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杼悅 鄢超云
(以下實錄文字中,“鄢”代表鄢超云教授,“楊”代表楊杼悅同學。)
鄢:小楊同學,你學了翻轉課堂“學習品質評價”這一部分的網絡授課內容,有什么想法嗎?
楊:一說到學習品質,我想到的竟然是我自己。我對幼兒園已經沒有印象了,但是我深刻地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數學成績一塌糊涂,即使后來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數學老師,但都再也激發不起我對數學的喜愛。究其原因,就是在我小學的時候,失去了獲得正確的數學思維和方法的寶貴機會,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對數學的熱愛。鄢老師,您在課堂上提到過度表揚會傷害學習品質,其實我認為過度否定也會傷害學習品質,甚至見效更快,破壞力更大。
鄢:你能解釋一下“過度否定”嗎?
楊:我永遠記得我的數學老師寧愿相信同學無端指責我隨堂考作弊,也不愿意相信我能考90分。她從不掩飾自己對同事的孩子、成績好的孩子、家庭情況較好的孩子的偏愛,而其他孩子卻總是被傷害。例如,我小學畢業想上大城市的好中學,卻由于種種原因沒去。她竟然當著全班說:“你爸媽不是要帶你去××城市讀書嗎?怎么沒去?不過你確實也考不上。”那時的場景和感受,我至今都難以忘記。雖然這只是個別例子,卻也指向了教育評價中的一些問題:學生成績差不僅是教育水平和質量的問題,還有教師自身行為和素質的問題。
鄢:聽你這么一講,我心里也很難受。我也時常會回憶自己童年的成長史、學生史,總覺得這簡直就是一部心酸史、血淚史,被別人嘲諷、被忽略的歷史。這樣的心情一定會對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楊:是的,從前的我總下意識地避免和數學扯上關系:避免提出問題、避免回答問題、避免去老師的辦公室,因為會遇見數學老師。只有在沒有數學的世界里,我才是最自信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數學的好奇心、主動性和專注度都在漸漸地消退,老師對我的每一次否定都是對我學習品質的一次摧毀性打擊。現在看來,這樣不加掩飾的否定可以說是作為教師的失德。
鄢:我特別贊同你聯系自己的經驗來理解學習品質這樣的學習方法。有人說,只有出自你自己的內心,才能進入他人的內心。你講這些話,特別打動我,表面像是拉家常、說東道西的,但把學習品質說得非常透徹。這不就是因為老師的不當言行,損害了學生的學習品質嗎?你這樣說,也讓我反思我自己的言行,是否曾經傷害過學生的學習品質?我還在想這個問題,像你講的這些都是小學、中學的事情,我們記得的。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他們沒辦法表達出類似的感受,他們自我調節的能力也更弱。我不知道,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幼兒園小朋友身上,會是怎樣的?
楊:鄢老師,說到幼兒園,我就聯想到我們實習時在個別幼兒園里看到的場景:有些老師習慣使用獎勵來激勵幼兒,因為見效極快。但教師的關注點往往更多放在特別調皮的幼兒身上,對他們的變化尤為敏感,平時表現乖巧的幼兒則總是被忽略。例如,每天的“頒獎”是給表現好的孩子發貼紙,給表現最好的三個孩子發“大獎”,即一枚小印章。我曾經聽到一名幼兒在瘋狂舉手想要拿到印章無果后小聲抱怨,“我覺得我做得很好啊,為什么又沒有我?明明xxx都有一個了,還發給他”。然而,班級里最調皮搗蛋的孩子上午表現較好,教師就敏銳地發現了,不僅當著全班隆重地夸獎了他,還破例給了他“大獎”。發出抱怨的孩子其實是班級里大多數孩子的一個縮影,能得到獎勵的畢竟是少數。
鄢:我覺得你講到了好幾個很值得討論的點,我們一一來討論一下,好不好?
楊:好。
鄢:一個是獎勵的問題。你在一開始時也提到:你的經驗告訴你,過度否定會傷害學習品質。我們在學習“學習品質評價”這一部分內容時,提到“過度的贊美可能會傷害學習品質”。你是怎么理解的?
