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焰爐 張 進
(潛山市水利局,安徽 潛山 246300)
長春水庫灌區位于安徽省潛山市余井鎮內,屬皖河流域。水庫集水面積僅16.4 km2,總庫容為1 730 萬m3,水庫興利庫容1 208 萬m3,為多年調節水庫,根據水庫多年來水量及其調節庫容實際運用情況分析,50%、80%年份長春水庫可供水量分別為1 294萬、929萬m3。
長春水庫灌區灌溉面積3 400.17 hm2,有效灌溉面積約2 386.79 hm2,受益區為余井鎮的13 個行政村,受益人口1.45 萬人,主要為農業人口。灌區干渠有3 條,其中東干渠自水庫至卅鋪長4.500 km,灌溉面積1 643.42 hm2,設計流量2.14 m3/s;西干渠有水庫至油坊崗,渠道長10.365 km,灌溉面積約343.35 hm2,設計流量0.52 m3/s;低干渠水庫至錢老屋總長2.500 km,灌溉面積約168.68 hm2,設計流量0.25 m3/s。
灌區專管機構為長春水庫管理所,灌區管理人員6名。長春水庫管理所肩負著制定灌區中長期發展計劃和組織實施整個灌區的建設、管理等工作,承擔著長春水庫灌區的防汛抗旱工作,負責灌區用水計劃的編報、供配水調度以及落實灌區計量水費收繳等任務。
“十三五”時期,長春水庫灌區分兩期重點實施東、西底干渠及支渠襯砌改造工程,完成渠道清淤24.80 km,襯砌渠道18.56 km,拆建節制閘10 座、拆建泄洪閘22 座,引水堰拆建4座、加固1座,拆建機耕橋30座、人行橋42座,渠系配套建筑物47 處。通過節水配套工程建設使東西總干渠完好率在95%以上。東支一渠道襯砌完好率在65%以上,東支二渠道襯砌完好率在70%以上,西支一、二渠襯砌完好率均在85%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8,年可節約水量393 萬m3,恢復灌溉面積約300.02 hm2,改善灌溉面積約 1 433.41 hm2。
長春水庫灌區農業取用水計量監測系統主要由計量監測、監測平臺和應用軟件三部分組成。其中,計量監測部分通過管道、灌區渠首配置計量裝置和在線監測裝置,實現取水計量和在線監測。監測平臺通過在長春水庫管理所配置服務器、網絡交換機等硬件設備以實時接收灌區的取水量數據。應用軟件通過開發網絡版和移動版的取水監測管理系統軟件,實現取水量的查詢、展示、報表等業務應用功能[1]。
長春水庫灌區分為東干渠、西干渠、中干渠和亭子河4 條渠系,工程配套設施基本健全,灌溉輸水網絡基本形成。為了保證計量位置合理、計量設施精確,前期需充分征求鎮、村及種糧大戶的意見,在干支渠渠首位置安裝計量儀器,其中,東干渠計量裝置5 處、西干渠計量裝置3處、中干渠計量裝置1處、亭子河計量裝置8處,涉及農田灌溉面積1 400.07 hm2。
利用試點項目區80%土地已流轉的有利條件,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依法登記、規范運作”的原則,組建以種糧大戶吳璣勝等8 人牽頭的潛山余井灌溉用水專業合作社,成立潛山市長春水庫灌區用水協會,堅持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原則,制定相關制度,落實辦公場所和辦公設備。在項目區內成立潛山市長春水庫灌區農民用水者聯合協會(下稱“用水協會”),按干渠組成設3個小組(東干渠小組、西中干渠小組、亭子河小組)管理灌溉用水事宜。用水協會使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灌區管理工作,農民的工程管護責任意識顯著增強,管護質量大幅提高[2]。
每年年初由用水協會將本灌區全年用水計劃按組、按澆灌輪次匯總報水庫灌區管理股,由灌區管理股按協會、澆灌輪次匯總后報長春水庫管理所備案。用水計劃應包括用水地點、用水時間、用水定額以及總需水量等內容。根據節水量對采取節水措施、調整種植結構節水的規模經營主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和農戶給予獎勵,提高用戶主動節水的意識和積極性。節水量按照用戶定額內實際用水量與定額水權的差額確定。
改革試點區改革前水費按面積計收,667 m2支出水費16.8 元左右。綜合考慮農業、經濟、養殖業三類用水的占比,提出定價方案。三類水價分別為核定農業用水定額嚴重干旱年份667 m2為370 m3,其他年份667 m2為300 m3,糧食作物水價為0.075元/m3,經濟作物水價為0.160元/m3,在種植結構方面,改革前基本上是一稻一麥,改革后種植結構得到優化調整,加快土地流轉速度,改變產業結構,向經濟類作物等高效節水農業快速發展[3]。
長春水庫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增產和節水兩個方面。實施本項目工程后,一是改善了灌區的用水條件,提高了現有灌溉面積的灌溉質量和灌溉保證率,提高了糧食產量;二是減少了跑水、漏水和漫水等問題,節約的水量可以新增灌溉面積,增加糧食總產。
