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忠冠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本文以版畫的表現形式通過圩日對當下廣西少數民族生活的提煉,以及自我情感的表達與宣泄,反映新時代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政策下的精神面貌、人文風情和新時代生活。
【關鍵詞】鄉村振興;主題創作;圩日;版畫
唐代柳宗元《柳州峒氓》詩:“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辛:“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謂之趂虛。”宋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詩之二:“趁墟猶市井,收潦再耕桑。”宋代《太平御覽·郡國志》曰:竇州悉以高欄為居,號曰干欄,三日一市。《寰宇記》謂:“容州夷多民少呼市為虛。”眾多古籍對圩有記載,圩的形成至少在唐朝之前。湘、贛、閩、粵、桂等地區把農村集市(古書中作“虛”)圩日叫做趕集、趕圩,客家人叫赴圩。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稱為“圩日”,人們到集市上交易,或辦事,就叫赴圩。圩日文化豐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成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圩日是廣西少數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已逐漸成為了注重鄉鎮特色和突顯地方文化的重要舞臺。圩日作為與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經濟貿易形式,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積淀。它是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定期聚集進行商品交易活動的形式,也是少數民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圩日上交易的大多都是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和當地的農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很好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流通,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圩日的主要職能是市場,也是社交場所、娛樂場所,是一個聚物質與精神于一體的多元結構的文化生活場所。圩日是農村商品經濟活動的中心和推動器,它對于農村區域經濟的增長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是商品經濟活動的中心和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聯系的紐帶。作為一個商品交易的場所,圩日的作用是對農村區域經濟的帶動和引導,還是農村經濟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現代文明從城市向農村傳播的中轉站,是黨和政府政策路線法規的宣傳陣地,對于農村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廣西少數民族風情及其人文精神在當代日益體現出對精神家園的追求與表現,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因為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日益顯現出獨特的人文精神價值,它以自身的“自律性”的內在精神契合了當代的文化語境;在其邏輯性的運行與演進中,藝術家們不約而同地發現了“有意味的形式”,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因而成為畫家們的精神資源和創作靈感來源。
以“圩日”主題體現鄉村振興的主題創作,是以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為邏輯起點的。它包含了筆者對生活時代的激情和感懷,以及由此而來的理想、價值和觀念,其中包含了現代意識中特有的激情和創造精神,因而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又充滿了強烈的民族精神。
(一)版畫形式語言的特殊性
眾所周知,我國版畫的發展有千年以上,以它獨特的審美趣味、造型方法、藝術技巧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成為世界矚目的古典藝術奇葩。版畫的形式與技巧,傳達了中國人民的審美意趣與人文社會思想,是中國“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觀的形象體現。版畫形式語言是以視覺形態所具有的形式感和形式美來直接通過視覺產生作用。它有著獨特的呈現方式——刻跡和印痕。版畫的內容和形式,是特定時代的生活、思想、風俗的反映,以文人雅趣的追求為取向,而不以濃麗華貴、富麗堂皇的趣味為目的。
中國現代版畫,尤其是新興木刻版畫,開創了中國版畫的現代之路。一方面使版畫的概念得以形成,進而超越傳統木刻,帶著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進入到純藝術領域,另一方面也因其大量印制產生的廣泛影響,將現代版畫社會化、傳播性的本質特征發揮得淋漓盡致。版畫的發展是和時代緊密結合的,新時期的版畫創作一改延安時期的革命批判面貌,積極歌頌新生活和社會建設。版畫發展到今天,它的藝術魅力和其他畫種一樣博大而精深。這種魅力,凝聚著藝術家們堅韌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使人們在欣賞變化無窮而又和諧統一的美感形式過程中,悟出作品魅力的藝術本質。
