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偽翻譯”小說是清末民初翻譯者常用的手段之一,他們將自己的創作冠上譯作之名發表,而著名鴛鴦蝴蝶派小說家周瘦鵑也是其中一員。他的眾多譯作中便有“假托他人”之作,他的這些“偽翻譯”小說是西方短篇小說的內容與中國儒家思想相融合的典型。雖然這些短篇小說是作家的假想之作,但它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帶有西方色彩,是儒家思想版圖下的西方想象。
關鍵詞:周瘦鵑;短篇小說;偽翻譯;儒家思想
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儒家思想體系不僅影響到國家治理體系,它對個人的思想、生活態度、行為方式,甚至是對作家的創作等等都產生影響。周瘦鵑在作“偽翻譯”小說時,小說的思想內容便帶有濃厚的儒家思想和鮮明的西方意識。
周瘦鵑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譯家,他借助譯者的身份便利,早年創作了不少的“擬翻譯”體小說,假借外國作家之名,敷衍外國之事。1914年,他曾借小說《斷頭臺上》“附識”坦陳:“余為小說,雅好杜撰。年來近作,有述西事而非譯自西文者,正復不少。如《鐵血女兒》《鴛鴦血》《鐵窗雙鴛記》《盲虛無黨員》《孝子碧血記》《賣花女郎》之類是也[1]?!薄皞畏g”在清末民初的文壇可謂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周瘦鵑卻敢于自曝其假。我們在感嘆他的勇氣的同時,又不禁考慮他為什么要做“偽翻譯”小說。他在《斷頭臺上》的“附知”中直接說明:“蓋移譯輒為原文所束縛,殊苦其不自由著,則又病吾國事情多枯窘。乏味言情之作,直是千篇一律用是每喜杜撰隨吾意想所至筆之于書頗覺醉,醉有味此作(斷頭臺上)。一篇亦出于杜撰,初無原文可稽,自以為其事至奇特,未經人道惟是向壁虛造難免瑕疵夫惟,大雅幸垂諒之?!?/p>
翻譯對周瘦鵑來說并不是一種“自由的創作”,因為他必須遵循原作者的構思來進行創作;而另一方面,自我創作雖然擁有較大的自主性,但是中國傳統言情小說俗套情節模式又令他感到厭煩,喜歡求新求變的周瘦鵑決定在翻譯和創作之間取長補短,自行“發明”一種外國作品來供讀者欣賞。這些作品表現了周瘦鵑對更多樣化的寫作題材和更活潑的創作靈感的追求,從中也可察覺到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學影響。
一、俠、孝、愛——偽翻譯的三大主題
目前確知周瘦鵑的“偽翻譯”作品是《綠衣女》《鴛鴦血》《鐵血女兒》《賣花女郎》《孝子碧血記》《盲虛無黨員》《鐵窗雙鴛記》。這些作品符合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所宣揚的俠義、仁愛、孝悌觀念。
在武俠小說發展上,清代的俠義小說既有傳承,又有創新,這一創新表現為在小說中俠的形象顯現著儒家思想的烙印。這些俠回歸于正常社會生活中,并擔負起御辱保國的重任,表現出儒家知識分子的用世思想。俠對于自身道德、情感與責任的認識,對于民族、國家生存的關注,使武俠小說類型的品味得到提升,內涵更加豐富,這些影響了后代武俠小說的創作。
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中的俠是披著西方外殼的中國儒俠。比如《盲虛無黨員》中的鐵三是一位行蹤詭異、擅長易容術的老人,平素行俠仗義,不僅幫助孝順的女主角改扮男裝報了父仇,還在她被捕受審后用計助她脫身,可謂是神通廣大。這里的鐵三就是一個關心國家、民族生存的儒俠,他是“虛無黨”的黨魁,帶領“黨員”,為推翻腐敗的政府而努力,刺殺那些貪官污吏。他雖然不是直接走在觀眾面前的俠客,但他在暗中謀劃布局、調動黨員做了許多保國的事情,他是一名入世的俠客。鐵三作為一名儒俠,他身上具備的不僅是儒家的濟世精神,還有儒家的仁、義、信的思想。他是一個善良的人,聽到女主角欲跳湖自殺,他急忙跑過去救下她,而全然不顧自己的瞎眼,在黑暗中憑借一腔仁愛之心救下他人。救下女主角摩麗娜并得知她的遭際后,果斷將她帶回自己的秘密基地,并允諾會幫她報父仇。摩麗娜相信這位素昧平生的老人,老人鐵三也信守承諾,說到做到。他先是找到機會讓摩麗娜前往仇人家中,借機殺了仇人,并告訴摩麗娜若是被抓盡管安心入獄,他一定會救她的。摩麗娜果然被抓入獄,并被流放西伯利亞,鐵三偽裝成押送犯人的軍官,帶著摩麗娜逃出生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鐵三這位虛無黨的黨魁有勇有謀,講究誠信,絕無虛言,又富有仁愛之心,是名副其實的儒俠。
