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燕
統編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元組合,指向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教師應深度解讀教材,從單元整體出發,緊扣語文要素的落實,突顯人文主題立德樹人的主旨,從而構建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
一、因材施教,滿足多元取向
1. 學段需求為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要根據不同學段以及不同教學內容,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環節的設置,不僅應該立足于文本,還應該把握相應學段的需求。如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習作:國寶大熊貓”屬于介紹類習作,在本次習作前,統編教材對于偏客觀性的描述事物類習作已安排了五次訓練,但是本次習作要求學生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初步整合信息后進行表達。這一訓練是“第一次”,自然成為本次習作的難點。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段學習基礎,本著一課一得、突破難點的原則,將“初步整合信息,圍繞問題寫一個片段”定為本次習作的重難點。目標的明確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也為“怎么教”提供了思路,有利于指導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環節的推進。
2. 學情實際為要。
教學目標的設定與教學過程的設計還應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教在學生的疑難點、生長點上,力求一課一得,一得一進步。如在教學“習作:國寶大熊貓”時,初步整合信息的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這一語文要素的教學上,筆者設計了“三部曲”。第一步,觀看微課識妙招。通過微課,介紹“初步整合信息”的小妙招,即“圍繞問題選一選”“按照順序排一排”“用自己的話連一連”,并進一步濃縮為“選”“排”“連”三個關鍵字,學生易于理解、樂于識記。第二步,點評指導鞏方法。初顯身手的片段,呈現的是學生最原始的習作樣貌,學生可能存在選材不對、介紹時條理不清,甚至生搬硬套資料等問題。先讓學生經歷模糊介紹后,在充分的交流、點評的基礎上,教師再依據微課介紹的“小妙招”,梳理、點撥、鞏固“選”“排”“連”整合信息的方法,強化學生對方法的認識。第三步,修改片段用方法。以初步整合信息的“選”“排”“連”三個“小妙招”為習作評價標準,讓學生在經歷了有依據、有指向的自評與互評后,再針對不足的點進行修改,在修改中進一步明確小妙招的運用。課后的作業布置仍指向方法的運用:依據習得的“選”“排”“連”方法,再自行補充2個問題,完成此篇習作。如此循環往復,引領學生在初步整合信息的方法中走上幾個來回,使方法的習得更有實效性。
二、依文得法,積淀言語經驗
1. 抓核心詞,讀文中音。
核心詞是一段文字乃至一篇文本的聚焦點,抓住核心詞,可引領學生逐步深入文本,在語境中感悟、體會作者表達的內容與情感,感受作者謀篇布局之妙,用詞之精。如筆者在執教統編版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一文時,緊扣“以夜繼日”這一核心詞,引導學生看圖展開想象說故事,創設了三輪情境對話:(1)車胤呀,九點了,你已經看了很多卷了,可以去休息了。(2)時間過得飛快,現在都凌晨一點了,連蟋蟀都不叫了,星星也睡著了,你也去睡吧?。?)天都蒙蒙亮了,你已經讀了一整個晚上了,一定很困了,你就睡吧,睡吧!由“以夜繼日”而創設的“一引三探”情境對話,既引導學生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感受、理解車胤的品質,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
2. 品關鍵句,讀弦外音。
在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反復品評關鍵句,與文本產生心靈上的碰撞。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一課時,筆者緊扣“我生來就是這樣啊”這一中心信息句,創設情境。學生在一輪輪對話中,在復沓的換位思考與想象中,情感不斷被喚醒,和文本產生了共鳴,對大象從不安到感悟的心理變化過程,也能很好地理解了。
3. 讀重點段,明言內情。
不管學生悟到了多少情,對情感悟到什么樣的程度,最終都可借由朗讀表現出來。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麻雀》一課時,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漸入佳境,能把感悟到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繼而表現于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如在教學“它渾身發抖,發出嘶啞的聲音,準備著一場搏斗”這句話時,筆者通過句式的補充,先引導學生或感受老麻雀的感受,或體會作者的心理,或表達自己作為旁觀者的心緒,然后再讓學生把這種情感移植到對本句的朗讀上。
三、順勢利導,拓寬語文學道
1. 依文而導,夯基礎學法。
在教學略讀課文時,教師應讓學生將從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遷移運用到略讀課文中。如在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略讀課文《清貧》時,筆者緊扣單元主題,借由微課,帶領學生回顧、梳理“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這一方法的運用,讓本節新課學習有方法可依。以導學提示中的問題為核心,統領全文學習。在回環往復的“扣動作、讀語言、品神態”的引導中,學生從側面、正面,全方位地感受方志敏的革命信念與革命品質,既鞏固了學法,又促進了對人文主題的了解。
2. 依趣而導,拓多元思維。
教師要對文本有深入的、多元的解讀,要拓展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文本中領略不一樣的風光。如在“千課萬人”的課堂上,何捷老師在教學《鹿角和鹿腿》時,引導學生層層抽絲剝繭。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維發生了質的變化,思考漸入佳境,真正走入了作品中,不僅讀懂了文本的意思,還讀懂了寓言的特點。
3. 依意而導,悟文化內涵。
借助教材中的經典篇目,為青少年打好“中國底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王崧舟老師在執教統編版六年級下冊《愛蓮說》一課時,以“文化”為主題,介紹了菊之隱逸、牡丹之富貴、蓮之君子,同時還鏈接了周敦頤的故事,在旁征博引中引導學生梳理出“烘云托月,蓮花品性獨敬愛;借物喻人,君子美德永傳承”的主旨,引導學生發現中國文字之美,領悟其中蘊含的哲理。又如,在教學《囊螢夜讀》時,在學生理解課文后,筆者先梳理出經典蒙學著作中包含“囊螢”的名句,并提出“人們記住的只是囊螢嗎?”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囊螢”的文化內涵。接著再推薦學生閱讀《鑿壁借光》《江泌追月》,在“1+X”類比閱讀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人勤奮好學的優秀品質。這樣,既鞏固了古文學習方法,又讓學生再一次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受到古人優秀品質的教育。
總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要深度解讀教材,用好教材,在關注教材人文主題的同時,讓語文要素扎實落地。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毓英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微言
語文課堂是學生繼承傳統文化、學習革命文化、參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絕佳平臺,語文學習是濡染學生情感、發展學生思想、涵養學生情操的有效途徑。教師有意滲透、適時點撥,學生主動交流、積極思考,語文學習融合文字之美與思政之暖,在潛移默化中“以文潤心”,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浙江省湖州藝術與設計學校 顧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