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娜
【摘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教師要改變傳統教育中以單純的知識教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上。文章對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自主性作業設計的措施進行了探討,深入研究了以豐富的作業內容設計來提升小學生綜合數學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自主性作業設計;措施
在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下,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用于現代教學活動了。比起過去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現在的教育更注重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全能型人才。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是要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數學既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工具性較強的學科。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沒有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也沒有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性,這樣的教學方式會非常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的形式來不斷提升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
一、目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量大且缺少實踐性的作業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還在使用傳統的題海戰術,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才能讓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期望學生能夠在相關測驗中獲得較好的分數[1]。長此以往,學生對數學這門科目就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出現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的現象,使得作業成為學生的負擔,也增加了教師批改作業的工作量。除此之外,許多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以書面的練習題為主,缺乏實踐性的作業。數學這門學科邏輯性很強,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作業形式缺少層次性
在同一個班級中,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每一名學生在經驗水平和理解能力上都處于不同的層次,如果大家都完成同樣內容的作業,就會導致有些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不夠吃”,而某些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2]。有些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為了解答相關題目而傷盡腦筋,還有部分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選擇抄襲,甚至不想做作業,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沒有任何收獲,從而失去了作業原本的意義。
(三)作業內容缺乏開放性
現階段許多小學數學作業都是在課外完成的,并要完成相關的練習冊中的內容,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對當天所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和提升。一般而言,都是要求學生運用當天所學習的方法和公式去完成相關練習題,這樣的作業內容缺少開放性、探索性與啟發性,很難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揮實際作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數學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小學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傳統的練習冊中的練習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雖然會提升學生的考試分數,但是和核心素養所倡導的教育觀念是相背離的。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自主性作業設計的措施
(一)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作業
長久以來,作業這一形式都是由教師為學生設置的,這樣的形式雖然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但是時間長了會存在一定的問題[3]。其不僅忽視了學生在智力上的差異,而且違反了核心素養中提倡的因材施教基本原則,錯過了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的機會。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布置合適的作業,不催促學生,不追求解題的數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必要的自主設計作業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或者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并積極完成,將做作業作為一種愉快的活動,盡可能讓學生在設計并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去嘗試和探索,發現數學的學習樂趣,對數學和數學作業產生強烈的興趣。
1.自主設計作業的方式
(1)學生為自己設計作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設計適合自己實際需求的相關作業內容、作業數量和作業難度等,并按照一定的計劃來完成作業[4]。這樣的作業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做一些無用功,并在作業中查漏補缺,從而有針對性地找到自身在學習中的弱點,讓作業這一形式真正成為對學生有補償性作用的教育方式,而非一個枯燥的完成任務的過程。同時,這樣的作業方式會讓學生對于自己所感興趣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在豐富自身知識的同時,擴大自身的知識面,從而感受到發現知識的喜悅。
(2)學生相互之間設計作業。幾位學生或者幾個學習小組相互為對方設計一些有意義且有挑戰性的作業,彼此之間按照相關要求完成作業,最后和作業的設計者一同批改、評價與探討[5]。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共同合作中感受集體智慧的力量,并展示和分享彼此之間的學習成果。
2.自主設計作業的類型
(1)教師確定知識點設計作業。具體指教師對于作業中的知識點進行規定,學生要結合相關知識點來自主設計作業,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完成作業,展示作業的成果等。這樣的自主性作業設計形式比較適合在新知識的學習階段使用。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以后,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盡量多的軸對稱圖形,或者說出實物名稱,或者直接畫出圖形。這項作業就是針對“軸對稱的概念”這一知識點設計的,題目具有開放性,內容和形式都不唯一,能夠吸引學生積極投入。
(2)學生自選知識點設計作業。這種類型是指教師對于相關知識點不加以限制,而是讓學生根據相關的知識點及自身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設計合適的作業內容,并給出作業的答案[6]。這樣的自主性作業設計方式適合在綜合復習階段使用。
例如在學習了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幾種幾何圖形之后,學生可以任意選取其中的幾何知識來設計一道題并完成。這樣的作業內容給了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不存在學生不會做的問題,而且可以體現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和數學創造力。
(二)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實施主體選擇性的作業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自主選擇性作業也有不同的實施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分層模式
教師根據教學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作業的難度設計成不同的層次。一般在這樣的自主性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設計基礎、提升和拓展這三個層次,并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進行練習。
例如,在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
基礎級:(1)38×67+38×31;(2)(126+26)×8
提升級:(1)53×98÷55;(2)102×72
拓展級:(1)36×64+36×36-36;(2)842×45+85×540
2.“基礎+附加”模式
教師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必須要做的基礎題目和可以選擇做的附加題目,附加題目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超前性,鼓勵并提倡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去完成。
例如在學習了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及梯形等基本的幾何圖形的面積的計算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如下作業內容。
基礎題:
(1)學校要在校內一塊空地上建一個面積為50平方米的長方形花壇,已知花壇長為10米,花壇的寬是多少米?
(2)學校要在校內一塊空地上建一個三角形花壇,已知三角形花壇的一邊長為10米,這條邊上的高也是10米,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附加題:
學校有一塊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空地,現在要在空地上設計一個花壇,使花壇的面積是空地面積的二分之一,你會怎么設計這個花壇呢?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數學作業設計,讓學生充分根據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實際需求來設計出符合自身實際的作業內容。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輔助和指導,提升學生對自身在數學學習方面缺陷的認知,進而設計出有效的數學作業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進行作業內容的設計,讓作業更加有針對性。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作業對于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及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陳風娟.自主作業,紛揚個性——淺談小學語文有效作業設計[J].智力,2020(01):83-84.
徐九生.讓作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小學語文自主作業設計的探索[J].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19(04):24-25.
彭兆華.生本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自主作業設計[J].語文天地,2019(15):73-74.
蔡磊.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自主性作業設計的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8(12):66.
唐桂芳.關注小學生的語文分層自主作業設計[J].新課程(小學),2016(07):146.
王如鳳,陳海燕.設計自主作業,促進學生靈活選擇[J].內蒙古教育,2015(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