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谷肉團隊選擇和原料供應商戰略合作,他們創新研發、改良原料,使得塊狀植物肉的原料具有技術制高點和領先意義。
王一所在的展臺,成了會場最熱鬧的地方,人越圍越多。有的同行過來嘗過產品后,又叫他們同事來嘗。王一說:“他們應該在想,自己能不能做出我們這種口感的大塊植物肉吧。”
2019年,美國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上市,也在國內引發了植物肉的創業熱潮。學食品專業的王一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當年底,他組隊成立了植物肉品牌,起名谷肉Grain Meat(下文簡稱谷肉)。
幾乎所有人造肉品牌都是在做肉糜,王一想做肉塊。“在國內,肉糜大多用在漢堡和肉餡中,食用場景有限,能夠烹飪的、成塊的肉才是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和購買習慣的。如果能做出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植物肉,可能會有非常大的市場機會。”
幾個月后,王一和團隊終于做出了滿意的產品。“我們現在做出來的肉塊,有真肉的那種汁水感,吃起來也很真實。”
目前,谷肉的產品包括牛肉、雞肉、豬肉等品類,客戶主要面向B端。價格方面,谷肉的產品也比真肉便宜很多,就牛肉而言,價格只為真牛肉的一半左右。
谷肉被資本看好。據王一透露,近期谷肉完成了近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英諾天使基金。
不做肉糜,做大塊肉
展會上,一位消費者嘗了面前這道用植物肉做的菜,露出了復雜的表情。詢問原因后,王一有點哭笑不得。“消費者解釋說她是素食主義者,但是吃了我們的植物肉后,感覺像吃了真的肉,心里就感覺很復雜。”
這次在植物肉領域創業,其實王一做的還是自己的老本行。因為植物蛋白本就是王一的“本命技能”。他研究生畢業于江南大學,學的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這個專業連續多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
“我關注的領域是植物蛋白,在實驗室做過很長時間的科研,也參與過工廠植物蛋白提取和工藝改進工作。”工作后,王一進了大集團的營養健康研究院,從事植物蛋白應用研究。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王一的事業沒離開過植物蛋白。工作兩年后,他開始創業,創立了植物蛋白補劑品牌。通過水解植物蛋白,變成小分子肽,再做成植物蛋白功能性固體飲料。此后,王一又做了咖啡衍生品品牌,把咖啡粉和咖啡豆等原料做成護膚品、飾品、日用品等。
這兩個創業項目都沒有讓王一非常滿意,雖然肽植物蛋白產品效果好,但是小眾市場,需要花大力氣培育消費者。也許是當時國內市場還不成熟,王一和團隊投入宣傳后,效果并不理想。咖啡衍生品雖然是一個有趣的方向,但是天花板很低,王一認為并沒有做大的可能性。
時間到了2019年,王一畢業后的第七個年頭。當年5月,美國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上市,成為人造肉第一股,股價當日便暴漲 163%。這也拉開了國內人造肉創業的帷幕。
Beyond Meat生產的是“素肉”產品,即把植物蛋白通過工藝做成有肉的口感和外觀的人造肉。出于專業的本能,王一詳細地了解了這個公司和行業。他發現,這是一個有前景的行業,而且和他的專業背景完美契合。其實,早在讀研的時候,王一所在的課題組就做過植物肉。
“我們所在實驗室做了漢堡用的植物肉糜,雖然沒有現在的成熟,但是成品也還可以。當時也試過推廣給一些工廠,試試看能否商業化,但是沒有企業敢嘗試。”王一回憶,如果當時的中國市場和現在的美國市場一樣,這個技術可能會更早地在國內實現商業化。
為了驗證自己做出大塊植物肉的想法,王一找到了他的導師陳潔教授。陳潔教授當時已是業內知名的植物蛋白專家。在和陳潔教授交流了想法后,王一發現他們的觀點是一致的。他們認為,憑著自己的技術,符合口感要求的成塊植物肉完全是可以做出來的。
王一創立谷肉之后,陳潔教授任首席科學家。
布局產業鏈
要做出成塊的植物肉,技術難度要比做肉糜高很多。
“我們平時買的肉餡,看不出是什么部位的肉做的,因為損失了很多的細節。植物肉糜也是這樣,就算味道不是很像真的肉,丟失的細節也可以通過調味來掩蓋。”王一解釋原因。
成塊的植物肉要更逼真,才能讓用戶覺得“不假”。逼真分三個方面:外形逼真、口感逼真,還有就是烹飪過程和烹飪后也要像真肉。做到外形像,需要還原肉的表面紋理;口感還原更難點,吃一塊真肉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它的肌肉纖維、牙齒的咀嚼感以及肉塊的質感,所以做塊狀肉不僅要還原味道,還要還原咀嚼的感受;滿足烹飪性能,就要保證人造肉在炒菜、涮火鍋、烤肉等場景不散掉。
創造一種新的產品很難,但王一的團隊用專業的眼光進行過技術測算,覺得在一定時間內做出來是有信心的。
2020年初,谷肉初代植物蛋白人造肉塊已有雛形。初代產品的外形和紋理還不完美,口感也有所欠缺。“它的口感還是太嫩,像吃豆制品,沒有嚼勁。”但是,這也是一個好的開頭,讓谷肉團隊有明確的方向可以走。
后來,谷肉團隊開始對產品進行全面的提升。通過升級技術、提高加工工藝、完善配料等,團隊讓產品逐漸達到了框架的穩定性。其中,為了模仿肉的纖維感,谷肉團隊研發了一種新的技術,叫做纖維編織法,并申請了專利。到現在為止,谷肉團隊已經申請四項專利,包括三項國內專利和一項國際專利。同時,為了保證產品的風味、口感和烹飪穩定性,谷肉團隊還特制了多款專用配料。
2020年9月,王一和團隊終于做出了滿意的產品。這款產品最大程度還原了肉塊的外形、口感和烹飪性能,久煮也不會散掉。
雖然工藝技術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完善整個產業鏈。王一和團隊面臨的挑戰,和做肉糜的完全不一樣。比如原料,沒有好的原料,技術和設備再牛也很難做出好產品。另外,市面上也沒有做塊狀植物肉的設備,需要設計新的設備。
谷肉團隊選擇和原料供應商戰略合作,他們創新研發和改良原料,使得能夠滿足塊狀植物肉的原料具有技術制高點和領先意義。此外,他們也和一些設備廠商共同設計新設備,來滿足獨特的生產需求。
王一說:“我們需要做整個產業鏈的布局,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這也是我們核心的競爭壁壘,別人要想追趕我們,就一定要突破這個壁壘。現在我們在樹立更高的行業壁壘,這樣也會有更高的價值。”
目前,谷肉已經自建了一座工廠,這是國內第一座專門生產人造肉的工廠,5月正式投產。谷肉的產品并不以單一的肉品為主,而是包含牛肉、雞肉、豬肉等多品類。客戶以B端客戶為主,針對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定制化研發和生產人造肉。
對B端客戶而言,除了好吃,還要便宜。谷肉的產品成本主要控制在20~50元每公斤。“我們最初的產品主打牛肉,一般的牛肉批發價大概50元一公斤,煮熟后還會脫水,算下來能到80元一公斤。而我們直接能提供熟肉,價格優勢很明顯。”
王一介紹,谷肉已經在與國內多家餐飲品牌及大型食品公司對接合作中,今年預計能進入500個以上銷售終端。未來,谷肉會繼續豐富產品線,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好吃、健康、便宜的人造肉。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