周瘦鵑在塑造俠的形象時沒有性別的限制,他對俠女的瀟灑形象也有相當的描摹,他在“偽翻譯”小說《綠衣女》之中,塑造了一位神出鬼沒、“大愛無疆”的女俠。綠衣女行俠仗義,行走人世間,只要有不平之事她都會出手,遇到可憐之人她都會相助,在行俠路上,她還幫助男主泌爾斯救下他的好友,泌爾斯愛上這位俠女,綠衣女對他也有情,但她為了天下大義,決定放棄男女之情,繼續仗劍走天涯。綠衣女身上也具有儒俠的特質,她的仁愛之心,她的大義,都閃爍著儒家思想的光輝。
孝悌觀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講究孝道是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美德,這一美德在周瘦鵑的“偽翻譯”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小說《鐵血女兒》《賣花女郎》《孝子碧血記》都具有厚重的孝道觀念。《鐵血女兒》中馬蒂爾德以為父親身亡,日日哭泣,后得知父親被關在監獄里,決心前去救下父親。她歷經種種艱難,最后才見到父親。可那時她的父親已被送上斷頭臺,她見父親即將被砍頭,沖上前去替父親擋住那鋼刀,可惜兩人都命喪鋼刀之下。這時的斷頭臺上流了一地的血。但不知何為父之血,何為女之血。馬蒂爾德是一位孝順的女兒可以為了父親犧牲自我,這樣的孝女形象,在另一篇《賣花女郎》中也得到摹寫。尤琪尼亞是位出了名的孝女,平日里賣花贍養祖母和酗酒的父親,還要時時遭受父親的打罵,可她毫無怨言。父親多日未歸,她心中暗道奇怪,前去打聽得到的消息卻是父親醉酒誤殺警署門前的看守,三天后要被處以死刑。尤琪尼亞一心想要救下父親,于是化妝成牧師前往監牢中與父親對換衣服,讓父親逃出生天,而自己代父親死在斷頭臺上。這類孝女不僅具備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精神還有勇有謀,她們不畏死亡,勇于犧牲自我成全孝道。她們的孝義不是盲目的,她們在困難面前憑借的不僅僅是一腔孝心,更多的是她們的謀智,才使她們的孝道精神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愛國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忠君愛國古已有之,只不過隨著時間朝代的演變發生了變化,到清末民初時,愛國思想仍是主流思想,尤其是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愛國思想尤其重要。這一愛國意識在周瘦鵑創作的“偽翻譯”小說中也有體現。他的《鐵窗雙鴛記》《鴛鴦血》雖然是在愛情的模式下,但講述的卻是愛國的故事。《鐵窗雙鴛記》中波蘭愛國志士馬德克里夫婦為國捐軀,以自我的犧牲來痛斥賣國奴?!而x鴦血》中的莫羅司克為了國家為了政黨,放棄自己的愛情,殺了出賣政黨的女友,最后被抓上法庭,即使被判死刑也絕不供出政黨所在地以及黨員同志的消息,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愛情成全自己的一腔愛國情。
二、中西思想作用下的“偽翻譯”小說
清末民初的翻譯潮,使得作家和讀者都能受到西方文學的熏陶,這為“偽翻譯”小說創作提供了文化基礎。隨著翻譯作品大量涌入中國,“偽翻譯”小說的創作也開始盛行。周瘦鵑作為著譯一體的小說家,翻譯是他文學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之所以會選擇作“偽翻譯”小說,不只是受當時文壇上的“偽譯”潮的影響,更多的是中西思想作用下的結果。
“偽翻譯”在我國晚清時期十分活躍,發揮的作用非同小可,這與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與時代背景分不開。當時的國家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學習西方成為一大批作家的自覺活動,而學習西方的重要途經之一就是翻譯西方的著作。但很多翻譯者其實并不精通外文。為了緊跟時代的潮流或者是為了創作出符合時代需要、市場需求的作品,大批的作家投身到“偽翻譯”的創作中。周瘦鵑也是加入這股“偽翻譯”熱潮的作家之一,但他的翻譯不是“因偏離源文本太遠而導致信息傳達不完整造成失真的翻譯,而是借助翻譯的名義而沒有源文本存在實為創作的活動”[2],他的“偽翻譯”是作家自己選擇的結果。
