間聯系的緊密度;數字貿易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升級,有利于新產業組織發展[5]。數字貿易利用信息技術極高的滲透性,使數字服務業向一二三產業滲透,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速度,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質量。數字貿易通過更大、更開放的平臺體系,加快信息、知識要素在農業領域的流通速度。數字貿易利用區域優勢進行更細化、更準確地分工,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數字貿易是新業態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而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6]。
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是要素的投入及比例、資源配置方和全要素生產率。數字貿易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通過數字技術推動農產品質量升級和農業綠色發展。數字經濟通過加大勞動力資源、資本要素投入以及優化要素配置,更好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在企業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時,數字貿易發展通過數據可預知客戶需求,生產針對性產品,滿足客戶需求,創新消費方式,進而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貿易通過減少資源浪費、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和高效利用耕地等綠色發展措施,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貿易通過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對原有的生產形式增加新的要素形成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5]。數字貿易通過改變除勞動力、資本以外的其他要素實現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為推進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建設,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政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為導向,要求打破城鄉之間的分割狀態讓最新數字技術資源流入農村,要求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和實施轉移支付來滿足農民的基本需求。
加強對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管理,組建覆蓋面廣、帶動能力強和素質高的農業專業人才隊伍,提升現代化農業負責人管理能力。同時,實施“陽光工程”對農業從業者進行素質、技能培訓,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7]。
建立農業信息管理機構和包含農業生產全領域的信息數據庫,將新技術研究開發、市場管理、農業公共服務供給等信息全都囊括在內;確保財政投入,加強農業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落實“數字強國”政策,制定數字貿易在農業高質量發展領域的戰略規劃;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土地流轉規范化、制度化、高效化;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使農業數字貿易有法可依;建立高質量農業數字貿易補貼制度、風險防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