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
摘 ?要:筆者通過大量教學實踐,探索出適合6-9歲兒童的一學期繪本情境舞蹈課程。優選《芭蕾小精靈安吉莉娜》系列繪本為“藍本”,根據繪本故事情節設計課程主線和每次課的主題,在教學中營造故事情境,并將適宜的舞蹈專業知識技能融入其中,通過閱讀與想象、觀察與模仿、創造與表達、展示與互評,帶領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情境中學習舞蹈、發展審美、提升創造力、養成積極健康的人格特質。從課程評價來看,學生在多個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關鍵詞:6-9歲兒童;繪本情境舞蹈;舞蹈課程
一、建立背景
(一)育人目標的轉變——從知識到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于2016年公布,這是我國教育面對信息時代人才培養的積極回應,標志著我國教育在育人目標上的重大轉變。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反映出我國基礎教育關注點的轉移——從知識學習到能力發展,再到素質養成。
(二)課程改革的發展——從分科到綜合
為了順應時代趨勢,我國最近一輪課程改革明確提出應設置綜合課程,尤其在小學學段。相比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更有利于激發低年齡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全面地認識世界、發展自我。
(三)舞蹈教育的演進——從目的到工具
當前,全球舞蹈教育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無論是西方的“創造性舞蹈”,還是我國著名舞蹈教育家呂藝生教授及其團隊提出的“素質教育舞蹈”,這些理論均認為,舞蹈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再是舞蹈表演,舞蹈應成為促進兒童身心成長的學習方式和藝術手段。換言之,舞蹈應從目的本身演變為發展人的工具。
育人目標、課程改革、舞蹈教育的重大變化,對我國兒童舞蹈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多年延續專業舞蹈教育模式,我國兒童舞蹈教育一直追求“高精尖”的職業舞蹈技能,兒童接受程度低、教學方法舊、適用教材少,難以形成既符合時代要求又滿足兒童需要的舞蹈課程。
為解決上述難題,筆者嘗試建立繪本情境舞蹈課程。所謂繪本情境舞蹈,指的是遴選優秀兒童繪本,以繪本故事情節為課程設計的主線和主題,尋找舞蹈專業知識技能與繪本故事的結合點,在教學中營造故事情境,帶領兒童在寓教于樂的情境中高效、愉悅、自然地學習舞蹈、發展審美、提升創造力、養成積極健康的人格特質。
經過反復遴選和分析,筆者選取12冊《芭蕾小精靈安吉莉娜》系列繪本,首先開設了一學期6-9歲兒童繪本情境舞蹈課程(以下簡稱“課程”)。
依據6-9歲兒童身體快速發育但肌肉力量小、愛表現又注意力集中不持久等身心發展規律,這套課程設定了專業難度和內容編排。整套課程具備以下三個特點,這些特點直接回應了課程建立的背景:
首先,樹立榜樣,寄教于境。該系列繪本是富含教育意義的經典繪本。主人公安吉麗娜善良、豁達、堅毅、優雅。將這個角色設定為學習榜樣,可以激發學生“見賢思齊”的學習動力。繪本故事的情節設計符合兒童心理需求,課程借助故事營造學習情境,吸引學生投入學習,自然而然滲透德育,而且啟發學生進行創編、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不僅僅是學會舞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其次,基于舞蹈,廣于舞蹈。該系列繪本與舞蹈聯系緊密,對舞蹈語匯、舞蹈動作的創編非常精巧,筆者能夠從繪本中提取多種舞蹈元素作為教學內容。此外,將繪本與舞蹈結合在一起,拓展了兒童舞蹈教育的邊界,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文學、美術、舞蹈等多種專業有機會相互滲透、共同發揮教育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分科課程的弊端。
最后,轉移關切,以人為本。這套課程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舞蹈表演,但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傳統舞蹈課程不同,學生跳得美不美、模仿得像不像,在本套課程中不是第一位的;學生在跳舞的過程中是否愉快、是否主動、是否有創意、能否與人合作,才更為關鍵。舞蹈必須為學生成長服務,而不是舞蹈限制了學生的發展。舞蹈成為育人手段,學生才是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課程理念
(一)以專業為基石
不同于學校舞蹈課程以普及性為主,本套課程要突出舞蹈專業性,這是滿足學員及其家長需求的根本,是校外舞蹈課程差異化生存之道。
中國兒童中心兒童舞蹈項目設定了17個教學級別的教學大綱,其中6-9歲為中級階段,此階段對手、肩、腰、胯、腿等部位的動作及隊形都有專業要求。本套課程涉及了中級階段的所有舞蹈知識與技能,以舞蹈專業性為基石開展教學。
(二)用情境巧教學