周瘦鵑曾擔任過英文教員且精通英文,若想要翻譯外國作品對他而言是件相對簡單的事情,但他卻作“偽翻譯”小說。他的“偽翻譯”“真創作”均作于1912年至1913年間,尚在少年時期的周瘦鵑便深諳外國小說的特征,并加以運用,可謂中西合璧短篇小說的典型。事實上,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是一種以西方國家故事敘述為主線的“中國異域小說”。
清末中國文壇接受虛無黨小說主要是基于反對清朝專制統治的熱情,當時的“虛無黨小說”對社會影響極大,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致力于推翻清政府、刺殺滿清官員、弘揚漢民族大義的風潮與之密切相連?!皩⑽鞣絿蚁胂蟪蔀闈M是中國“孝悌”思想充斥的場域,將中國的綱常倫理演繹為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范,使中國讀者藉此樹立傳統道德的普適感,鞏固、維護孝道的統治地位。[3]”同時,周瘦鵑又通過這些小說將西方的自由戀愛、以命殉情的浪漫思想傳入中國,為古老中國的小說輸送了不少新鮮血液。逆向觀之,“‘偽翻譯可說是周瘦鵑本人的一種‘易容扮裝,他透過讀者想象的‘西方作家之口,述說一些離奇甚至荒誕的故事,創造出一個與現實的西方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4]。
偽翻譯的出現,顯示翻譯小說對讀者已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這些偽翻譯的作品是一種特殊的想象產物。他們在主張學習西方文明的同時,也自覺維護孝道在中國的崇高地位。周瘦鵑在他的“偽翻譯”中濃筆重彩地描寫孝子孝女的故事,或許也希望藉由這些故事來反駁國外無孝子的觀念。
生活在特定歷史階段和社會中的讀者對他們閱讀的對象具有期待,這一期待受讀者的閱讀水平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作家創作的影響。一部作品在作者創作以后,它的終端必定是讀者群,倘若沒有讀者的期待,那么“偽翻譯”現象就不會存在,至少不會長期存在下去。偽譯作品中符合了特定時代部分讀者的期待。比如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中的虛無黨小說就因其布局懸念迭生,情節曲折離奇,與偵探小說頗有相似之處而廣受晚清讀者的歡迎。他的“偽翻譯”作品受歡迎還因為讀者是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俠的觀感、對孝悌的接受等都使得他們很容易接受作家創作的“偽翻譯”小說,甚至可以說這是他們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對“偽翻譯”小說的自覺接受。他們的接受行為對作家來說是直接刺激其創作“偽翻譯”的源泉。
“周瘦鵑并未在他的偽翻譯中刻意模仿西方小說的文字風格,因為他早期不論是創作、翻譯或“偽翻譯”,都帶有濃重的中國色彩,這讓他在作偽翻譯作品時更加方便,無需刻意模仿西方語言[5]?!睙o需講究語言形式上的殊異性,讀者自然也就難以單單從周瘦鵑所使用的文體上去分辨何為創作、何為翻譯,畢竟在讀者眼中,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和他的翻譯小說的思想內容都是相似的,都是儒家思想和西方內容、意識等的結合體。
周瘦鵑“偽翻譯”小說的主角們往往具有俠義氣概、孝順父母和愛國保國的特質,他們的英勇事跡多半是與孝道相關的:有的人為了替父親復仇而冒險刺殺官員,有的人則不忍見父親犯罪受刑,以身代之。這類故事呈現了周瘦鵑心目中的孝道真諦,而他之所以將故事背景擺在西方,也隱然有借西方文化的強勢力量來維護中國傳統孝道地位的意思,這是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儒家思想中的忠、義、俠、孝等思想從古至今依然強勢地影響著中國人,所以作家在創作時有意無意地維護儒家思想既符合時代需求,又順應讀者的閱讀需要。
