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子 霍思伊 鮑安琪

7月22日,鄭州市許多救護車輛也在暴雨中被淹。攝影/本刊記者霍思伊
7月20日16時許,河南省氣象臺和鄭州市氣象臺相繼發出了各自的第4次暴雨紅色預警。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鄭州市降雨量將超過201.9毫米,相當于107個西湖在1小時內從天而降。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行政樓六層,正在安排醫務工作的副院長茍建軍突然被雨點砸窗的響聲打斷。他看向樓下,積水已經沒過行人小腿。茍建軍憑直覺感到,這場大雨太不尋常了,他立刻讓在辦公室的幾個行政人員放下手頭工作,馬上到各樓查看水情。當時,他還沒來得及看手機,預警短信淹沒在其他上百條未讀信息中。
茍建軍從行政樓抄近路趕往3號病房樓時,積水已經沒過膝蓋,醫院后勤人員和保安正在3號樓附近地下停車場入口堆沙袋。當他蹚水趕到門診大廳時,門前河醫立交橋下的積水已經齊腰,正一浪接著一浪地倒灌進門診樓,值班室人員抓起被子、床單、衣服,堵住門縫,試圖把水擋在門外。
早在當天15時,負責醫院后勤與安全同時也是醫院防汛領導小組成員的副院長閆新鄭就給后勤部發了防汛通知,整個后勤部和1000多名保安頂著暴雨在各樓出入口搬沙袋堵水。
到16時多,被下令要“嚴防死守”的住院樓眼看就要守不住。醫院2號病房樓門至少有8個通道,提前放置的沙袋交叉堆疊到4層,約有半人高,暫時被攔截的積水轉而從縫隙滲入,從地下室排煙通道涌入。閆新鄭和茍建軍帶著另外3人,從室內堵住排煙通道。“排煙窗很不結實,如果當時被沖壞,我們5個人就都犧牲了。”閆新鄭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仍覺后怕。
被戲稱為“宇宙第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擁有1萬張床位,其中,位居中心城區的河醫院區就占了7000張,是其最核心的院區。28層高、3層深的2號病房樓又是河醫院區的重點保護對象。
茍建軍介紹說,正是這棟樓奠定了鄭大一附院的地位,在設計之初就被要求“防百年不遇大雨”。該樓承擔著河醫院區絕大部分外科手術和近1/3病床。更重要的是,2號樓地下放置著約1000平方米的變電設備,這是河醫院區三處配電中心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臨近17時,11號樓3層綜合ICU科主任孫同文正在巡床,病房照明燈突然一閃,他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ICU即將斷電。當時,醫生微信工作群里有人說,緊鄰城市泄洪通道的1號病房樓已經斷電。
暴雨還在下,路面積水不斷突破沙袋臨時堆起的防線,3處配電中心所在院樓的地下室相繼被淹。2個小時后,在這座服務范圍涵蓋河南及周邊多省的醫院里,地勢最高、堅持到最后的2號樓也熄滅了燈光。
ICU等候區的溫度越來越高,空氣中充斥著汗味和焦急的詢問聲。李貴志正舉著手機四處找信號,ICU斷電,他不知道因患糖尿病住進綜合ICU的妻子現在情況如何,而陪護妻子的母親一直聯系不上。
“ICU都是重癥患者,要依靠生命維持設備治療,一旦斷電,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在得知1號樓斷電后,我們科室就做了人員安排,調出了全部緊急備用設備。”孫同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當時,綜合ICU使用最多的監護設備是呼吸機、監護儀、吸痰機和透析治療設備“人工腎”。斷電后,設備自帶的電池還可持續一段時間。病區共50名患者,11人需要不間斷吸氧,28名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患者需要吸痰。科室值班的11名醫生和17位護士全部上崗,在每個需要呼吸機的患者身邊安排2人,交替進行、不間斷地手動捏氣囊供氧。負壓吸痰機斷電后,調出15臺腳踩式機械吸痰機,可隨需求搬運,更換吸痰管后即可給下一個病人使用。監護儀斷電后,換上了可放5號電池的夾指式血氧儀,短時間暫停不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的“人工腎”只能被迫停掉。
據閆新鄭介紹,河醫院區使用了三套6路混電,分別來自牛砦、碧沙、西沙口三個變電站(所)。這一設計就是為了防止其中一個變電站因地震、洪災或人為破壞等因素被損后,醫院出現斷電的情況。但令最初設計者也想不到的是,這一次,斷電風險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出在自家門內。“誰也沒想到會出現千年一遇的大雨,把地下室淹了。鄭大一附院開了近百年都沒關門,這次關門了。”閆新鄭說。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3年印發的《醫療建筑電氣設計規范》,三級醫院應設置應急柴油發電機組,當正常供電電源中斷供電時,應能自動起動,并應在15秒內向規定的用電負載供電。對于柴油發電機組的供油時間,三級醫院應大于24小時。
針對“醫院是否啟動了備用發電機或應急發電機”的問題,茍建軍表示:“后勤部應該有備用發電機,可供應局部用電,但無法帶動整座醫院。”而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后勤處維修中心的一位負責人則透露說,“醫院只有一套應急救援供電車,當天供電車在鄭東院區,下午暴雨,路上積水太深,應急供電車回不來。”
以“掛號不限號、當天檢查當天做完”等便民特點著稱的鄭大一附院,吸引了大量外來求醫者。僅在2017年,鄭大一附院一年就有600萬門診量、30萬住院病人,其中70%以上來自農村地區。驟增的患者量讓鄭大一附院自2008年后進入一種“建樓就住滿、住滿就建樓”的高速擴張期。
河醫院區位于鄭州“老城”二七區,在擁堵的建設東路與大學北路交匯處東南方,東臨排洪渠道金水河,地勢較低。每年春節后,河醫院區的單日門診量最高,達到2萬多人,那時路過此地,總會有全河南1億人都匯集于此的錯覺。

7月22日,鄭州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門診部,救援人員在積水的大廳內駕駛舟艇轉移群眾。圖/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