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迎
(北京市大興區林業工作站,北京 102600)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建設美麗鄉村,在保留村莊特色和田園風貌的基礎上,提升人居環境,每年以不低于現有村莊15%的比例建成一批“北京美麗鄉村”;2020年,將北京市郊區農村基本建成綠色低碳田園美、生態宜居村莊美、健康舒適生活美以及和諧淳樸人文美的美麗鄉村。
鎮村綠地是指在鎮村體系空間內,存在于鎮村居民點內外的,以自然植被、人工綠化覆蓋區或農業生產區域綠化覆蓋為主要存在形式,聯系鎮村與城市及鎮村體系內各個居民點,承擔游憩、生態保育、農業生產安全保障、鄉村景觀、防護安全和防災避險等多種功能的綠色空間,包括公園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生態景觀綠地四大類[1]。
大興區作為北京市面向區域協同發展的示范區,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和服務保障功能的主要陣地。《大興分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2017—2035年)》中規劃行政轄區總面積約1 036 km2,下轄建制鎮14個、村民委員會527個。近年來,隨著大興區“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的深入,區內分散交錯形成多處戰略留白用地,留白地塊上地表裸露,極易產生揚塵飛沙。目前,大興區鎮村綠化現狀是可綠化面積大、分布散以及任務重。加快落實鎮村綠地建設任務,對推進大興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加強鎮村綠化建設是完善綠化布局的一個重要手段。鎮村綠化可有效解決居民缺少綠色公共活動空間的問題。通過充分利用拆遷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和閑置地等方式開展鎮村綠地建設,可有效擴大居民的生態活動空間,滿足居民對綠化空間的需求。
通過鎮村綠地建設,可解決村莊綠化空間缺乏、設施不完善、景觀風貌缺乏統一引導等問題,有助于營造綠茵錯落、花果飄香的平原地區綠海田園生態環境,打造優美的平原村莊聚落綠地景觀。
近年來,北京市綠化美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鎮村級綠地建設遠遠落后于城鎮綠地建設。實施鎮村綠化建設工程,不僅可以促進城鄉多元增綠,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大興區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2015—2020 年)》提出,從2015 年開始,大興區每年以60~70個村、各鎮每年以不低于現有村莊15%的比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6年,大興區完成村莊“五邊”綠化面積 15.52 hm2;2017 年,完成村莊“五邊”綠化面積 20.91 hm2;2018年,重點推進主要道路、旅游景點周邊沿線及重點場所周邊村莊的環境整治及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完成村莊“五邊”綠化面積20 hm2;2019年,完成剩余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實施“五邊”綠化1 371 hm2;2020 年,基本完成所有村莊美麗鄉村建設任務。
大興區統籌推進城鄉造林綠化各項任務,圍繞新機場周邊、永定河沿線以及京冀交界等重點區域,在安定、龐各莊、魏善莊、禮賢、榆垡等鎮開展綠化造林,打造集中連片、成帶連網的森林景觀,全區森林面積31 296.86 hm2。
大興區新建各類公園12個,新增公園面積1 112.77 hm2。目前,大興區共有城市公園綠地2 740 hm2,新建鎮村級公園如表1所示。

表1 “十三五”期間大興區新建鎮村公園建設
大興區林業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鎮村一體化設計的重視,統籌考慮,分步實施。抓住大興國際機場及臨空經濟區建設、新一輪城南行動計劃等重大發展機遇,在滿足綠地使用功能的同時,充分挖掘不同區域內的聚落特點和形態特征,對綠地分布、規模、形態和功能等進行整體規劃,同時綜合考慮規劃林地、拆遷騰退地、邊角地和廢棄地等,構建城綠交融的空間格局。統籌好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把新造林和原有林有機連接,整合碎片化的綠化資源,形成大規模、連片和完整的生態空間,實現互聯互通、成片聯網,構建完整、穩定、和諧的生態系統。
大興區鎮村綠地應由整體到局部,有重點、有層次的進行規劃建設,整體上打造“一軸、一心、一環、兩帶、綠廊相連和節點鑲嵌”的空間布局。具體到鄉鎮層面,以大興區采育鎮龍門莊村為例:目前村域土地利用規劃已完成,下一步可依據規劃,以村口、農戶周邊為點,利用空閑地,發展“四旁”綠化;以道路沿線兩側為線,種植喬木及花卉增加綠化面積,以一定距離作為標準段進行綠化;以大面積的公園及片林為面,設計上可采用近自然方式進行綠化設計,將森林城市概念引入村莊,建設森林化鄉村景觀。
農村的建設規劃應與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相區別,農村地區應挖掘當地特色,如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田園山水和自然風光等[2]。鎮村綠地設計應結合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保證植物的多樣性,以鄉土植物為主,注重植物的季節變化和色彩構成。與生產性及自然生長的鄉野植物景觀相結合,呈現出村落傳統植物景觀特色[3]。以大興區北臧村鎮集體建設用地上市地塊占用平原生態林恢復工程為例: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北臧村鎮,占地面積5.11 hm2,區域內種植油松、欒樹、白蠟、杜仲、國槐、元寶楓、銀杏和櫻花等喬木1 094株,種植碧桃、木槿、榆葉梅等灌木126株,種植馬藺、鳶尾、玉簪、八寶景天共3 634 m2。此外,區域內栽植了大面積的蒲公英、附地菜、獨行菜、打碗菜、夏至草、抱莖苦荬菜、益母草和平車前等自然生長的草本植物,既豐富了鄉村綠地的自然趣味,又為鄉村特色表達注入了活力。
在營造具有觀賞性、鄉土性和生態性鄉村景觀的同時,以村民的生活需求為出發點,考慮人與人、人與綠色空間的互動。以2018 年青云店鎮東興屯村小微綠地建設工程為例:項目建設地點位于青云店鎮,規劃總面積26 680 m2,本著“以人為本,統籌考慮”的原則,建設林下跑道、健身廣場、兒童樂園以及科教示范場地等設施豐富村民活動,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營造出“以綠惠民,綠色共享”的鎮村綠色空間。建設工程的植物配植以北京市鄉土樹種為主,采用常綠與落葉樹種相結合,喬、灌、花和地被植物科學配植,盡可能模擬自然植物群落,形成自然景觀生態林。
北京林業大學王向榮教授曾說:“綠地規劃設計的積極意義不在于其創造了怎樣的形式和風景,而在于其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設計是社會改良的手段,是刺激和完善社會方方面面發展與進步的媒介。”[4]農村有著與城市不一樣的社會環境條件,如發展不均衡、城鄉差異大等,積極推進農村地區景觀建設是當今林業工作者的社會使命與責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