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亭

一場關于3D打印的緩慢進化仍在繼續。
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3D打印技術再次回歸大眾視野。面對醫護物資短缺問題,一些設計師、制造公司利用這項技術制作防護面罩、護耳夾和呼吸閥中的關鍵部件,3D打印一時成為救場“奇兵”。
在不確定中尋求成長
3D打印的技術名稱為“增材制造”,簡單來說,是把數據和原料放進3D打印機,用過程控制物質的形狀、構成和行為,將材料逐層堆積后制造出實體物品。傳統制造業采用的材料加工技術多為“減材制造”,即通過切削原材料生成新產品。1986年,美國科學家Chuck Hull發明了第一臺3D打印機,開啟了該技術在業內的廣泛應用。2012年,《經濟學人》雜志在封面報道中重點討論了3D打印技術,并將其稱為能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眾多突破之一。
“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比我想象的要慢,我們幾年前就預計會有很多家庭購買3D打印機,在工業生產中也可以大量應用,但就目前的市場來看,應用的體量還很小。”3D打印行業媒體南極熊創始人黎海雄說。
國內工業級3D打印設備制造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易加三維正是這一趨勢的見證者。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面向加工廠提供to B業務。憑借近30年的從業經驗,易加三維創始人馮濤很早就意識到,3D打印設備的市場不應局限于模型制造,而是更廣泛的產品或零部件直接批量制造。
面向不同的細分市場,易加三維配套推出了不同的設備類型。由于目前3D打印細分市場的發展程度還不充分,易加三維的3D打印設備主要限于齒科機、模具機和航空航天機三大類。這意味著,3D打印行業正在走出靠售賣標準化機器盈利的傳統模式,與產業鏈的中下游結合得更緊密。
這一商業模式的轉變并不只發生在國內市場。Materialise是一家比利時軟件和3D打印服務提供商,其CEO在公司發布的2019年行業趨勢報告中稱,3D打印行業將由技術驅動轉向應用驅動,投資人的焦點將不再是機器制造商,而是傾向于投資那些在特定領域應用3D打印創造真正價值的公司和初創企業。
面向B端的3D打印產品可以輔助傳統制造業解決部分痛點,但難以實現高頻率購買,自然也就無法產生規模化效應,降低成本。因此,近年來3D打印公司意識到,那些離消費者更近的行業會更多地帶動3D打印行業的發展,比如齒科。
易加三維近年來的服務對象之一就是齒科企業,從2019年該公司設備銷往的主要應用領域來看,盡管航空航天類占了大頭,但齒科在內的醫療需求也占到總銷量的25%。不論是醫生用來分析牙齒整形方案的“牙模”,還是直接用于患者的隱形矯治器,都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通過數據掃描的方式實現個性化定制。據馮濤介紹,這些齒科企業以私企為主,規模小,熱衷創新,3D打印技術可以幫助它們節省工序、人力等。
制造業巨頭的實踐
惠普是少數選擇長期投入在3D打印技術上的制造業巨頭之一。惠普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避免像其他硬件公司一樣陷入云計算發展帶來的硬件銷售困境,是惠普進入3D打印賽道的動因之一。
早在2010年,惠普就曾與3D打印機廠商Stratasys合作,利用后者貼牌生產惠普的3D打印機。2014年,惠普公布其自主研發的“多射流熔融”(Multi Jet Fusion)技術,并于2016年將這項技術商業化。該技術脫胎于惠普平面打印的熱噴墨技術,其打印機有3個噴頭,共計3萬個噴嘴。惠普宣稱,該技術可以將打印速度提升10倍,同時降低一半成本。
惠普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第一季度惠普的營收為156億美元,其中個人系統部門的收入達106億美元,主要包括筆記本電腦、臺式機和工作站等,其余50億美元來自打印部門,收入增長率為7%。
盡管財報并未具體披露3D打印業務的財務狀況,惠普總裁兼CEO Enrique Lores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積極地表示:“在3D打印和工業圖形方面,我們將繼續在整個產品組合中創新,為未來的增長做好準備。我們的客戶繼續將多射流熔融技術用于生產級輸出,我們發現整個客戶群中3D打印零件的數量增長了30%以上。”