4.1.1 增產效益。調查資料統計,本工程實施后可以改善灌溉面積400.02 hm2,667 m2糧食增產50 kg,改善的灌溉面積可使糧食產量增加30 萬kg;可恢復灌溉面積200.01 hm2,667 m2糧食增產 100 kg,恢復灌溉面積共增產30 萬kg。糧食單價按2.2 元/kg 計算,則改善灌溉面積效益水利分推系數為0.40,恢復灌溉面積水利分推系數為0.55,則灌溉增產效益為62.7萬元。
4.1.2 節水效益。基層專業化服務組織建立以后,過去末級渠系無人管理,大水串灌、漫灌等浪費水的現象可得到改變,通過有效管理,正常年份平均每667 m2水田可節約灌溉用水量約100 m3。在灌溉用水高峰期,協會組織有效的輪灌,可使得上下游均衡用水,提高了灌溉保證率。近3 年長春灌區的灌溉資料顯示,本項目實施后,項目區農渠的渠系水利用系數將提高至0.55,灌溉水利用系數由目前的0.48 提高至0.65,水分生產率由目前的1.0 kg/m3提高至1.4 kg/m3。項目多年平均年節約用水量達200 萬m3。經計算,工程建成運行后,年均節水灌溉凈增效益為40.0 萬元,合計年凈增效益102.7 萬元,受益人口1.45萬人,人均增收70.8元。
4.2.1 調動了農民維護工程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通過實施項目建設,大力推廣水利節水技術和措施,節約用水,改善農業供水管理體制和水價形成機制,通過明晰管理職責,切實加強了末級渠道的管理,管理者與用水戶建立起了真正的供需關系,使農民得到了實惠,調動了農民維護管理工程的積極性。這對完善農村承包經營機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增加地方財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4]。
4.2.2 規范了水費收繳規范,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長春水庫灌區農業水費由過去的鄉鎮代收改變為基層專業化服務組織直接向農戶收取,減少了收費的中間環節,避免了各種不合理的收費,有利于灌區管理單位的水費收繳,由于灌溉條件的改善,農戶也樂意及時交清水費。同時,長春水庫灌區實行了基層專業化服務組織“一把鍬”統一放水,規范了用水秩序,化解了用水矛盾,減少了水事糾紛發生。
4.2.3 提高了農業生產質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由于采用了先進的灌溉技術和農業生產手段,項目的實施可以改善勞動條件,減輕勞動強度,減少勞動用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生產力水平,便于保護和開發利用水環境和水土資源,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為綜合推進農業水權制度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水利基層服務體系建設、農田水利工程管護責任主體落實等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充分發揮了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第一,通過采用先進的灌溉計量技術,節約了水資源,減少了地下水的入滲量和土壤養分的流失量,降低了漬害威脅,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改善,從而達到穩產、高產和優質的目的。第二,通過實施項目建設,逐年實現農田林網化,對溝渠路及硬化路兩側進行了綠化,提高了林木覆蓋率。同時,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并與多種經營結合,發展生態農業,將更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
中型灌區工程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用好是目的。長春水庫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的實施,迫切需要在灌區建設科學完善的節水設施,創新農業灌溉方式,建立信息化監控系統,完善計量設施,提高水庫管理所在渠道安全管理、渠道流量監測以及水費征收等方面的管理手段。節水型灌區建設使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水土資源生態系統得到了保護,促進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