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琨 陳柏先
(凌云縣泗城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凌云 533100)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凌云縣泗城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20 ℃左右。從2006 年開始,泗城鎮政府開始關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發展特色種養,無公害夏甘薯種植面積不斷增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在夏甘薯種植中,需要采用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在保障甘薯品質的同時提高甘薯產量。
甘薯也稱番薯、紅薯、山芋等,是一種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草本植物,塊根在無氧呼吸的情況下會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者發紅,果肉以黃色和白色為主,可以食用,也可以作為制糖、釀酒的原材料。無公害甘薯,是指無污染、無毒害、安全優質的甘薯,其對于種植技術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一是產地,必須在土壤、空氣和水沒有受到污染的區域進行種植;二是肥料,無公害甘薯種植過程中應盡量使用農家肥、有機肥和生物肥,減少單一化學肥料的使用;三是農藥,無公害甘薯種植中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應以物理手段和生物手段為主,盡量少用甚至不用農藥[1]。
泗城鎮政府從2006 年開始種植夏甘薯,先在旱地(早玉米6 月收獲后)種植35 hm2,獲得成效后,在早中稻(早中稻7 月初收獲后)種植,同樣獲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以來,泗城鎮大力發展夏甘薯種植業,年穩定種植面積226 hm2。
目前,泗城鎮主栽的夏甘薯品種是“紅皮花心”甘薯,其淀粉含量高,加工成甘薯粉絲品質好,深受消費者喜愛。
依照無公害夏甘薯的種植要求,應選擇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薯塊作為種薯,或者選擇脫毒種薯,在避風、向陽、肥力充足的苗田進行育苗。苗床應鋪設沙土和經過腐熟的有機質,可以使用80%乙蒜素乳油2 000 倍液對種薯進行浸泡。排種時,應將種薯斜放,確保頭尾一致,表面覆土厚度3~4 cm。之后需要搭設苗棚,將床溫控制在28 ℃左右,并且保持苗床濕潤。出苗后,床溫需要控制在25 ℃,待甘薯苗長至15 cm左右時,選擇壯苗剪苗移栽(見圖1)。

圖1 選苗
夏甘薯的種植時間一般是在旱地玉米和早中稻收獲后。需要做好深耕施肥,將耕作深度控制在25~30 cm,施足基肥,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最優先選擇,或者采用配方施肥方式,進行全層施用。農家肥施加量為22.5 t/hm2,過磷酸鉀和鉀肥的施加量分別為375 kg/hm2和450 kg/hm2。起畦的規格為行距70 cm,畦高40~45 cm,畦寬40 cm,畦溝深30~40 cm,全田四周開排水溝[2]。
栽植作業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一是應適當早栽。適宜的栽植時間為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此期間栽植的甘薯品質優、產量高、淀粉含量高,加工成甘薯粉絲品質好。由于甘薯沒有非常明顯的成熟期,因此生長時間越長,產量越高。要想實現甘薯高產,應適時早栽,確保在夏至前栽植完畢,使得甘薯的生育期在120 d以上。二是合理密植。在甘薯種植中,影響其產量的3個要素分別是種植密度、單株結果數及單果質量,可以根據甘薯品種進行合理密植,一般株距19~21 cm,最佳的栽植密度為67 500~75 000 株/hm2。三是選擇科學栽植方法。栽植無公害夏甘薯應選擇無病苗,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對幼苗的根部進行浸泡,以有效預防黑斑病等病害。幼苗栽種深度應控制在8~10 cm,頂芽露出地面的高度為3~4 cm,栽植后需要及時澆水,以保證幼苗成活率[3]。
3.5.1 前期管理。在幼苗栽植前期,需要做好查苗補栽工作,選擇無病害壯苗進行補栽,掌握好栽植密度,以保證甘薯產量。待新苗長至5~20 cm后,需要進行中耕除草,提升土壤通透性,確保甘薯莖葉可以盡早結薯。配合中耕需要進行修溝培壟,封壟后如果還有雜草,需要及時進行除草。甘薯生長前期追肥應以氮、磷、鉀肥為主,一般栽植后15~20 d 進行施肥,通常施加尿素37.5 kg/hm2、過磷酸鈣217.5 kg/hm2、鉀肥217.5 kg/hm2。追肥后必須及時澆水,將土壤濕度控制在60%~75%,如果低于60%,需要及時澆水,以滿足植株生長需要。
3.5.2 中期管理。夏甘薯種植中期管理應以化控為核心,對莖葉的生長速度進行合理調控,加速塊根膨大。在中期管理中,一是應關注排水防澇。甘薯生長中期處于高溫多雨的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需要及時排水,保證土壤中的空氣含量,在土壤水分含量偏高的情況下,薯塊膨大會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做好排水工作。二是需要做好莖葉保護工作,避免隨意翻動藤蔓。相關實踐表明,翻動甘薯藤蔓會導致減產10%~20%,這一點在夏甘薯生產中表現得尤其明顯,翻蔓會導致葉片翻轉、重疊乃至受損,影響光合作用,而且翻蔓可能造成莖蔓頂部折斷,滋生腋芽,導致消耗大量養分。三是應重視化學控秧,加速薯塊膨大。8 月中下旬可以噴施甘薯膨大素或者多效唑 2 000 倍液,每7~10 d 噴施 1 次,連續噴灑一兩次,抑制甘薯莖葉生長,增加莖蔓分枝。結合甘薯的實際生長情況,可以噴施2%磷酸二氫鉀和1%過磷酸鈣等管理肥液,避免植株早衰,提高甘薯產量[4]。
3.5.3 后期管理。甘薯種植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延長莖葉壽命,提升莖葉光合作用,確保莖葉的養分能向塊莖轉移。后期管理需要做好根外追肥,一般9 月中旬之后,根據甘薯的生長情況追施尿素75~105 kg/hm2。如果莖蔓生長過旺,可以噴施多效唑,適當追施磷肥和鉀肥,也可以噴施2%磷酸二氫鉀或者草木灰提取液。如果田間持水量降至55%以下,需要及時澆水。如果田間出現積水問題,則需要及時做好排澇工作。
一是應選擇抗病品種,使用脫毒種薯進行育苗,同時做好栽培管理,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二是對于一些常見病害,如黑斑病、根腐病等,可以在發病初期噴施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者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進行防治,10~15 d 噴施1 次,連續用藥兩三次,可以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三是對于常見蟲害,如卷葉蛾、黏蟲等,可以使用90%敵百蟲晶體800 倍液、20%速殺滅丁乳油1 500倍液,在害蟲3齡前進行噴施防治;對于一些地下害蟲,可以使用3%辛硫磷顆粒劑或者5%涕滅威顆粒劑,在幼苗移栽環節進行穴施,同樣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當氣溫降至12~15 ℃,或者11 月初,可以對夏甘薯進行收獲(見圖2)。收獲后,需要將爛、病、傷、殘的甘薯剔除,分揀收獲,以便進行深加工或出售[5]。

圖2 甘薯收獲
在綠色發展理念下,無公害夏甘薯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需要不斷優化其高產栽培技術,通過有效的選種、育苗與選苗、整地施肥、栽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和收獲貯藏等,保證甘薯的產量和質量,真正達到無公害生產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