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目的? 探討在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的效果與安全性。方法? 擇取2017年3月~2020年2月于東營鴻港醫院收治的9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5例僅行剖宮產手術,研究組45例在剖宮產術中實施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比兩組術中與術后情況、產褥病發生率與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結果? 研究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1);兩組術中出血量、縮宮素使用量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陰道出血量、術后惡露干凈時間、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褥感染的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在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具有可行性,適于臨床應用。
關鍵詞:子宮肌瘤剔除術;剖宮產術;效果;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719.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6-0046-03
近年來,子宮肌瘤的發病率不斷攀升,而隨之所致的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群體也呈擴增趨勢[1]。據相關調查顯示,0.3%~7.2%的妊娠群體存在子宮肌瘤,給孕產婦的生殖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影響[2]。目前,當妊娠與子宮肌瘤合并后,是否在剖宮產手術的同時剔除肌瘤一直是臨床學者研究與關注的焦點。子宮肌瘤主要采取剔除術進行治療,但各項臨床研究對于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的處理方法卻持有不同的意見[3]。本研究選擇2017年3月~2020年2月東營鴻港醫院90例行剖宮產的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45例僅行剖宮產術,另45例在剖宮產術中同時剔除了子宮肌瘤操作,通過對比兩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旨在完善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方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7年3月~2020年2月于東營鴻港醫院收治的9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5例。研究組:年齡20~42歲,平均(28.60±2.32)歲;孕周37~41周,平均(39.20±0.51)周;經產婦5例,初產婦40例;子宮肌瘤直徑0.8~4.2 cm,平均(2.61±0.42)cm;肌瘤數量為1~5個,平均(1.63±0.32)個;肌瘤位于肌壁間18例,漿膜下27例。對照組:年齡21~42歲,平均(28.80±2.22)歲;孕周37~41周,平均(39.44±0.62)周;經產婦4例,初產婦41例;子宮肌瘤直徑0.8~4.3 cm,平均(2.70±0.50)cm;肌瘤數量為1~5個,平均(1.61±0.22)個;肌瘤位于肌壁間17例,漿膜下28例。在上述情況比較中,研究組與對照組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擇期剖宮產手術;②研究組患者經超聲檢查證實;③研究內容已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權。
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其他內外科與產科疾病;③資料不全。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持續硬膜外麻醉,之后實施橫切口的子宮下段剖宮產手術。
研究組患者娩出胎盤胎膜且清理宮腔后,將子宮下段切口給予鎖邊縫合,之后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前靜脈滴注10單位縮宮素(生產企業: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232),同時肌注10單位縮宮素至子宮下段,再于基底部與瘤體周圍注射20單位縮宮素。鉗夾漿膜下肌瘤瘤蒂,肌瘤切除后注意縫合肌瘤基底部。在肌瘤最隆起處切除肌壁間肌瘤的漿肌層,純性分離瘤核,間斷縫合深層瘤腔,再對淺層持續縫合漿肌層。
研究組的手術指征:子宮前后壁或底部等血供不豐富的部位,無產后出血高風險因素,無嚴重產科并發癥,其中禁忌證為腫瘤數目>10個,瘤體分散分布,腫瘤直徑>5 cm,術前評估剔除術可能致使術后殘余健康子宮肌層過少,靠近輸尿管部位或子宮動脈靜脈的特殊部位肌瘤。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術中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縮宮素使用量。②對比兩組術后情況,包括:陰道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惡露干凈時間。③對比兩組產褥感染的發生率,包括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等。④對比兩組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1);兩組術中出血量、縮宮素使用量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情況對比
兩組術后惡露干凈時間、陰道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產褥疾病的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出現急性乳腺炎1例;對照組出現急性乳腺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1例;研究組產褥疾病的發生率為2.22%,對照組產褥疾病的發生率為4.44%,無明顯差異(χ2=0.345,P=0.557)。
2.4? 兩組新生兒1 minApgar評分對比
研究組新生兒1minApgar評分(9.70±0.21)分,對照組(9.62±0.63)分,兩組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t =1.061,P =0.292)。
3? 討論
目前,隨著子宮肌瘤發生率的升高,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群體也隨之擴增。剖宮產術中是否實施子宮肌瘤剔除率也成為婦產科臨床學者關注的焦點。有學者認為,由于妊娠期間子宮肌瘤血供過于豐富,若此時實施子宮肌瘤剔除術極易誘發大出血,甚至導致產后感染等并發癥;終止妊娠后肌瘤會隨著激素水平的下降而縮小,此時更利于剔除操作[4]。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在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并不會增加操作風險,且一次性手術便可以達到兩種目的,進一步減少了患者的身心痛苦[5]。同時,足月妊娠患者的肌瘤邊界十分清晰,更利于剔除操作,雖然延長了手術時間,但完善的術前準備措施可以保障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此外,剖宮產中剔除子宮肌瘤能夠避免肌瘤對產后子宮收縮復舊的干擾,減少產后出血量,避免肌瘤持續性進展或惡變。本研究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與單純妊娠行剖宮產手術的患者情況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1);兩組術中出血量、縮宮素使用量、陰道出血量、術后惡露干凈時間、住院時間、產褥感染的發生率與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雖然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手術操作時間,但從整體來看仍是安全且可行的,并未影響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子宮切口附近的肌瘤、帶蒂漿膜下肌瘤等易于剔除的肌瘤可以選擇性剔除,而對于合并嚴重內外科與產科并發癥的患者,應盡量縮短操作時間,所以不宜在剖宮產術中剔除肌瘤。
綜上所述,在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具有可行性,并未影響產后恢復,且避免了二次手術,進一步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徐春紅,金芙蓉.剖宮產同期肌瘤剔除術治療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J].浙江創傷外科,2020,25(3):462-463.
[2]高紅靜.剖宮產術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20,26(15):38-40.
[3]胡玉博,楊海平,劉理達.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同期行剖宮產術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3):348-350.
[4]原錦華,楊麗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同期行剖宮產術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14):99-102.
[5]黃麗金.剖宮產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產后惡露排凈時間影響[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9,26(S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