楊:我覺得,贊美是對兒童的一種鼓勵、激勵、表揚,對兒童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卻不能過度。比如,如果兒童做得不夠好、不是太努力,也能得到“你真棒”的評價,就是過度贊美,老師隨時隨地對兒童說“你真棒”,也是過度贊美,不僅過度,還空洞。我覺得,贊美是對兒童的一種精神獎勵,但貼紙、小印章這樣的獎勵,就不完全是純粹的精神獎勵。我還想到,特殊教育課堂上老師講的用“代幣”來獎勵,是不是也屬于“過度贊美”?特別是當教師過于依賴小紅花、小印章這些東西,表現得好可以得到獎品可以玩平衡車,吃飯乖可以先玩玩具等等,是不是就是“過度贊美”?我甚至覺得有些教師是在濫用贊美、獎勵。
鄢:如何理解“過度”“贊美”,確實值得討論。“過度的贊美可能會傷害學習品質”確實有道理。如果孩子完全是沖著得到贊美、獎勵而做事情,學習品質就已經被傷害了。我想跟你討論的第二個點是,你講到有的學生容易受老師關注、有的不容易受老師關注。我很贊同,但不是很理解你所說的“特別乖巧的幼兒”容易被忽略,不是教師都很喜歡那種很乖巧的小孩嗎?
楊:我所說的乖巧,就是指那種比較聽話、能力不差、不會“惹事”的孩子。我發現,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在教師的觀察范圍內。教師非常重視安全,會經常關注調皮的孩子、能力差的孩子。教師精力有限,“乖巧”的孩子常常不會出危險、不會違反規則、不會給教師制造麻煩,所以不會特別受關注。這就導致在發獎品時有的幼兒明明一整天都在認真參加集體教學活動、游戲、進餐,卻因為沒有給教師留下印象而無法得到獎勵。
鄢:是的,我也經常聽到有些幼兒園老師描述他們實際采用的觀察策略,比如“安全策略”“有故事策略”(有故事的兒童容易被觀察,以便寫故事上交)。什么樣的兒童可能被觀察得多,什么樣的兒童可能被觀察得少?你還有什么樣的發現嗎?
楊:據我們在幼兒園實習時的觀察,做事踏實認真的孩子在發獎勵時候會“偶爾”被想起,教師對他們的評價標準往往會更高一些,且當他們違背規則時,往往會得到“怎么你也開始調皮”的評價。對調皮或者是平時表現得比較困難的孩子,教師的評價標準則會比較低,這些孩子拿到獎勵反而會比較容易。家長也是影響教師獎勵標準的一個重要因素:家長比較“難搞”的孩子教師會格外注意,這類孩子得到獎品也會比較容易。此外,家長和教師有一定特殊關系的孩子也會獲得較多關注,如同事、朋友的孩子。但我認為,踏實的以及性格比較好的孩子要培養較好的學習品質會更容易,現實中他們卻總被忽略。是不是可能因為教師覺得他們比較讓人“放心”?
鄢:講得太精彩了。這就是我想跟你討論的第三個問題,那些“得不到關注”的孩子的內心在經歷著什么?會對他們的學習品質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楊:首先,就拿上述例子中抱怨自己一直得不到獎勵的幼兒來說,至少在那個時候他肯定是失落且沮喪的,本來很自信地以為自己的表現肯定能得到獎勵,但結果卻事與愿違,這樣的落差可能會挫傷幼兒的自信心。同時,他的抱怨也讓人深思:得不到獎勵實質上可以認為是一種否定,否定的結果可能是逃避也可能是懷疑。懷疑可能讓幼兒產生“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等自我懷疑的想法,更嚴重可能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而逃避則是和我一樣,產生逃避該教師以及與其相關的一切事物的想法,是對學習品質的極大傷害。其次,如果從替代強化的角度來看,幼兒會不會認為“調皮”更容易得到關注,從而做出調皮的行為?
例如,小時候聽見語文老師提醒同學“你的字寫得太大了”,就故意將字寫出田字格,因為得到老師的提醒時居然有被關注后的小小的滿足感。最后,那些因為表現好受到獎勵的“調皮”幼兒通過獎勵產生的實質性變化到底有多少?其實并沒有多少,但不是獎勵失效了,而是過度獎勵可能導致無效,因為這樣的幼兒從教師、家長那里獲得的獎勵肯定不少,但是卻沒有明顯進步,說明獎勵只是暫時的,需要教師和家長重新考慮一下教育的方式。因此,在我看來,獎勵不僅應該留給需要的孩子,還應該適度,因人而異才是最適合的。
鄢:是的,好的、適宜的方法會保護并培養學習品質,而壞的、不適宜的方法會傷害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