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
一、教學實踐困惑
我在現實生活中常聽到這樣的感嘆:一個問題提出,能夠主動舉手回答的學生特別少,而且年級越高,舉手的越少,課堂氛圍也沉悶。就算很簡單的問題,情況也差不多,舉手回答的總是固定的幾個人。對此,我也感同身受。其實,這是由于不少教師為趕教學進度而采用了代學方式,即追求“教師一問,學生立馬就會”的效果,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不愿意給學生時間“感悟”,而是匆匆叫停學生的合作探究,直接把思路明示。還有一種“答對即止”的現象,即問題一出,有學生報出正確答案后,教師便不再追問,師生互動停止,沒有更深層次地進一步挖掘。以上兩種“急功近利”的教學現象折射出的是不正常的代學行為。
二、破除代學行為
“讓學”,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充分地體驗學習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習活動真實發生和正常展開,比如教師在教學中讓出時間、讓出講臺、讓出時機、讓出實踐;“引思”,就是引發、引領學生主動思考,以確保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思考的質量。我將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這種模式的探索實踐歸納如下。
1.讓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
要促使學生熱愛地理,教師就要創設情境,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例如在教授“天氣與氣候”這一節的時候,由于內容比較枯燥,學生不太感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精心備課,準備教學素材,設計一些問題,吸引他們的眼睛和耳朵。如用多媒體展示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視頻或圖片,讓學生作為導游建議大家什么季節到哪些景區最為合適,因為人們出去旅游前一般都要考慮當地的天氣和氣候。設置這樣的情境來導入新課,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增加了學生的社會經驗,從而讓學生在地理課上愿意去學、積極思考。
2.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地圖的記憶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地圖有很多種,如地形圖、氣溫曲線圖等。對初中生來說,學習并掌握這項技能難度較大。如果只是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對著地圖講解,絕大部分學生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所以我提倡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繪制各種類型的地圖,以此加深記憶。例如在教授“降水的分布與變化”時,我有選擇地給出世界一些地方的降水量表,讓學生按照表中的數據繪制出這些地方的降水量柱狀圖。學生在繪制過程中發現柱狀圖的特點,從而很清晰地明白了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特征,在實際動手中加深了對地圖的記憶。
3.智慧地設計地理問題。
地理中有很多原理性的常識,學生學習起來較有難度。如果從生活情境入手,將枯燥的理論轉化為鮮活的生活場景,則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比如,在教授晝夜長短問題時,請學生思考為什么學校在不同的季節作息時間要調整;在教授時差問題時,請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看歐洲足球賽有時需要夜里起來看直播。
設計的問題如能產生“認知沖突”,能讓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例如,在教授“氣溫日變化”這一知識點時,學生通常認為正午12點左右,太陽照射最為強烈,因此,這段時間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間段。可事實果真如此嗎?隨后,我展示幾組氣溫日變化圖表,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一天中最高氣溫居然出現在14點左右。很多學生好奇地追問這是為什么。此時,大氣受熱過程引發學生強烈興趣,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讓學引思”的實踐,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活躍性,詮釋了如何解決“代學行為”的方法,實現了讓學生“真學”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吳運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