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偉
【摘要】研學課程與勞動教育在問題解決的目標上指向一致。加強研學和勞動教育的統籌設計、整合實施,是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實踐的著力點之一。文章在課程統籌設計、整合實施的過程中,從突出學生主體參與,進行多課程聯動深度開發研學項目,運用“3階3+6項”研學旅行活動模式三大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關鍵詞】研學課程;勞動教育;知行合一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是手腦并用的教育,學校要為學生創造動腦創新的機會,讓學生的頭腦勞動對接并能運用知識。這和研學課程中的問題解決目標指向一致。具體來說,勞動價值觀需要在親歷實踐中形成,日常勞動習慣的培養需要以社會責任引領,勞動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生產實踐中的創意物化達成,勞動智慧需要在手腦并用的問題解決中被充分激發。所以,研學中要充分為學生創設親歷實踐的路徑,用社會責任去引領學生提升對勞動的認識,過程中突出知行合一,評價上突出勞動價值觀的確立、勞動智慧的生成。加強研學和勞動教育的統籌設計、整合實施,是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實踐的著力點之一[1]。
一、從問題出發,談談我們的思考與設計
“原點思維”主張從思維的原點出發考慮問題,首要的是要確定問題和目標,同時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反思我校研學旅行與勞動融合課程,進行“回頭看”,目前有三大亮點:一是主題明確,目標清晰,實施路徑多元;二是開發出了“3階段3+6”研學旅行活動模式;三是多學科聯動,項目化實施,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多元。不過也存在三大問題:一是雖然在規劃上主張課程、家校、學社之間的協同,但是國家課程之間的聯動較多,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間的聯動較少,未充分調動課程間、育人主體間的協同育人效果,在勞動課程的融合上,多以體力勞動為主,內涵上不寬廣,形式上不豐富;二是雖然依托項目實施,但缺乏深度學習的設計,不能基于學科特色精準對接不同年級核心素養所應達到的層級,研究膚淺,缺乏深度;三是評價上,雖然有過程性評價,但大多數學科以項目最終呈現出來的成果定調子,突出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
基于以上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融合的經驗和思考,我校本學期的研學工作提出了以下主張。一是在課程聯動方面,以研學課程和勞動課程作為支點,聯動國家課程、家長講壇、志愿課程,發揮課程協同育人效果。二是在課程的育人旨歸上,以學科核心素養、勞動價值觀和勞動技能、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務的落實落細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基石。在項目的選擇和項目書的制定上突出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和志愿精神、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的入腦入心入行。三是在以評價促進育人上,圍繞著學科核心素養和勞動價值觀、勞動技能,通過不同的方式、途徑對學生進行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最終形成終結性評價,引領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勞動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二、以目標為導向,談談我們的開發與實踐
結合新時代的立德樹人要求,我校研學旅行的主題確定為“云上走遍精致威海 ?手中共建無廢城市”。主題有兩層寓意:“云上”指的是基于后疫情時代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手中”指的是我們要將研學中的所研所思通過生產勞動、服務勞動、精神勞動、公益勞動、探索性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等方面落實落細落小到學生可踐行的具體行動中;“精致威海”“無廢城市”是家鄉威海的兩個標簽,我們期待學生能在研學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幸福威海的幸福、無廢城市建設的進程,對家鄉更加熱愛,對美好未來的建設有更加切實的行動。下面以初一、初二級部的研學為例。
(一)課程目標
一是加強對威海這座中西合璧、內外兼修的城市高顏值、厚稟賦、深內涵的認識,對家鄉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科技等方面做深度多向研究,落實學科發展核心素養,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
二是通過對威海“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的研究,了解威海創建“無廢城市”的舉措,探索和研究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綠色生活方式,爭當“無廢城市”的實踐者。