惠普的3D打印技術也應用在了醫療物資生產領域,這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疫情期間,惠普在全球一共打印了400多萬個關鍵性醫療部件,比如重癥患者急需的呼吸機,我們用3D打印改善閥門設計,保證它的呼吸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惠普亞太及日本地區3D打印及數字化制造業務總經理Alex Lalumiere稱,這類由3D打印生成醫療產品的路徑,很大程度上會逐步取代原有的車床沖壓加工方式。
2019年,惠普還與中國3D打印和數字化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達成合作,在矯形與康復修復領域為患者提供高度定制化服務。
尋求材料上的突破
材料被幾位受訪者一致視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瓶頸。理論上,3D打印可以打出許多物品,但許多產品對材料的韌性和強度有著嚴苛要求,而當下的合成材料技術并未達到生產者可以“為所欲為”的程度。現有的3D打印材料通常適合打印復雜但柔軟的物品,當產品在強度方面要求較高時,3D打印產品的力學結構和功能性都要重新開發。在航空航天和汽車等對性能和質量要求苛刻的行業,材料的重要性尤為凸顯。
許多國外的大公司都在3D打印材料研發上加快了腳步。“以往,材料供應商對于開發3D打印新材料的熱情不高,因為它們無法在商用的打印機上使用。現在,大型材料供應商正表現出它們推動3D打印技術發展的意愿,這也將促進3D打印材料穩步增長。”Materialise研發團隊的材料專家Giovanni Vlemenckx表示。
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姚志鋒在2016年創立了清鋒科技(LuxCreo)。截至目前,這家3D打印公司共獲得4輪融資,自主材料研發是其核心優勢之一——基于材料研發的難度,這可能是國內3D打印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實踐案例。清鋒科技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D打印技術光固化材料,據悉,該技術最高能實現120cm/h的打印速度,較傳統3D打印速度提升近100倍。
為了實現商業化,運動鞋是姚志鋒選擇落地的第一個3D打印應用領域,這也是消費級3D打印市場的代表。一直以來,因面臨工藝柔性高、鞋底制作復雜等問題,制鞋業遲遲無法實現自動化。姚志鋒表示,按傳統制鞋工藝量產一款新的鞋子,往往要經過設計、試樣修改、開模等多道工序,其中最難做的是鞋底——左右腳都要開模具,還得保證不脫膠,中間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以自主研發的材料技術為突破口,清鋒科技通過掃描、數據輸入、自動生成模型和液態樹脂感光固化成型等手段,可以快速完成產品生產。在3D打印運動鞋的研發過程中,清鋒科技負責鞋底的研發工作,剩下的批量生產流程由品牌方把控。
“一千雙鞋的訂單,如果不算返工,傳統開模生產全套碼數最快需要30至45天,我們一星期就可以交貨。”姚志鋒舉出了直播賣貨的例子,為了保證發貨進度,普通鞋廠在直播前就需按碼號生產出一定量的成品鞋,而3D打印技術省去了傳統制造過程中開模、鍛造、切割、零部件組裝等過程,出貨速度得以提升,公司還可以根據訂單量靈活調整出貨量。
有了數據支持,鞋底不同區域的軟硬程度、回彈和減震性能都可以實現定制化,這是傳統制鞋產業很難做到的。目前清鋒科技制鞋仍以標準化生產為主,按照姚志鋒的設想,下一階段,客戶只需要用手機APP采集腳型數據,這些數據會自動匯總到公司云端,并轉化為3D打印的產品。“我們在制鞋這一塊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大部分產品的定制化量產。”他說。
美國3D打印公司Carbon是姚志鋒欣賞的同行之一,這家公司與阿迪達斯的合作曾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兩家公司合作生產了10萬雙名為Futurecraft 4D的3D打印鞋,每雙價格為人民幣2600元。事實上,早在Futurecraft 4D上市之前,耐克、安德瑪、New Balance等品牌在2016年左右均已開始推出帶有3D打印鞋中底的運動鞋,國內廠商匹克、李寧也在嘗試用3D打印技術開發相關產品。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