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罡
一、活動背景
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是一項群體性、體驗性、互動性、實踐性的美術類現場展示項目。項目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展示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教育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項目,包括剪紙、塑作、版畫、印染、皮影、編織、刺繡等,旨在教育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強文化自信。當前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自2016年開始納入三年一屆的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當中。2019年4月15日—20日,由教育部和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在蘇州舉行。天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我的全家福”剪紙工作坊入圍全國53個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進行現場展示交流。
剪紙課程是活動中心的特色課程,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身心實踐,認識屬于自己民族的藝術傳統,促進學生的本土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其中,“我的全家福——來自兒童的剪紙”在2016年曾以展覽的形式在天津美術館進行展出,同期開展了系列家庭美育活動:《透過家史發現歷史深處的自己》《“家”事知多少》《美育微光、伴你成長》《藝術家面對面》等,通過講座、沙龍等多種形式與兒童對話,傳遞藝術聲音、分享“剪紙故事”,凝聚“家”的溫暖。本次剪紙工作坊展示活動是在這一展覽的基礎上進行的提煉和延伸。
二、設計理念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習近平主席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我的全家福——來自兒童的剪紙”藝術實踐工作坊,試圖站在兒童的立場,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帶動大家共同參與,對“全家福”這一主題進行綜合呈現和表達。工作坊通過對“家”整體環境氛圍的創設,挖掘“家”的文化內涵,以情感為紐帶,呈現剪紙的古今轉化,延展剪紙的現實應用,突出剪紙的兒童解讀,探討剪紙的傳承方式。
三、學情分析
本次展演活動主要面向天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美術社團16名學員,年齡為8-13歲,具備較好的剪紙基礎和藝術素養。
四、活動目標
第一通過“我的全家福”剪紙創作,進一步了解家風、家訓等“家學”文化;第二通過思維導圖講解、集體討論、師生互評,共同完成剪紙工作坊設計方案,在展演交流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展示良好團隊風貌;第三感受剪紙的創作樂趣和文化內涵,激發學生愛生活、愛家人、愛朋友的情感,從愛小家到愛國家,進而熱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
五、重點難點
重點:自主設計展演環節,脫稿完成剪紙作品;難點:自如表達剪紙作品寓意、創作思路與方法,建立團隊合作意識。
六、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工作坊展區設計(作品、視頻、活動材料、布展工具)、衍生品設計、展演方案、安全預案;學生準備:個人自薦材料、現場展示作品、剪紙衍生品、互動體驗方案、個人生活用品。
七、活動過程
(一)展前籌備
【隊員選拔賽】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自主報名的學生進行個人自薦,從身體素質、適應能力、自理能力、專業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介紹。現場5分鐘脫稿剪紙展示。從創作草圖、立意構思到剪紙技藝,逐一展示。師生進行互評、打分,分析每個人的優缺點。最終選出6名隊員代表參加全國文藝展演現場展示。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候補隊員的設立增加了暫時入選隊員的危機意識,展前集中排練讓所有報名的學生全程參與,也給候補隊員增加了再次出場的機會,突出整體團隊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排練,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積極思考,體驗藝術活動的樂趣。
【小小策展人】面向所有學生征集策展方案,利用周末時間,師生共同討論、不斷優化完善,形成最終方案。工作坊以家中客廳的形式進行呈現,客廳中的各類物品如:鐘表、臺燈、抱枕、地毯……都是運用學生剪紙進行設計、衍生,讓剪紙融入當代生活。展區劃分為“我說我家”視頻區、“全家福”作品區、“團圓飯”展示區、“‘袋袋相傳”體驗區四個版塊。
1.“我說我家”視頻區:通過分組采訪,收集大家對“家”的理解(包括外來務工子女),最終剪輯成視頻并形成文字方案:每個人對家都有不同的理解,是house、home還是family?視頻中的采訪給了大家不一樣的答案,有的孩子說,家就是睡覺的地方,家里要有廚房、廁所、IPAD,最重要的是有WIFI;有的孩子說,家就是爸爸媽媽在一起;還有孩子說,家就是充滿愛的地方……
2.“全家福”作品區:以家、家人、家鄉為主題進行創作,教師定時輔導,完成后的剪紙作品設置語音二維碼,觀眾可以隨時掃碼,聆聽小作者的語音分享。
3.“團圓飯”展示區:每個人的家都會有不同的味道,復制不來也無法替代,團圓飯因為不常有而更顯珍貴,它匯集了各式美味,凝聚了太多的回憶與溫暖,更是透著彼此深沉的愛。這一展區的作品以剪紙拼貼為主,由低年級學員完成。
4.“‘袋袋相傳”體驗區:通過剪、繪、壓、印實現剪紙的多樣轉化。學生將自己的剪紙作品轉化成腕花、胸章、版畫、賀卡等,嘉賓可以在現場體驗,制作專屬的“全家福”禮物袋,寓意“家風、孝道”袋袋(代代)相傳。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策展的整個過程,有助于鍛煉設計思維,進一步凝聚情感,加深對“家”的認識和理解,讓全體學生得以展示和鍛煉。
(二)展演交流
【夢想改造家】師生到達蘇州國際博覽中心,根據展區環境,商討布展方案,分工合作,共同打造我們心中夢想的家。設計意圖:現場共同布展有利于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共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使用工具、協調配合的綜合能力。
