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榮,李偉東
(1.多倫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2.多倫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內蒙古錫林郭勒盟 027300)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內耳機械性疾病,占眩暈癥的比例較大,其是造成耳源性眩暈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為當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時可誘發短暫眩暈,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經癥狀。目前,臨床多采用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但相關研究指出,部分患者經復位治療后的復發率仍較高[1-2]。因此,有效分析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對臨床采取針對性治療和干預措施尤為關鍵。基于此,本研究重點探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多倫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60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57例,女性103例;年齡35~70歲,平均(55.67±3.21)歲。根據其治療后的復發情況分為復發組(35例)和未復發組(125例)。納入標準:符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Dix-Hallpike測試呈陽性,變位試驗出現旋轉性眩暈、劇烈水平性眼震,反復試驗出現疲勞性,頭部運動到特定位置時有短暫眩暈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暈者;伴有嚴重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凝血功能異常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損害者。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依據患者受累半規管采取適宜的復位方法,其中外半規管受累予以Barbecue翻滾法+Gufoni法;前、后半規管受累予以改良Epley法+體位限制[4]。
1.2.2 復發判斷方法 患者首次治療后3 d內于門診復查,發現患者無發作性眩暈,且Dix-Hallpike試驗呈陰性提示治愈;若Dix-Hallpike測試呈陽性,則需再次行復位治療。觀察時間從治愈時開始,隨訪12個月,若隨訪期間患者于門診復查發現Dix-Hallpike試驗呈陽性,且出現發作性短暫眩暈則判定為復發,需行復位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主要包含年齡、性別、病程、受累半規管、發作次數、復位次數、有無高血壓、有無糖尿病、有無高血脂、有無外傷史等,進行單因素分析。②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 例(%)]表示,予以χ2檢驗;多組間計數資料比較予以χ2趨勢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予以t檢驗;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160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35例,復發率為21.88%。復發組患者年齡大于未復發組,復位次數多于未復發組,且病程>7 d、發作次數>6次、有糖尿病、有高血脂、有外傷史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復發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7 d、發作次數>6次、復位次數多、有糖尿病、有高血脂、有外傷史均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OR=3.789、4.233、3.971、3.979、3.586、3.404,均P<0.05),見表 2。

表2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近年來,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發病率呈明顯的升高趨勢。現階段,臨床采用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雖可改善患者病情,但多數患者經治療后復發的風險仍較高,進而影響患者預后。李鵬宇等[5]學者研究發現,479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經復位治療后復發101例,復發率為21.09%,本研究結果顯示,160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35例,復發率為21.88%,與之基本相符,進一步說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風險較高。因此,有效分析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意義重大。
本研究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7 d、復位次數多、有糖尿病、有高血脂、有外傷史均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雖表現為短暫性眩暈,但治療前耳石持續累及半規管,導致病情復雜,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延誤治療進程,極易引起疾病復發;此外,復位次數越多,復發率越高,可能與半規管受累程度有關,此類患者即使經過多次手法復位治愈后,仍可能在短期內再次復發;且復發次數過多和病程過長可能會誘發患者的焦慮、抑郁甚至恐懼情緒,引發軀體化癥狀,加大病情緩解難度[6]。伴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合并癥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更易復發的原因可能為,此類患者自身糖脂代謝紊亂,且血漿高脂質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進而使血流阻力明顯增加,血液流速顯著減慢,可在動脈壁內大量沉積,形成粥樣斑塊,導致前庭微循環障礙,患者內耳血液供應不足,引起疾病復發[7]。有外傷史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更易復發的原因可能為,外傷可導致耳石脫落,影響患者前庭微循環,且內耳主要由內聽動脈供血,其血管細小,對缺血極為敏感,前庭缺血可引起眩暈發作[8]。
綜上,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包括病程>7 d、發作次數>6次、復位次數多、有糖尿病、有高血脂、有外傷史等,臨床可據此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和干預措施,以降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后復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