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亮
(定西市生態環境局安定分局,甘肅 定西 743000)
近年來,受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問題愈演愈烈,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而且制約了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部門十分重視農村水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工作,然而,由于水體污染的跨區域性特征,使得相關保護與治理工作落實過程中面臨多種問題。現階段,如何提高農村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水平與質量成為相關專業人士的重點研究內容。
農村水環境是指分布在廣大農村的河流、湖沼、溝渠、池塘、水庫等地表水體、土壤水和地下水體的總稱。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經濟收入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造成了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問題。究其根源,農村水環境污染主要源于4 個方面:①農業生產中濫用化肥、農藥造成地下水中化學元素不斷富集;②生活垃圾產生的滲濾液污染土壤,進而給地下水、地表水帶來影響;③畜牧養殖業產生的廢水造成水體污染;④工業廢水亂排濫放引起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污染,同時影響地下水安全。從污染程度來看,農村地區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水環境污染問題最為嚴重,其中以化工企業為主。
農村水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一方面,水環境污染會直接危害農村地區人畜健康,農村居民長期飲用受污染的水源不僅會提高疾病發病率,而且會危害居民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水環境污染問題會破壞生態環境平衡,如河流、湖泊的水質下降會直接造成魚類死亡,而圍繞水環境生存的動物將被迫遷徙,從而大大降低地區生物多樣性。與此同時,水環境污染導致蔬、蛋、乳產品化學成分含量增加,大大降低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其經濟價值,進而影響農村地區農業、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
眾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無論居民生活用水還是農業發展用水,均需要以地方水環境為基礎。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水污染問題十分嚴峻,相關治理工作的迫切性越來越高。首先,強化水環境污染治理能不斷改善水質條件,進而為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及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強化水環境污染治理能為人們提供更加安全的飲用水,進而保障農村居民的生命安全。最后,水環境污染治理是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有利于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畜牧業,進而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居民致富創收。
我國農村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調查情況如表1 所示。現階段,許多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各村鎮之間的合作,進而影響了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效果。筆者認為,不同水環境污染區域之間缺乏合作動力是影響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1]。首先,村鎮政府間缺乏合作經驗。與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相同,各村鎮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協作、互聯,因此合作經驗十分匱乏,由此大大降低了跨域合作水平。其次,農村地區開展相關治理工作時主要依據上級部門的行政命令,各村鎮政府缺乏主動性,因此,從源頭上相互之間便缺乏有效的合作基礎。與此同時,各村鎮之間就水環境污染治理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依賴水資源發展的村鎮,如發展水產養殖業的村鎮對水環境污染治理需求高,而以傳統農業發展為支撐的村鎮則對水環境污染治理需求低,這種需求層面的差異給農村跨域合作帶來了影響。最后,政策環境不穩定。現階段,雖然各地政府部門對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給予了更多的重視,但政策扶持不足,導致農村政府部門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經濟發展中,進而影響了跨域合作治理的穩定性。

表1 農村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調查情況
在我國農村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落實過程中,農村合作機制缺失也給治理工作帶來了嚴重困擾[2]。首先,農村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需要一個完善的組織機制提供保障。但受客觀因素影響,參與水環境污染治理的村鎮處于同級地位,相關組織缺少一個有權威的領導。其次,在治理方案制定方面,各村鎮在協商過程中因為組織機制缺乏而無法形成統一的治理方案。再次,水環境治理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長期、不斷投入,才能達到既定治理目標。然而,在相關工作推進過程中易出現個別村鎮“偷懶”的現象,導致其他村鎮對其治理工作的開展存在疑問,久而久之村鎮之間的不信任感會加深[3]。最后,上文提及不同村鎮對水環境污染治理的迫切性不同,在合作過程中會影響村鎮政府的主觀態度,特別是河流下游治理需求迫切而上游治理執行力較弱時,會進一步加劇合作組織之間的矛盾。
在農村水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的當下,要想推動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科學、高效開展,首先要注重強化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治理意識[4]。筆者認為,主觀能動性對于農村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只有全民投入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才有助于加強各村鎮之間的合作。水環境管理部門應就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現狀及其危害進行積極宣傳和教育,讓村鎮工作人員及廣大農民群眾認識到水環境污染治理的迫切性,積極投身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
合作溝通機制對于水環境污染治理效率有著決定性影響[5],因此要高度重視各村鎮之間合作溝通機制的構建。首先,要加強跨域合作組織的構建,明確各村鎮之間的定位與關系。筆者認為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各村鎮協同治理的組織框架最為穩定。其次,要對各村鎮治理目標及責任范圍加以明確,如此才能提高跨域合作治理效率。最后,要構建一個積極暢通的信息共享機制,及時、全面匯總并明示跨域水環境污染治理信息。這不僅能直觀反映治理工作的不足,而且能提高村鎮之間的競爭意識和治理效率。
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要事,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需要切實落實相關監督管理工作。跨域合作是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必然途徑,鑒于跨域合作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上級政府部門需要積極強化自身的監督管理職能。一方面,縣市級政府部門要積極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如將跨域合作作為村鎮政府部門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以提高各村鎮跨域合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縣市級政府部門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如積極開展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并完善相關獎懲制度,從而進一步提高村鎮跨域合作的質量。
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的區域性特征意味著單獨依賴某一村鎮或縣市進行治理是不現實也不科學的,而是需要進行跨域合作治理,如此才能提高農村水環境治理工作質量和效率。針對當前農村跨域水環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處理手段,在實現跨域合作的基礎上促進農村水環境保護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