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柱
道德與法治學科屬于國家課程,體現國家意志。因此,樹立課程意識,必然要突出課程的德育屬性。“為誰育人、育什么人、怎樣育人”是德育課程的首要問題。立德樹人不能缺少了對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理論的系統研究,更需要結合當下具體的國家政策進行滲透,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有時代性與生動性。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愛國教育現狀與著力點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師過于重視教材知識,不能深入挖掘教材,就目前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堂上,部分教師一直堅持傳統的授課模式,重視課本中的知識,卻不能做到融會貫通,也沒有結合時代發展的潮流,重視起對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述,不顧及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使得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興趣提不起來。二是教學的方式單一,不能激發學習興趣。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需要廣大教師不懈的努力。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當下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當前的教育體制之下,一些學校的教師沒有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過于重視小學生學習成績,依舊采取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不利于小學生愛國主義的學習,也不利于小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道德與法治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
學校要重視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好課堂主渠道作用。課堂授課是教師們主要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知識70%的時間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重視起將愛國主義教育引進課堂,在課堂上通過加強小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解,來達到在小學教學中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銜接。
1.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生應該自己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當中來。只有學生自主地掌握了重點、難點,教師們才能更好地在課堂中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滲透,進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愛國元素。教材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其中關于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在每一個章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教師要深入地挖掘教材當中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例子,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們還應該充分地利用學校的資源,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收集更多的愛國主義的例子,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祖國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進而有效地促進愛國主義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
3.利用好風景名勝進行愛國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國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西安兵馬俑,有美景如畫的杭州西湖、安徽黃山、山東泰山等,吸引了無數中外旅客來旅游觀光。在教學中,應該經常利用多媒體等手段,把一幅幅壯觀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壯、磅礴、美麗如畫。
4.利用燦爛的文化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博大精深,出現過許多杰出的人物,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低年級的小學生應該從吟誦、背誦古詩、《三字經》等入手,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利用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傳授愛國情感。告訴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了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才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締造了新中國。教育學生一定要對老一輩革命家充滿感恩,體會他們熾熱的愛國情感,從而激發起孩子更加熱愛我們的黨、我們偉大祖國的情感。
6.利用好家鄉的變化體會祖國的發展變化,體會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孩子細心觀察后,會說出汽車多了、樓房多了、道路寬了、人們的穿著比以前更多樣了,等等,切身體會到祖國每天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7.環保教育不可少。這就要求我們要教育孩子知道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要做到愛護花草樹木、愛護野生動物、不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養成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等。
8.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宣傳傳統節日,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在開展小學愛國主義傳統節日中,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對學生進行合作分組和搭配。
愛國教育是永恒的教育,我們要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