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娟
伴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教育評價也迎來了新的變革。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了新時期學生評價改革的范式與走向——立體評價。所謂立體評價,是指將學生縱向學習的全過程與橫向發展的全要素整合起來,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下面筆者以小學語文低段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希沃“班級優化大師”軟件,推進課堂立體評價。
一、評價內容個性化,彰顯學科特色
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自定義課堂評價內容,及時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把評價貫穿到課堂學習的全過程,從而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導向功能。
1. 自定義學科評價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教師可根據學科要求,自定義評價內容,并以加分或減分的方式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如:課堂限時背誦,可設置“背誦高手”;課堂答題精彩,可設置“答題能手”;寫字快又好,可設置“小書法家”;善于合作交流的小組,則可授予“小組合作社”勛章;等等。又如,在識字鞏固環節,可以設置“闖關游戲”“開火車游戲”等,并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競賽。
2. 定制專屬勛章,關注學困生(特殊生)課堂學習表現。
對于學困生(特殊生),如果按正常標準去評價他們,他們就很難獲得獎勵加分,長此下去,他們必會失去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為了保護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也能在課堂學習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價值感,筆者特別為他們定制了表揚勛章,力求及時捕捉、肯定這部分學生身上的小進步,引導他們更加積極、認真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如:“專注星”是給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好動或容易分神、發呆的學生定制的;“惜時星”是給書寫、答題拖拉,做事慢半拍的學生定制的;“自律星”是給調皮搗蛋,喜歡搞惡作劇,影響他人學習的學生定制的。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探尋智能交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在課堂教學中,評價的主體不再單一,而是教師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師徒”(小老師與被幫扶者)互評、全班評等多角度交互進行?!鞍嗉墐灮髱煛笨梢愿鶕u價內容,及時給學生評價賦分,同時,利用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將評價結果及時加以記錄,使評價高效、直觀、可視,且操作起來亦高效便捷。這樣,真正實現了把評價權交給學生,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和自我反思。
如在歸類復習多音字時,可以設置“勇者闖關”搶答題,為搶答成功的學生加分。同時,學生個人搶答所得分數還可以并入該生所在小組的分數中。又如,在“開火車識字”檢測環節,可以設置“小組識字爭霸賽”。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在系統中提前進行分組設置。然后組織“開火車識字游戲”,由當日輪值班長當裁判,評出該節課的優勝小組和失敗小組。最后再由裁判分別對小組進行批量加分或減分。在給小組成員加分時,裁判無需一個學生一個學生地單獨操作,可批量選擇小組,實現一鍵操作,進行集體加分或扣分,方便易行。
三、評價數據可視化,實現縱橫交錯
“班級優化大師”可多維度、全方位地記錄每個學生在課堂中的點滴進步,將個人和團隊的每次合作成果進行日評價、月評價,并通過平臺大數據和云分析功能,采集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資料,讓一條條數據活靈活現地“站出來說話”:說學生的點滴進步,說學生的每個閃光點。這樣,在強化過程性評價的同時,也優化了結果評價。
1. 及時記錄每次評價情況,智能分類匯總評價數據。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隨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線上評價,并以加分或扣分的方式直觀呈現,及時鼓勵優秀者繼續努力,幫助待改進者明確努力方向。同時,系統還會將每個學生的每次表現,自動地進行點對點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形成學期或學年評價結果。如“自律星”的評選,以A同學為例。系統會自動記錄A同學每次獲得“自律星”的時間,并統計出他每月或每學期得星的總次數。又如,以“待改進”評價項目中“上課分心”一項為例。系統會自動記錄每個學生在該項目中扣分的次數及時間,并統計出每個學生每學期或者每月該項內容被扣掉的總分值,從而對學生某個階段課堂總體表現做出比較全面、科學、直觀的評價。
2. 立體化呈現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的縱向與橫向比對。
“班級優化大師”可以通過智能數據分析,對不同學生、不同小組、每一對師徒的學習情況進行縱向和橫向比對分析,靈活便捷。如“惜時星”的評選。系統可縱向呈現一個學生在每個月獲得的不同種類的星星數,進行月度表現進退情況比對;也可以將該學生在當月獲得的星星數與班級其他學生進行橫向比對。又如,“置頂光榮榜”功能。系統可對評價內容進行分類置頂、排序,以“答題能手”評比為例。系統可對單個學生所獲勛章日、周、月、學期、學年進行排序,也可對團隊進行排序。
四、評價反饋智能化,助力家校溝通
1. 小組評價、個人評價的反饋結果與家長手機端同步。
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與家長手機端同步共享,幫助家長及時配合教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督促、干預,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評價效益。以“課堂專注”與“上課分心”評價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隨機對學生或小組的表現進行加分或減分。如教師要批評B學生上課分心,就可快速搜索、點擊該學生頭像,并對該學生進行點對點的扣分操作,而該操作數據會同步到該生家長的手機上。又如,教師想表揚第一小組學生上課專注,則可對該小組(小組成員需事先進行系統分類設置)進行一鍵批量操作,操作數據也會同步到該小組成員相對應的家長手機上。
2. 隨機選取學生進行學情評價,反饋結果與家長手機端同步。
“班級優化大師”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功能——隨機,它可以通過電腦隨機抽選班上任意數量的學生進行答題或上臺做互動游戲。如在開展“朗讀闖關活動”時,教師可以事先制訂闖關成功秘籍,然后根據課文長短,隨機抽選若干名學生參與“朗讀接龍”,對闖關成功的學生及時加分鼓勵,效果非常不錯。又如,在進行“識字闖關PK游戲”時,教師可以同時隨機抽選2名學生上臺做游戲,并通過軟件直接給得勝者加分獎勵,并且與家長手機端同步共享游戲結果。通過機器隨機抽選,緊張又刺激,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樂趣,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推廣,如何緊跟信息化的時代脈搏,優化教育評價機制和評價手段,助力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第五中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微言
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需要以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以任務引發學生合作探究,也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和表達。這樣才能展現出他們的思維過程,也才能幫助學生從日常的表達變成“數學的表達”。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 曾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