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青

寶貴的紅色資源讓不少鄉村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和充沛的前進力量,“紅色資源+”的思維已經被不斷拓展、延伸,新的文旅業態正在形成。
江蘇大地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它們蘊藏著歷史故事,彰顯著初心使命。不少地區以此為依托,從這些紅色資源中汲取奮進的力量,發展紅色文旅產業,促進鄉村振興,讓曾經貧瘠落后的小鄉村成為人們“打卡”的新景點。
這些紅色景區通過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彰顯出當年革命戰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動著前來參觀、學習和考察的人們。
紅色旅游作為一種特殊而重要的旅游形態在江蘇蓬勃發展,讓鄉村變美了,村民也富裕了。
重現“蘇南小延安”
上寧杭高速往南40分鐘,從溧水白馬鎮往南京東南,寬闊的柏油馬路兩旁分布著大片藍莓園,小小的白色藍莓花點綴其中。就在綠林之間,白墻紅瓦、碧水環繞的紅色李巷躍然而出。今年4月7日公布的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上,李巷榜上有名。
踩著青石板路走進李巷,陳毅舊居、鐘國楚舊居……一間間青磚黑瓦的老屋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1938年,新四軍從皖南東進蘇南,到達溧水后,這里先后成為新四軍一支隊1團和二支隊4團團部駐地。1941年11月塘馬戰斗后,新四軍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領導機關轉移到李巷及周邊地區,偏僻的李巷村成為蘇南抗戰的指揮中心。陳毅三次來到李巷,粟裕率領四個縱隊,以溧水為起點,開辟蘇浙皖根據地,江渭清、鐘國楚等新四軍將領曾在此戰斗生活過。
李巷,被稱為“蘇南小延安”,在這里及周邊,新四軍建立指揮中心、訓練班、兵工廠、被服廠、醫院等完善的組織體系。然而,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半個世紀以來,承載著輝煌歷史的李巷并不為外人所知。
2016年,溧水聯合設計機構,投入數億元對李巷進行整體改造,重新規劃了青石板路和小橋流水,對老式房屋進行加固修繕,并面向村民征收126個老物件,最大程度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2017年國慶,全新的紅色李巷對外開放,聲名鵲起。
隨著紅色李巷人氣一路攀升,它先后獲得全國重點鄉村旅游區、江蘇省委黨校現場教學基地、江蘇省黨史教育基地、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各地學習團紛至沓來。與傳統的紅色教育基地不同的是,在李巷村參觀學習如同串門,從鐘國楚舊居出來后,沒走幾步路又遇到陳毅舊居,留下的原住民保留了村子的煙火氣,李巷制茶坊、李巷照相館、時光雜貨鋪等新的體驗項目同樣隨處可見。游客在參觀學習的同時,還能嘗試制作茶葉、手磨豆漿,穿上新四軍軍裝在戰壕里照相,感受當年的戰斗和生活場景。
“李巷村本身就是自然村,我們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在保持村莊肌理和風貌的同時,把紅色遺址串起來,把特色項目導進來,最終打造成沉浸式、體驗式的紅色教育場景?!奔t色李巷項目負責人說。
紅色景點進階旅游景區,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村民杜曉蘭過去在鎮上打工,后來做了開胸手術,身體越來越干不動了。2017年,她回到李巷村,在離家幾步路遠的制茶坊看管店面,每個月有2100元錢的固定收入。趕上生意好,每天有兩三百人來體驗制茶和磨豆,忙到桌子都來不及擦。
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靠近游客中心的道路兩旁,村民把自家種的蔬菜瓜果、手工做的小菜拿出來銷售。以紅色旅游帶動鄉村振興,一度沉默的李巷村如今已接待游客80萬余人次。紅色李巷走出歷史深巷,向紅色文化地標邁進。
傳承紅色奮斗精神
江蘇泰興,一片紅色的沃土。
作為蘇中革命的搖籃,泰興紅色資源豐富。在這里,涌現出泰州地區第一位共產黨員沈毅、隱蔽戰線上的女英雄沈安娜、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等一批革命英雄,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泰興戰斗過,著名的黃橋戰役、蘇中七戰七捷的重要戰斗都曾發生在泰興大地上。泰興市現有24個紅色教育基地、1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兩個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泰興黨史學習教育的“精神富礦”“力量源泉”。
每一段革命故事、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學習黨史知識、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科書。泰興堅持讓紅色資源走出博物館、展覽館,更好地“動”起來、“活”起來,增加黨史教育“原味”“趣味”。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楊根思烈士陵園、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紀念館、沈安娜生平展館等教育基地,設置“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為主題的現場黨史教育板塊,將黃橋決戰精神、楊根思“三個不相信”精神融入黨史教育的“主打色”。打造提升“紅色研學”主題路線,推進“紅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理上心來——百年黨史大講堂”“新思想我來講”等宣講活動,在鎮村開展網絡直播,實現紅色教育云教學、云瀏覽,讓黨員干部隨時學、隨地學、掌上學。
紅色精神融入泰興人的血液之中,以紅色精神為激勵,泰興人在新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奮勇拼搏。
周莊村位于泰興古溪鎮東北方,全村共有25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500畝。黃橋戰役前夕,營溪戰斗在周莊打響,新四軍九團團長徐緒奎和17名指戰員壯烈犧牲,當地老百姓為他們豎起了“營溪戰斗十八烈士紀念碑”。革命火種薪火相傳,邁入新時代,周莊村繼續書寫新的篇章,多年來,村委會積極引導老百姓發展養殖業,依靠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政策,通過流轉土地成立養殖場;通過盤活閑置廠房新建服裝廠;通過積攢資金新建標準廠房出租,慢慢地在還清村級欠債的基礎上,如今村級集體經營性固定收入節節攀升。
貧困村被打造成了“樣板村”
劉老莊是淮安市淮陰區一個普通的村莊,70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一次戰斗,讓這個村莊從此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1943年3月18日,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82名指戰員為掩護劉老莊當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人民群眾的安全轉移,從拂曉到黃昏,面對1000多日偽軍的瘋狂掃蕩,斃敵170余人,傷敵200余人,英勇頑強地擊退敵人五次沖鋒,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
劉老莊村圍繞八十二烈士陵園這一紅色旅游資源,著力打造功能集聚的紅色旅游景點。2013年3月18日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劉老莊八十二壯士》是在該影視基地完成外景拍攝的。在突出紅色旅游的同時,劉老莊還將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農業旅游等密切結合,這些年來陸續吸引包括沁園度假村、千畝葡萄采摘園、千畝果蔬園、垂釣中心、千畝苗木園等一批農家休閑觀光項目落戶。幾年下來,農民的純收入從3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18000元,實現了從經濟薄弱村到全區先進村、小康村的跨越發展,成為了就地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樣板村”。
今年5月,淮安市文工團創排了首臺大型原創舞劇——《我的劉老莊》,劇名即寓意劉老莊戰斗、劉老莊記憶、劉老莊傳統、劉老莊精神,在任何年代、任何環境下都永葆鮮紅,光芒無限。這既是一堂生動形象的黨課,也是劉老莊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佐證。
像李巷村、周莊村和劉老莊這樣的紅色資源在江蘇還有許多。江蘇是黨史資源大省,數據顯示,江蘇擁有革命遺址遺跡1710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86個、省級黨史教育基地53個。這些紀念場館及陳列其中的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展示了黨在江蘇大地的光輝歷程、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
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讓不少鄉村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和充沛的前進力量,“紅色資源+”的思維已經被不斷拓展、延伸,新的文旅業態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