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喬

2021年以來,不少企業家有這樣的感受:以前一個新產品或一個新業務,“一招鮮”可以十年都賺錢;但最近明顯感覺,產品上新、模式創新之后,好像一兩年就不行了。這種情況有人稱之為“內卷”,但在我看來,“內卷”的背后是“創新的折舊速度”正在加快。
折舊,本來是一個財務上的表現,指的是資產折損,某個資產一次性投入,成本可以分攤到五年,甚至十年。在十幾年前,對于傳統企業來說,資產是企業賺錢的核心來源,因為供不應求,有產值就意味著有一切。在科技時代、服務業時代,創新也變成了一種資產。
一個企業要創新,就得投入費用、腦力、資源甚至時間。但在財務上,對創新這個概念并沒有非常嚴格的指標來衡量,到底體現到財務報表上什么是創新能力?研發費用不完全表現為創新,無形資產也不完全等于創新,商譽更不等于創新。可以確認的是,對當前的新科技、新服務公司來說,創新無疑是一種核心資產、一種隱形資產、一種非貨幣化的資產。這種資產會帶來企業競爭優勢,優勢會帶來現金流。但現在,在企業競爭的一線,人們明顯地感受到創新這個資產正在加速折舊。
創新折舊的時間越來越短,不論是產品還是模式,但凡有小創新,只要驗證有效果,立馬一堆人跟進。一個直觀的例子,比如社區團購,大大小小、林林總總,每家商業模式幾乎一樣。創新不夠,運營來湊;運營短板,資本來補,各種大佬都紛至沓來,其實都是在存量市場中不斷搏殺。再比如美妝行業、電動車行業等,無不如此。包括我自己所在的知識付費領域,一旦有模式創新,馬上就有人跟進。
創新折舊加速的一個直接體現就是在某個領域中,一些創新的企業崛起的速度特別快,但是因為創新折舊的速度也在加快,所以可能它們倒下的速度比崛起的速度更快。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種創新(尤其是非硬核創新)帶來的競爭優勢無法持續。
創新折舊加速在未來可能是一個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它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就是讓每個人、每家企業都沒有了安全感,因為以前創新管10年,現在創新管10個月,10個月之后就得繼續創新。
面對這種趨勢,無論是創始人、高管還是普通管理者甚至員工都要有足夠的思想認識,隨時做好自我革新的準備。這些年來,我接觸過不少企業,我發現那些走上失敗的企業,都先從思想上產生懈怠開始,其次變成流程上的懈怠,然后是產品競爭力的懈怠,最終是財務報表的崩潰。因此,如何讓那些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高管們,心無懈怠,這不亞于一場企業內部的思想革命。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意味著有一大批思維陳舊、動能不足的企業家與高管要被淘汰。
有了思想上不斷迭代更新的認知,企業還要進行持續創新,把持續創新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底層競爭力。就好像自己做的事情雖然別人也能做到,但是每次都能快一步,一次快,次次快,持續的創新帶來的進化能力,也能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
當然,這種持續的創新最好是硬核創新。現在唯一能夠抵抗“內卷”的就是硬核創新,你必須能做別人做不了的,而不是簡單做別人還沒想到的。別人沒想到的,一看你做了他就想到了,所以常常有種說法,“創新最后就是一層紙,捅破了就破了”,但仔細想想,創新的壁壘如果只剩下一張紙那么薄,那還真是不夠硬核。
總之,創新折舊加速帶來的結果,不是不要創新,而是要更快創新、持續創新及硬核創新。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