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蓮

“十三五”時期,鎮海區開創高水平建設“港口強區品質之城”新局面,地區生產總值躍上千億元臺階,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萬元左右。“十四五”時期,鎮海以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為主線,全面落實市委工作部署,按照“七區一家園”發展目標,突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奮力打造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建設先行示范區。
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建設三大科創高地的先行示范區。一是建強重大科創平臺。高標準建設甬江科創大走廊核心區,打造新材料、智能制造兩大高地,加速布局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構筑以甬江實驗室為龍頭的新型實驗室體系,全力開展關鍵技術源頭創新和應用創新。推進國科大寧波材料工程學院、中石化寧波新材料研究院等重要創新平臺建設,腳踏實地推進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二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構建“引育留用”全鏈條體系,升級“雄鎮英才”系列計劃,加快集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領軍型創新團隊。實施本土人才引育和“寧波幫”新生代、鎮海籍院士、鎮中校友回引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調動企業引才用才積極性。三是提高成果轉化效率。打造科技市場3.0版,打通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引進和發展產業基金,完善“投、貸、融、保”金融支持體系,優先保障孵化項目用地。建設綠色石化、磁性材料等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堅定不移發展實體經濟,打造建設先進產業集群的先行示范區。一是做大做強綠色石化產業。高水平打造制造業“122”產業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爭創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高標準建設綠色石化產業拓展區,推進中石化鎮海基地項目建設,大力延伸下游產業鏈,重點發展以化工新材料為主體、高端精細化學品為特色的油化全產品鏈,打造國際領先的石化新材料產業鏈,到2025年,綠色石化產值達到4000億元。二是大力培育單項冠軍企業。實施企業梯隊培育工程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集聚高地,到2025年,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達到11家,省隱形冠軍企業8家,市級單項冠軍示范企業16家。實施“企業出題、院所解題、政府助題”模式,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科技聯合攻關。三是全面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智能物流、數字文創等新興產業,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實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125”工程,推進軸承、緊固件、石化等5個重點行業數字化改造,打造“5G+工業互聯網”特色平臺,培育具有代表性的未來工廠。
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一是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緊扣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主線,構建“生態+”綠色產業體系,加快形成美麗生態經濟。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路子,推進循環經濟補鏈強鏈延鏈行動,推動石化產業循環發展,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二是持續抓好環境整治。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清廢四大行動,開展新一輪主要污染物排放深度治理,統籌推進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修復等,建設無異味工廠和無異味園區,實現細顆粒物和臭氧“雙控雙減”,更高水平建設“污水零直排區”,建成“無廢城市”。高質量完成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任務。三是完善生態治理體系。落實“三線一單”要求,健全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污染問題發現、風險動態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打造智能好用的數字生態場景應用,實現全天候、全領域、全方位的智慧化管控,依法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堅定不移建設人民幸福美好家園,當好市域治理現代化的先行示范區。一是大力提升城市品質。實施城市品質提升“1618”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城鄉一體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形象和品質。強化規劃統籌引領,優化空間功能布局,打造具有鎮海辨識度的“山海江城”;加快城市有機更新,推進甬江北岸、鎮海新城等重點區塊開發建設,完善公共配套功能,大力推進城中村改造;推進城市精細管理,提升管理標準化、法治化、智慧化、社會化水平。二是不斷提高民生福祉。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公共產品供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提質。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打造基礎教育名區,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推進健康鎮海建設,構建全方位、全周期、高質量健康服務體系,打造寧波中心城區北部醫學中心。完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兩個體系,強化保障性租賃房建設。推進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文化協調發展、共同繁榮。三是著力夯實基層基礎。構建“縣鄉一體、條抓塊統”高效協同治理格局,一體推進權責職能、綜合指揮、管理考評等體系建設。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迭代升級“基層治理四平臺”,建強基層社會治理整體智治平臺,規范提升全科網格,完善“鎮街吹哨、部門報到”等機制,提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能力。深化黨建引領的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三位一體”協同治理模式,打造“家人治家”自治樣板。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推進村社干部隊伍年輕化、高學歷化,提升社工隊伍專業能力。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