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丹

晚年何康。圖/受訪者提供
相比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原農業部部長何康的名字遠不像萬里、杜潤生等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推手那般家喻戶曉。
原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郭書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上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的最大特點是自下而上,杜潤生就是抓農業生產關系調整的主導者。但改革措施再好,也得有人落在實處,生產力問題就是何康領導的農業部在抓。正是在他任上,中國第一次實現了糧食總量供大于求,他因此被授予國際農業領域的最高榮譽“世界糧食獎”。
何康曾在題為《伴隨我國農業發展70年》的一篇自序中寫道:“我衷心擁護對外開放的國策,中國人吃自我封閉的虧太大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一個開放的世界,在科學面前,我們應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p>
或許也正因為此,80年代他所領導的農業部被戲稱為“農業外交部”,他則有“農業外交部長”之美稱。
1978年1月,何康從廣東農墾總局副局長任上調農林部任副部長,分管科教和外事工作。
這年7月,他作為副團長兼秘書長參加了一個26人組成的中國農業代表團,出訪美國。當時中美尚未正式建交,美國朝野對這個中國官方代表團非常重視。他們在美40天,走訪了14個州。
通過這次考察,何康對美國農業的高生產率和當代農業的現代化格局有了具體了解,也認識到中國農業的差距。回國后,他受代表團委托作主要發言,向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領導人作了匯報,結合國內實際提出了增加農業投資、發展社隊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健全科教機構等八個方面的建議,系統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觀點。
1979年2月,國務院成立國家農業委員會,協調領導農業部、林業部、農墾部、農機部、水利部、國家氣象局和國家水產總局等所有農口部門。主任先后由國務院副總理王任重和萬里兼任,副主任有五位,其中排名第三的杜潤生(分管政策研究)和“位列末席”的何康(分管生產、科教和外事)最受萬里倚重。
1979年,朱丕榮調任農業部外事司,先后任副司長、司長。外事司是農業部的大司,有80名在編人員,包括部分駐外大使館農業秘書、駐聯合國糧農組織中文組職員及少數官員,還有一支翻譯隊伍。
剛到不久,朱丕榮就隨何康出訪美國。這次出訪很有成效,與美國農業部建立了雙邊農業科技合作工作組機制,還與世界銀行洽談了中國農業科教貸款項目協議,包括引進先進儀器設備,培訓中高級科技人員等。
改革開放后,農業對外交往頻繁。80年代,僅美國就有200多個農業方面的代表團訪問中國,中美雙方交流合作的項目多達163個,農業部向國外派出了600多名訪問學者。世界銀行給予中國的農業貸款共計70多億美元。根據不完全統計,僅1979至2006年中國就接受世界糧食計劃署、歐盟、日本、德國糧食援助(實物折算)近14億美元,還有一些雙邊及多邊技術援助,折合資金達15億多美元。
1982年5月,國家農委撤銷,成立農牧漁業部。何康擔任副部長,在部長林乎加領導下繼續分管科教和外事。
全國農業區劃辦工作人員范小建就在這時成了何康的第四任秘書。范小建的父親范長江與何康的父親何遂是故交,何康少年時代讀了范長江的《塞上行》和《中國的西北角》后思想受到很大震撼。
范小建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農牧漁業部是個有很多老干部的新攤子,副部級領導就有十幾個,部黨組成員多達16人,有時開會,沒等每人都發言一次就到吃飯時間了。
1982年9月,干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被寫入了中共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最符合“四化”標準的何康在十二大上當選中央委員,并于1983年春被任命為農牧漁業部部長。新的部領導班子除何康以外,只有副部長朱榮和肖鵬以及幾位黨組成員、分黨組書記,人數大大減少。
范小建回憶,何康的辦公室約40多平方米,何康的辦公桌在里面,他的辦公桌在門口,中間沒有隔墻,他講話聲音又大,經常對何康造成影響。不過,何康難得上班時間在辦公室里坐一坐,一天到晚總不停地忙于會議和外事活動。每天下班時,范小建都要往何康家里送一大疊待批閱的文件,何康第二天一早批閱完送回,幾乎天天如此。何康對身邊人員嚴格要求,范小建從沒有陪同他出國過一次。
何康講話從來不用秘書準備稿子,自己擬一個簡單的提綱,一講就是幾個小時,思路清晰。他的英語很好,一般不需要翻譯,尤其是對專業類詞匯和植物的拉丁語名稱比翻譯還純熟。范小建英語不好,來往的英文信件大都由何康直接處理。
與何康商量后,1983年范小建對何康的工作時間分配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統計。統計顯示,何康的工作時間中外出調研和外事活動所占比重最大。這份統計結果無意間被在部里蹲點的領導機關工作人員看到,送至中央領導人處,整黨簡報上對何康作了批評,領導人還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不點名批評了他的“事務主義”。
范小建說,其實在當時情況下,這個統計結果正好說明了何康在抓農業對外開放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現在回想起來,在中央各部委的對外開放工作中,農業部總是走在前面的。”
此事之后,何康對范小建沒有任何責備,依然信任有加。范小建覺得,如果換一個領導,由于身邊工作人員的不慎給自己帶來這樣大的麻煩,可能后果難料。
1983年,陳耀春從北京市畜牧局調到農牧漁業部,擔任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后任畜牧獸醫司司長。到任后不久,部里就交給他一個任務:解決大中城市副食品供應緊缺問題。
陳耀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那時剛剛吃飽飯的國人開始關心“吃好”的問題,過去農業部門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糧和棉的問題,沒有管理副食品生產的對應機構,因此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畜牧獸醫司。陳耀春覺得何康是專家型革命干部,為人實在,很有學術底蘊,也很有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