三是在對研學資源的學習中和學習后創意物化的過程中體驗服務勞動、公益性勞動和探索性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等勞動形式,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作為社會公民能夠通過勞動創造幸福。
(二)課程實施
1.學生主體參與是研學旅行與勞動課程融合的正確打開方式
從項目的選擇、項目的研究方式、研究過程的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到項目成果的制作和展示,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是自主管理的,有的學生選擇自己研究,有的學生結成團隊,承擔團隊協作的任務。每個人都是研究者、參與者、勞動者,整個過程結束后,他們的核心素養、勞動素養都有了新的提升。
2.多課程聯動,對課題進行深度開發并鏈接相宜的勞動教育價值指向,是研學旅行與勞動課程融合的快捷方式
基于課程聯動的原則,本次研學一是國家課程圍繞著研學主題,不同學科開發不同的研學項目。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注重核心素養的落地以及同一學科不同年級核心素養達成的層次性。針對同一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基于不同年級的學情和教學內容,項目的設計上又各具特色。
二是研學課程、勞動課程聯動家長講壇和志愿課程。家長講壇是我校的一個特色課程,每學期家長都會對接學校教育資源的需求,在班級家委會的組織下,走進課堂為學生授課。本次研學,設計了“我心中最美的威海打卡地”和“無廢城市創建之我見”兩大主題,每班2名家長講師,每人20分鐘,家長們踴躍報名,紛紛走入課堂,用豐富的內容、靈動的形式為學生的研學打開眼界,挖掘深度。志愿課程依托山東省唯一的校內雷鋒紀念館,我們在校內外開展學習雷鋒事跡、傳承雷鋒精神、踐行雷鋒行動的各種志愿服務項目。
3.“3階3+6項”研學旅行活動模式,是研學旅行與勞動課程融合的有效運行方式
(1)研前階段,三會六備。研學開始后,組織初一、初二級部學科備課組長圍繞研學主題和級部主題,在網絡上搜集相關資源,對資源進行分類,形成文字類資源和視頻類資源兩大類,采集學科需要的資源,挖掘研學的學科切入點,各學科編寫研學項目書。項目書初稿完成后,由學校組織兩次研討活動,第一次研討確立優秀的項目書標桿,找出學科核心素養對接不顯著或者勞動價值觀滲透不貼切的項目書進行整改;第二次就最終形成的項目書再次碰撞思路,調整細化項目書內容,整合研學項目。項目書制定完成之后,教師圍繞著項目說明、項目研究重難點、項目研究方法指導和項目評價四方面內容精心制作項目發布視頻,以班級為單位,學生自選項目,可以自主研究,也可以結成研學小組,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料搜集和資料匯集篩選。
(2)研中階段,三看六感。我們在評價表的導向性作用上發力,指導教師利用評價量表對學生的媒介素養(篩選和分析、使用各種媒介信息)、合作學習、學科知識拓展運用、主動學習、使用必要的信息手段輔助研究和展示的能力進行評價,并以此為學生開展研學實踐的風向標,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充分落地。
(3)研后階段,三評六展。教師層面,我們評優秀項目書、優秀研學導師、優秀項目發布視頻;學生層面,我們評超越自我之星、卓越貢獻之星、最佳成果個人、最佳成果小組;家長層面,我們評優秀研學導師。將學生的研究成果以“我的研學與勞動融合作品展”項目內和校級展示的形式進行集中推介和展示。
三、站在生命成長的層級上,談談我們的評價與收獲
(一)指向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讓孩子研有所得
評價,是為了更好地推動課程目標的達成。學校主要采用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以及增值性評價來評價學生的表現。
在項目啟動前,指導教師就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評價表,突出多元評價,尤其突出自我評價,而自我評價又從知識和能力與實踐的對接、勞動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進行。
實際評價中,依據評價表對項目研究情況進行評價,指導教師推薦產生追求卓越之星、最佳成果個人、最佳成果小組、卓越貢獻之星;還采取項目內成果發布會、校內優秀成果推薦會等形式進行評價。
班級層面,對涌現較多優秀成果和個人的班級授予研學成果優勝班級,并邀請這些班級到校級展示現場見證同伴的高光時刻。
優秀成果,我們還依托各種課程和活動平臺,將成果效能發揮到最大化,讓孩子們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偉大價值。本學期我們的環翠國際雷鋒志愿隊還與遼陽市唐馬寨鎮魚窖小學(雷鋒生前戰友喬安山當年就讀的小學)建立起了“牽手志愿同行服務隊”,我們的學生會將優秀的研學成果通過線上的形式與小伙伴們交流,將精致威海的美和好客威海人的美好精神傳遞出去。
(二)有形無形的收獲,讓我們的行走更有力量
基于本學期的線上研學和線下研討,我們驚喜地收獲了一大批高質量的項目書、內容翔實的調查報告、研究說明、匠心獨具的明信片手繪地圖葉貼畫、堪比大片的威海推薦視頻、文筆優美的打卡地導游詞,孩子們也在對家鄉的全方位立體的了解中更添了一份熱愛……我們發現,教育的真善美正在發生——在為美而潤、因潤至美的課程中,在教師們著眼于核心素養落地一遍遍修改完善項目書、利用線上線下對學生細致的指導中,在孩子們樂學善思、反復推敲、不斷突破自我最終精彩綻放的美好里,在各行各業的家長們只為讓孩子的探索再多一些教育資源的全情助力里。
四、結語
教育人、學生、家長在實踐中都收獲了滿滿前行的力量。未來,我們還將走得更遠,走得更堅實,但請相信,我們一定不會忘了為什么而出發。
【參考文獻】
王曉燕.研學旅行的基本內涵和核心要義[J].中小學德育,2017(0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