三、新的文化意識形態下的交流與警示
晚清時期的翻譯高潮,在中西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這一時期,大量的翻譯作品涌入中國,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這場翻譯潮中大量虛無黨小說、偵探小說、俠義小說、言情小說被引進中國語境,成為作家們西方想象的重要來源,也成為讀者了解西方文學特征和文化形式的重要渠道。這些作品讓讀者對西方有了一定的印象?!爱敃r所譯介的西方小說同樣為大眾讀者塑造了某些特定的西方想象(例如西方人生性浪漫、富于冒險精神等),而這些想象又通過報刊雜志,被翻譯的小說,以及衍生性的文學創作(如“偽翻譯”)等,持續地自我抄襲、復制和變異,形成一個距離真實的西方文化更為遙遠、卻也更反映出作為中國的‘他者而存在的‘西方世界”[6]。
虛無黨小說的譯介熱潮和推翻滿清的革命高潮幾乎是同步出現的。周瘦鵑借用了虛無黨小說的某些形式特征來幫助他寫出心目中的俠義小說,雖然他在故事里放入了手槍、炸彈、易容術等西方事物,其基本情調仍是傳統的俠客/刺客傳奇。晚清文人著譯的虛無黨小說里所包含的激進革命意識,到了民初周瘦鵑的“偽翻譯”中,已成為一種愛國主義。儒家思想中的愛國思想,多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觀念。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是在晚清中國被西方帝國主義欺侮以后才逐漸形成。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但不久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此后北洋政府時期,內部政局動蕩,外部也戰況頻發。在這樣的時局下,作為一個有民族良心的文人,周瘦鵑也時刻為國家民族的命運揪心。他的“偽翻譯”小說在外國故事的外衣下發出不平之聲,對于同聲相求的讀者有激勵和警示的作用。他還翻譯了許多愛國作品,他期望通過國外故事來激發國人的愛國之心,喚醒醉生夢死的中國人,并宣傳新的家國觀念。
偽翻譯大量出現與社會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集中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及其需求,在一定程度也引領并反映特定時期的社會思潮。偽翻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為社會研究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扒迥┟癯醮罅總畏g的出現反映出由于長期的閉關鎖國及由此造成的落后,使得讀者對域外事物充滿好奇,急需包括思想、道德乃至藝術形式在內的新鮮血液的輸入,這種大范圍的訴求可以解釋為什么當時出現“偽翻譯”的創作熱潮,這些“偽翻譯”作品為中西方思想交流提供了可能。”[7]
周瘦鵑的“偽翻譯”作品缺少激進的政治意圖,而增加了浪漫的異國想象和激情的道德訓誡。他不愿用話語言說政治訴求,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偽翻譯”作品的描寫,讓國人了解西方的思想文化,并在此基礎上給予國人以道德訓誡和警示。
在晚清民初的譯界,周瘦鵑“擬翻譯”體創作并非個案,而是常見現象。翻譯具有相當強的文化建構能力,“當某一外國語言的翻譯小說數量累計達到相當程度時,它們便反過來擁有形塑這種外國文化之形象的力量,足以影響諸多本國讀者對此一文化的觀感”[7],而“擬翻譯體”正好可把創作者想表達的對外國形象的理解或期待國人了解的外國形象潛藏于其間。周瘦鵑就是將自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融合進儒家思想中,或者可以說他的“偽翻譯”小說是在儒家思想版圖下的西方想象。這一想象是為了促進文化意識的交流,尤其是希望通過這類“偽翻譯”的小說對國人進行警示,這種作用可以從他擬作中的主題得知。