作品《圩日(一)》(圖1)描繪了烈日下圩日繁華熱鬧的場景。筆者通過對原生態人文風情、生命感悟的本土題材表現,對鄉土題材的時代創新表現,對新時代的風貌感受結合版畫的藝術語言表現特征,從個性化的角度表達出傳統民族資源的現代性時代氣息。版畫的創作方式和形式語言可以承載重大題材創作,對中國的藝術發展和文化建設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圩日》的構思與創作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我們要進一步形成鄉村的文化自覺,堅定鄉村的文化自信,更深刻地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文關懷、人文情愫和文化使命,扎扎實實去探索和踐行。留住鄉愁、振興鄉村就是留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在發展中保留民族本身的特質,使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互補。鄉村是一個生活的共同體,要使文化成為鄉村的凝聚力、生產力、驅動力,需從生活的層面出發,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質,拓展發展空間,引領文明進步,做到造福鄉民。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鄉村振興主題創作的創作構思應運而生。在主題創作的層面上,將圩日作為創作線索,通過對當下生活的提煉,傳承發展、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折射出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下,煥發出時代的幸福感與豪邁感,體現出“美麗中國”這一永恒主題的思想內涵。結合廣西少數民族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符號,盤活民族特色文化資源,體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以形神兼備為導向,把民族民間文化元素融入作品,深挖歷史古韻,弘揚人文之美,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和居住環境。如作品《圩日(二)》(圖2),畫面表現了少數民族圩日早市吃早餐的熱鬧情景。以前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不發達,趕集都是靠步行,常常凌晨就出發,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工作的勝利,交通條件好了,但少數民族還是保留著趕早的習慣,到集市吃上地方特色的美食。
構建黑白木刻作品的要素有觀念、主題、造型、構圖、黑白處理以及刀法組織等。黑白木刻中刀與木兩種硬質材料交融所產生的刀痕經過提煉而形成的有規律、有節奏、有意味的刀法組織是木刻語言的核心。用刻刀造型,以寫實主義風格作為主要基調,有著嚴格的寫實造型要求,體現嚴謹的造型功力。《圩日》系列作品通過不同的側重和切入點選擇主題,從語言形式上來說,刀法組織是最本質、最核心的因素。刀法是木刻獨有的、無可取代的,有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因素,沒有它,木刻的獨立價值就沒有了。作品《圩日(三)》(圖3)描繪了圩日上修鞋攤的工作情景,在場景的空間處理和人物表情的刻畫方面,體現了對修鞋攤的細心觀察和真誠體驗。作品呈現出了豐富、細膩、有序、多樣的木刻刀法和完美的寫實造型風格,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為現代木刻注入新的營養,體現了獨特的語言優勢。
黑白木刻是人類文化藝術資源的組成部分,伴隨著人類文化前進的潮流的同時完善和發展著自身語言。各個時期的文化藝術思潮不斷在影響著黑白木刻的形式與風格。在當代藝術語境與文化大背景下,對黑白木刻藝術本質意義的思考就顯得至關重要。傳承木刻的拼搏與創新精神,大力弘揚文藝創作中的時代精神是黑白木刻藝術語言應該突破與拓展的方向。《圩日(四)》(圖4)描繪的是圩日上婦女們賣酒的場景,作品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當中的“以形寫神”的繪畫原理,力圖將“傳統與現代”“衰落與復興”“緩慢與快速”“守望與發展”等具有現實意義的觀念和元素融入到畫面當中,形成具有豐富繪畫語境以及獨特風格的“三農”題材作品創作,進而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人民生活的富裕,物質生活的充厚,傳播出這個時代人民的幸福指數、精神風貌,充分展示新時代農村農民的精神面貌。
《圩日》系列版畫作品以創新與拼搏精神為導向,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結合的可能,為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廣西傳統民族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挖掘廣西少數民族鄉土文化,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突出主題。《圩日》系列版畫作品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對人文精神的謳歌,重塑和表現廣西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恨與哀樂,以及樂觀向上的性格。

版畫作為最具有大眾基礎的繪畫種類,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圩日》系列版畫作品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文化特質。加強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與版畫藝術創作的結合,促進藝術創作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發展。提高版畫藝術的創作水平,加強版畫藝術的社會普及與推廣,是文藝創作中繼承和發揚創新精神與拼搏精神的重要方式。
藝術創作應該要扎根人民,反映人民的真情實感,反映時代的精神風貌。要正確把握好美術創作發展的重大關系,把握好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市場導向與藝術導向等方面的關系,不負時代、不負使命,開創文學藝術發展的嶄新局面。在創作中,保持民族審美特性、堅定民族傳統審美信念、精煉民族文化審美內核、純粹民族美術表現語言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前提。
參考文獻:
[1]雷務武.雷務武作品與論文[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6.
[2]劉新.民族頌歌: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現代美術創作巡禮[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