6-9歲兒童的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難以理解抽象的舞蹈動作。因此本套課程要通過繪本為兒童營造“身邊”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通過圖畫和文字兩個方面來感知情境——觀看豐富畫面所呈現出的故事場景、人物形象和動作,閱讀簡練文字所描繪出的情節走向、角色思想和情感。本套課程,一方面要幫助學生認識真實的生活,便于他們用舞蹈表現生活;另一方面應促進學生理解角色的情緒,使學生更容易在舞蹈中產生與表達真情實感。
(三)憑跨界育全人
本套課程巧妙地融合了舞蹈、文學、美術、音樂,因此教學發揮了各專業的優勢。以舞蹈訓練學生形體和身體表現力;以文學啟蒙學生的閱讀理解;以美術提高學生的視覺欣賞水平與繪畫能力;以音樂增強學生的聽力及樂感。換言之,通過專業內容的融合與教學方法的創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以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四)師與生共創造
用舞蹈表現繪本故事,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個性化的創編,這體現出舞蹈的創造性、教學的創造性。本套課程就是要將這種創造性發揮出來:一是教師的創編,教師將舞蹈知識技能與繪本故事相結合,創造出動作組合,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學習動作組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二是學生的創編,除了教授基本動作,教師要預設創編空間,激勵學生運用想象力、創造力,主動創編動作組合、小舞句、小舞段。
三、課程目標
(一)專業技能
第一,學生能夠標準地做出正步小跳、控腰、卷腰、跪下腰、大環動、雙吸腿、伸后腿、跑跳步、后踢步、吸跳步、肩倒立、重心轉移、芭蕾7個手位、四種隊形,身體的力量、柔韌性、靈活性逐步提高。
第二,學生能夠運用以上舞蹈技能,掌握本學期繪本情境舞蹈的8個動作組合與一支成品舞蹈。
第三,學生敢于用肢體去表達情感、情緒。
(二)審美能力
通過欣賞繪本、創編舞蹈、用舞蹈表現繪本情節,學生逐步提升審美水平。此外,透過美好的繪本舞蹈形象,學生心靈得到浸潤,潛移默化形成陽光積極的個性品質。
(三)合作能力
教師設置多種合作機會,學生從中學會如何角色分配、合作創編、組內討論、組間評價,學生的溝通技巧、合作意識和互助能力增強。
(四)創造能力
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如何運用肢體語言,并創編出豐富的、多樣的、個性化的舞蹈動作、動作組合、小舞句與小舞段。
四、課程實施
2019年3月-6月的春季學期,筆者以一個舞蹈中級班為試點,對本班20名6歲學員實施了本套課程。本套課程一共17次課,一周一次課,每次課90分鐘。(詳見表1)
在實施這套課程中,筆者力求達到:
第一聯系生活經驗,營造“真實”情境。該套繪本與生活有一定聯系,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會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這樣教學情境就會更加自然、有效;第二融入情境體驗,準確表現情緒。本套課程中的每一次課,學生都是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學習,猶如身臨其境,這種實實在在的體驗感,非常容易激發學生專注學習,也容易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實感;第三巧妙借助道具,高效完成教學。使用道具跳舞,是學生喜愛的方式。在這套課程中,道具成為創設情境的必要元素;第四捕捉有趣形象,激發表演欲望。除了設置情境、運用道具,請學生模仿繪本中人物或者動物也是推進教學的重要方式。
五、教學模式
本套課程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教學模式,即“閱讀與想象-觀察與模仿-創造與表達-展示與互評”。為了更好地展示教學模式,下表以系列繪本的其中一本《舞臺之星安吉莉娜》為例,詳細解析第8次課“小腳印”的教學過程。(詳見表2)
六、課程評價
為了解課程實施效果,筆者通過觀察、測試、問卷調查、訪談等多種方式,匯集了教師、學生、家長的評價意見,并從興趣濃度、舞蹈技能、創造表達、情感體驗、審美能力五個維度歸納了評價結果。
第一,學生對本套課程很感興趣,在角色的投入感、創編的參與性兩方面學生都表現出較濃的興趣,課上愉悅度也較高;第二,從身體認知、時間認知、空間認知、力效認知和舞蹈創編等方面來看,學生能夠較好掌握中心舞蹈項目中級階段大綱所規定的所有技能;第三,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增強,并且可以通過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此外,學生在創編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所有學生都能在學期末自主創編、主動分享,并且大部分學生已經可以獨立創編出小舞句和小舞段;第四,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認識故事背后的內涵和意義,一半的學生能設身處地地體驗故事人物的情感,同理心得到發展。第五,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