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昕
摘 ?要:《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的相繼播出,喚醒了人們傳承經典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意識。校外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陣地,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落實新時代教育方針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外藝術教育的功能和職責。基于當前的時代背景,北京市宣武少年宮將古典詩詞與少年宮民族器樂教學相融合,探索傳承經典文化的有效途徑和策略,以增強學生文化底蘊,提升音樂表現力、創造力,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關鍵詞:古典詩詞;民族器樂教學;跨學科合作;即興創編
校外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責任。讓學生在藝術熏陶中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增強修養、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追求,應是每一位校外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然而,少年宮民族器樂教學普遍關注技能提升,忽略審美情趣及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在音樂感知、音樂理解與音樂表現力方面出現不足。基于以上問題的思考,可將古典詩詞作為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一、古典詩詞與民族器樂教學相融合的意義
(一)傳承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詩意的民族。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祖輩們創造了無數篇光耀千古的詩歌篇章。優秀的詩詞作品,往往包含著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情感、精深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通過古詩詞音樂作品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詩詞的內涵、領悟詩詞中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通過演、唱古詩詞作品,學生還能深層次地感悟“詩樂相和”的意境之美,增強對古典詩詞的喜愛,提升審美情趣及演奏能力,樹立文化自信。
(二)開拓民樂特色課程,引領學生感悟經典
古典詩詞與音樂的關聯可追溯到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音樂家們運用古典詩詞題材創作了大量器樂作品,包括一部分根據古詩詞的原詞譜曲改編而成的器樂曲,如:《陽關三疊》《水調歌頭》《蘇武牧羊》《滿江紅》《秋風詞》《關山月》等,以及根據古詩詞意境而創作的器樂曲,如《春江花月夜》《春曉》《三字經》《撼庭秋》《靜夜思》《關雎》等作品,它們涵蓋了古詩詞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民族器樂的獨特韻味,是寶貴的音樂財富。將這些經典的作品與校外民樂教學有機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樂課程,并通過有效的手段和策略運用于教學實踐中,能夠更深層次地促進學生學習經典、感悟經典、傳承經典。
(三)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推進校外民樂教學的發展
古典詩詞與校外民樂教學相融合是校外民樂教學的新探索。以課題為引領,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能力來選材、選曲,探索古典詩詞與民族器樂相融合的有效策略和方法,通過學習、教研、討論、專家輔導等環節逐步形成民樂特色課程框架,對于民樂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推進校外民族器樂教學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二、探索民族器樂與古詩詞相融合的教學策略
(一)微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古詩詞器樂曲與詩詞本身的淵源無法割裂,樂曲與詩詞中所賦予的情感、意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因此,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能幫助學生了解詩人所表達情緒,也能提升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喚醒學生的感官,加強音樂的想象與表現。因此,可以遵循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的原則,運用古詩詞教學微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
如在民樂團排練《月下獨酌》這首作品時,運用唐詩《月下獨酌》動畫微視頻創設情境,學生在演奏作品前首先了解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創作這首經典詩句的心境,體會詩人“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影徒隨我身”的孤獨,感悟詩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微視頻運用二維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它不僅畫面吸引學生眼球,且運用了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語言對詩文進行了解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和諧快樂的學習氣氛。通過賞析—討論—朗誦—想象—合作五個環節,師生共同體悟著詩人孤獨惆悵的心境,大膽地發揮音樂想象,融入音樂的意境,共同演繹出“月下獨酌”的曼妙音韻。
(二)跨學科合作中體驗“詩樂相合”的音樂意境
少年宮是人才成長的搖籃,開展校外藝術活動必需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與核心素養的培育,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開發。教育部《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引導學生合作參與,既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在民樂古詩詞特色課程中,宣武少年宮發揮品牌社團優勢,開展了陽光合唱團與陽光民樂團跨學科合作排練民族管弦樂作品《春曉》《三字經》及紅樓夢組曲——《晴雯歌》《枉凝眉》等多首作品。如,在古詩詞曲《春曉》的排練活動中,從“景美導入”“詩美感受”“歌美吟唱”“曲美升華”四個方面精心設計這次排練活動。教師首先運用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圖片導入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春天,體會春天的“味道”。之后,伴隨著美妙的音樂由合唱團的同學朗誦、演唱《春曉》,引導學生聯想春天來臨時的優美畫面和春風拂面的愉悅感,充分地體驗詩詞的意境。在聆聽與想象中,有的同學說:“仿佛看到睡眼惺忪的小動物睜開了雙眼”,有的說:“像是小草從土地里探出了身子”,還有的同學說:“我感到溫暖的陽光灑在綠油油的樹葉上”。在最后的合作環節中,學生們相互聆聽、發揮想象,在“詩樂相和”中合作營造出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音樂意境。運用跨學科合作的教學策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美化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
(三)依據詩詞意境進行音樂創編,激發音樂想象力、創造力
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發表的《創造宣言》中希望“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一切創造都伴隨想象,小學生時期是想象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也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階段。古詩詞種類繁多,有抒情詩、送別詩、田園山水詩、詠物詩、邊塞詩等等,理解和掌握這些詩詞的情緒和意境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審美,同時更好地把握音樂的情緒、速度和意境。因此,以詩詞內涵及意境進行的即興創編活動,能夠為學生的創作提供更多的依據,并能以此找出音樂中的諸多規律。
如在打擊樂創編課中,教師發揮民族打擊樂的音色特點,以唐代李賀的邊塞詩《雁門太守行》為創作內容,通過感知、體驗、想象、創造環節,運用大軍鼓、鐃、鈸、镲、音束、木魚、馬林巴等打擊樂器營造了“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戰爭場面。具體創編活動過程為:
感知:觀看古詩詞講解視頻,體會詩詞內涵。描述古代戰爭場面,體會戰爭的激烈廝殺,引導學生對節奏、節拍、技法、樂器進行材料搜集;體驗: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分組展開合作探究,共同創造故事情節,探討如何創造和模仿不同的戰爭音響;合作:根據不同樂器的特性,利用所學技法或創造新音響,創作出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創造:展開合作、大膽創造,表達音樂情緒和意境;評價:師生互評、自評,通過更多肯定性、鼓勵性的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完成更多的創造性表達,并在不斷地創造性實踐中,不斷提高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
綜上所述,古詩詞與民族器樂教學相融合的實踐探索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也全方位地突顯了校外民族器樂的學科價值,符合藝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審美修養、豐富精神世界、發展形象思維、激發創新意識、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要求。當前,面對新時代的教學改革,校外民樂教師還需不斷努力挖掘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元素,將傳承經典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切切實實地落實到校外民族器樂教學中,進一步推進校外民族器樂教學的改革步伐。
【參考文獻】
[1]唐文斐.傳承經典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論谷建芬 《新學堂歌》引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意義[J].當代音樂,2019(5).
[2]徐萌.古典詩詞歌曲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核心探究[J].文理導航,2019(6).
[3]張巧鵑,黃睿.古詩文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分析谷建芬《新學堂歌》[J].大舞臺,2012(1).
[4]萬賽杰.以音樂為載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J].教育界,2019(14).
[5]霍磊.中國古典詩詞與音樂的共生性與同一性[J].學術交流,2013(4).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藝術教育的意見[EB/OL].[2008-09-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0809/t20080908_80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