他的“偽翻譯”小說主題大致有三:一是承接晚清虛無黨的風潮,這類虛無黨人身上具有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俠、孝、信。二是張揚孝行孝道,借西人證明孝之意義。其本質是“一種建立在西方的東方主義與中國的西方主義達成共識基礎上的自我東方主義行為”[8]。三是愛國報國思想,忠君愛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瘦鵑在“偽翻譯”小說中也塑造了一批具有濃厚愛國思想的愛國者。
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一方面構建起了自己的現代民族國家想象;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些外國人形象,通過豐富多彩的異域風情,“較為客觀冷靜地為中國文學,帶來了全新的審美景觀”[9]。他對短篇小說的偏愛也始于此時。周瘦鵑在中西文化間調和、斡旋的想象力和激情奠定了他一生小說創作的基礎,為他在傳統中國、現實中國與現代西方三者之間創作中西合璧的短篇小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此外,“偽翻譯”創作中大多數偽翻譯行文簡單,用語樸素形象,鮮有十分拗口的文字,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閱讀者的門檻,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使得更多的人有閱讀機會,并樂意去閱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從作者的翻譯主題、思想內容中可看出周瘦鵑期望通過“偽翻譯”小說的創作,促使中西方文化意識形態下的交流,并通過這一交流對國人產生警示作用并激起國人的一片愛國之情。他企望“偽翻譯”這一途徑讓讀者更好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了解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學大量進入中國,翻譯形成大潮的情況下,作家想要讀者能夠更快接受自己的思想就需要選擇一條既符合中國儒家思想特質又具備西方意識的創作道路,那就是“偽翻譯”。所以周瘦鵑在儒家思想的版圖下對西方進行想象,他的這一想象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他在大量翻譯西方文學,了解西方文學的基礎下的創作,是融合中西思想的佳作。
作者簡介:夏玉婷(1995—),女,福建寧德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代小說。
參考文獻:
〔1〕周瘦鵑.說部:斷頭臺上[J].游戲雜志,1914(5):87-101.
〔2〕李昆明.偽翻譯的社會價值研究[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2,12(01):73-76.
〔3〕季淑鳳.翻譯與借鑒:論周瘦鵑中西合璧的短篇小說[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04):80-85.
〔4〕潘少瑜.想象西方:論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J].編譯論叢,2011,4(02):1-24.
〔5〕張惠.反古、雅化與催化——周瘦鵑《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的取材、譯風與影響[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10):100-116.
〔6〕潘少瑜.想象西方:論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J].編譯論叢,2011,4(02):1-24.
〔7〕周瘦鵑.筆墨生涯雨林爪[N].香港文匯報,1963-06-11.
〔8〕[美]史書美.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426.
〔9〕沈慶利.現代中國異域小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