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在中利集團,黨建同企業的發展同頻共振、水乳交融,成為不斷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的“總引擎”。
走進位于江蘇常熟的中利集團總部5樓的黨建陣地展廳,目之所及一片“紅火”:走廊兩邊皆是黨的政策宣講和黨史資料,展廳中展示著中利集團建立黨支部以來的歷史資料……
中利集團“紅火”的不只是環境,這里還有一支充滿激情的隊伍。是什么支撐著這家民營企業和這支隊伍,走得這樣鏗鏘有力?
紅色是一以貫之的底色
中利集團坐落在美麗的陽澄湖畔的沙家浜鎮,這里深藏著紅色的記憶,譜寫了不屈不撓的抗日壯歌。誕生于斯的中利集團,骨子里就流淌著革命的紅色基因。作為一家老牌的非公企業,中利集團早在1994年便建立了黨支部。翻開中利集團的發展史,從1988年創始人王柏興以5000元資金創業至今,中利集團已成為下轄18家一級子公司,涉及電線電纜、光通信、光伏、高分子材料、軍工電子五大產業板塊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一家民營企業如何行穩致遠,作為有著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王柏興一直在思考。盡管當時沒有民營企業成立黨組織的規定與要求,王柏興還是在企業成立了黨支部,讓企業擁有了一支在紅旗引領下的隊伍。
紅色始終是中利集團的底色。從1994年黨支部建立開始,黨建在中利集團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2004年,集團建立黨總支部并成立黨校,2007年建立集團黨委。目前下設7個基層黨支部,在冊黨員220余名。集團董事長王柏興擔任黨委書記,公司高層擔任黨委副書記及黨支部書記,同時配備中層管理人員擔任黨務員。
在紅色精神的滋養下,中利集團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兵強將。如今的中利集團,員工達9800余名,設有兩個院士工作站和兩個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為了將個體擰成一股繩,集團將紅色基因注入企業發展模式,逐漸走出了一條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方向、以“一帶一路”走出去為新發展機遇的黨建引領企業發展的新路子。
將紅色基因注入企業發展,這一路走來,中利集團獲得了許多嘉獎:2020年獲得常熟市委授予的“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2019年獲常熟市民營經濟協會授予的“守初心、擔使命”優秀非公企業黨組織;2018年6月獲江蘇省委組織部“二十年老支書”紀念牌,2017年6月獲常熟市委授予的“黨建工作先進集體”榮譽,2013年6月獲蘇州市委授予的“先鋒基層黨組織”榮譽,2012年8月獲常熟市黨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授予的“黨務公開示范點”榮譽,2012年6月獲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省總工會授予的全省非公企業黨建帶工建“四統籌一爭創”示范企業榮譽……
榮譽,對于中利人來說,不是拎在手里的一盞燈籠,只用來照亮自己;而是路燈,繼續照亮企業的未來之路。
“3456黨建工作法”引領高效發展
民營企業如何做好黨建工作,黨員的作用如何發揮,中利集團一直在探索。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利集團確立以黨建“軟實力”引領企業發展“硬實力”的工作方向,黨建同企業的發展始終保持同心、同向、同力。這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于“3456黨建工作法”。
“服務3品”在指導整個集團從上到下各崗位人員的工作態度上起著引領作用。它將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更緊密地融合,充分發揮各個崗位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黨建與企業雙發展。其內核思想“做優企業產品、員工人品、黨員精品”是員工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的內在驅動力。
王柏興在工作中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時刻保持著積極的工作態度,即使是雙休日,他也時常和客戶洽談或是處理事務。從2016年開始,王柏興親自帶領團隊,履行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實施“書記項目”,成功研發了“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的全新一代農光互補項目,突破了傳統農光互補僅用于喜陰作物和養殖業的局限,創造了光伏產業與現代農業有機融合的新業態。
談起農光互補項目,中利股份集團總裁王偉峰說:“中利集團是在黨的殷切關懷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在助力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中貢獻力量,讓每一個人在實現小康路上都不掉隊。中利集團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此有幸成了脫貧攻堅這一偉大事業的參與者。”
目前,中利集團在全國40多個地區建設了“光伏農場”,其中在江蘇、山東、青海、寧夏等地共建設370兆瓦農業光伏示范基地,實現了平均每畝4000多元的特色農業收益,每年為“光伏農場”增加特色農業收益5000多萬元,幫助20多個貧困村1.3萬多戶貧困家庭脫貧。“在脫貧攻堅上,中利集團不遺余力。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漫漫征途上,中利人將繼續奮斗,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王偉峰說。
在“服務3品”的基礎上,“著力4雙”為全體員工努力的方向和中利集團未來的發展確定了最終目標:追求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的雙贏,實現黨組織對生產基地和銷售領域的雙覆蓋,建立科技管理創新與人才團隊建設雙輪驅動模式,形成黨務干部與黨員群體、黨員管理與企業管理的雙向互動。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名黨員就是一個火炬。在中利集團,不僅各部門都配備了黨員,而且關鍵崗位也都由黨員擔任,黨員隊伍分布于營銷、生產、技術、管理等各個條線。中利集團還特別注重在重要崗位上發展新黨員,黨員隊伍不斷壯大。
一批學歷高、活力強的年輕黨員從中涌現,他們帶領身邊的同事共同為集團發展、為技術創新貢獻著力量。集團子公司中聯光電新材料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蘇桂明便是其中的一員。他不僅注重自己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提升,還時刻發揮著技術團隊主心骨的作用,帶領所有技術人員攻堅克難,研發出多項具有較高附加值和良好市場口碑的產品。
有了內在指引和目標,必須配套合理的制度來惠及與集團發展有關的所有人,才能保持企業發展動力,“落實5共”便是使黨員、群眾、企業、客戶各方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保障。
中利集團設立了合理化建議獎與民主管理小組會,并制定了有效的激勵制度。員工可以就日常工作、生產技術、管理創新等提出合理化建議,提出即可獲得獎勵。這一舉措推行后,公司每年收到合理化建議200多條,其中由黨員提出的建議占60%以上,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提高,責任感也顯著增強。
在此基礎上,中利集團通過“融合6力”法將黨委引力、干部魅力、黨員活力、員工動力、陣地聚力、企業合力有機融合在一起,切實依靠黨組織的力量與黨員隊伍的先進模范作用推動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于是,就有了集團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聯合團委、工會、婦聯、行政不定期開展的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知識競賽、讀書分享、創新培訓、素質拓展等。
黨建同企業的發展同頻共振、水乳交融。在黨員榜樣作用的帶動下,中利集團的每一名員工都信仰堅定,創造力得到了釋放。
高質量發展的“總引擎”
中利集團辦公樓與生產車間,處處都是黨建的紅色元素,展現著一支隊伍信仰的力量。為全面激活陣地政治功能,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中利集團黨委扎實推進“海棠花紅”黨建陣地建設。如今,黨建工作成為不斷推動中利集團高質量發展的“總引擎”。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我們集團成立33周年。33年來,中利集團在改革的春潮涌動中起步,不斷崛起壯大。中利集團現已成為‘中國自主創新企業10強‘中國企業500強‘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切要歸功于黨的改革開放好時代、好政策,因此企業發展更要不忘初心、回報社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擔當。我們也要始終保有家國情懷,也正是這樣的家國精神,感召著中華兒女,萬眾一心跨過一道道關、邁過一道道坎。”王偉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