【今天我當家】展演期間,6名學生分組承擔小講解員、小傳承人、小設計師等角色。2名小講解員在作品區現場講解,從形式到內容解讀剪紙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讓觀眾了解孩子們眼中的“家”;2名小傳承人在展示區現場脫稿剪紙展示,觀眾可以直觀地了解剪紙的創作過程。2名小設計師現場制作剪紙衍生品,觀眾隨時參與體驗。設計意圖: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現場對陌生觀眾的展示交流,加強了團隊協作能力。
【民族大家庭】全國53個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示,就像一個大家庭聚會,展現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展演期間,要加強對其他地區工作坊的學習與交流。隊員分批次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其他工作坊學習,每天晚上在入住酒店開討論會分享總結。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發現、體驗、記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激活學生的創意思維,加深了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了解,增進了對少數民族同胞的情感。
【家書抵萬金】團隊里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出遠門,為了使學生能夠專心參與展演活動,要求學生在展演期間不帶手機。教師專門設計“一封家書”寫信環節。在活動進行到中期的時候,大家結合自己的感受到郵局給家人寄一封信。同時讓家長給孩子們回一個“信”,可以是一條短信、一個視頻或者是一段語音,讓思念化作動力。設計意圖:從小生活在現代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接觸書信。通過傳統的書信形式談感受,報平安,可以傳遞情感,增進親子關系。
【祖國是我家】展演期間,學生們分組先后走進拙政園、泰伯廟、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馮夢龍書院、誠品書店等一批蘇州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自然人文景觀、文博場館等,通過參觀、體驗,學生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畫江南、人文之美。
設計意圖:教師借助主辦方提供的社會資源,將其有機地整合起來,為學生們提供更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在生活中尋找美!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激發學生愛祖國、愛自然的情感,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三)展后總結
【成長大家談】邀請展演前參與排練的全體學生參加總結會。教師通過PPT回顧展演歷程,以“回歸童心,呈現本真”為題與學生、家長共同交流,對話成長,每名學生結合日記畫分享自己的感受。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會上的分享與表達,重溫自己的展演、研學過程,回味此行的收獲與成長,通過彼此交流,升華活動主題。
八、活動效果
通過這次展演活動,全方位鍛煉了美術社團學生的綜合素養,孩子們的專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愛小家到愛國家,加深了對家學文化的理解。
第一突出家庭主題,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圍繞家庭主題,通過名家講座、“全家福”照片征集、視頻采訪、主題創作、工作坊展示、衍生品設計、家書傳情等活動,讓廣大學生感受“家”的溫暖,更加關注自己的家庭,主動了解家學文化,進而熱愛自己的國家;第二立足兒童視角,全體學生深度參與剪紙作品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體現出童趣童真。整體活動設計自始至終以兒童為主體,小組合作、自由討論、群策群力,并由學生帶動家長參與其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三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剪紙文化育人。學生們充滿童心的剪紙、富有創意的設計以及獨具特色的表演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駐足欣賞、參與互動,紛紛拍下“全家福”合影留念。通過展演、交流,展示了天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的美育成果與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增進了全國各民族師生之間的友誼,激發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學生剪紙工作坊榮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一等獎。
九、活動反思
藝術實踐工作坊突破了傳統美術展覽只有作品的局限性,通過學生現場展演、參與者互動體驗的形式,將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術內容動態地呈現出來,學生們在交流中增進理解與合作,彼此鏈接、重新賦能。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習慣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作坊活動的開展,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們的藝術創作,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很多家長又重拾傳統文化,曾國藩家書、了凡四訓、朱子治家格言等再一次回到了大家的視野。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非遺傳承不再有技巧的壁壘,用愛心和智慧為兒童搭建起傳統文化通往當代生活的輕松坦途,透過一次次工作坊活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幫助兒童自信、健康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