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美術教育是一門形象思維的學科。“美”指的是美麗,“術”指技術,“美術”從字義上講的就是造型藝術以及繪畫技巧。總的來說,“美術”涵蓋了審美、形象思維、創造力、精神活動、行為表達方式和繪畫技巧。除此之外,美術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美育、德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小學美術教學應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讀懂孩子,做美的引領者。
一、快樂是美的基礎
孩子天真、直率,他們對快樂的生活特別有興趣,而且難忘。當語言無法表達自己內心激動時,他們就會手舞足蹈,盡情涂鴉,那時,畫筆與紙張成了孩子交流的媒介,在繪畫生活里,通過觀察、記憶與感受讓孩子的思維及創造力如火山般噴發。
課堂上孩子們入神地聽著《后羿射日》的故事,七、八歲的孩童,稚嫩的臉,求知的眼神,教師用故事把他們帶到古代。然后帶他們欣賞優秀的作品,了解美術作品中的太陽。通過欣賞兩幅古代藝術家創作的作品,讓孩子們感受作品中賦予太陽的神奇力量。孩子們對此饒有興致,更有興趣去了解作品中的太陽與常見的太陽有哪些不同。古代的藝術家用藝術表現手法對太陽進行了裝飾,賦予了太陽生命,創作出值得我們回味的藝術形象。為了讓學生體驗美術創作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幾個沒有裝飾過的太陽并“求助”學生:同學們,我這里有幾個太陽寶寶還沒有漂亮的光芒呢,誰能為他們設計一下呢? 學生通過想象太陽的光芒造型進行作畫,教師及時給予肯定評價。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創作的太陽充實了學生的認識。這樣的師生互動環節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技能,同時也激發了創作欲望,使學生的創作意識由被動變成主動。
為了使作品多樣化,課堂上除了繪畫學生心目中的太陽,還設置了泥塑的教學環節,讓學生用泥土來設計太陽。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課堂中用兒歌泥塑操吸引學生,活躍課堂。
動動小手揉一揉,一個小球揉出來,動動小手搓一搓,一條小蛇搓出來,動動小手壓一壓,一個小餅壓出來。
小餅即太陽的臉部,小餅制作好了,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添加太陽光芒神韻吧。
泥塑操和兒歌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中間的師生互動環節使學生興趣倍增,而且讓學生感到好奇,玩的過程中復習了泥塑的基本手法,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最后讓學生把作品貼在黑板上,教師給予肯定的評價,讓學生有自豪感,成功感,創作欲望更濃。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還能做出好幾個不同造型的太陽。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這就是快樂帶來的美!
二、融合社會,凸顯育人價值
美術教學要融于生活,要體現出真正教育的意義。這是主題式課程教學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們日常美術教學的核心。“美是豐富多樣的,我們要學會包容。對與眾不同的東西,不要去責怪它們。”這不僅僅是審美包容的體現,更是人生觀的塑造和人格魅力的體現。學會包容,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純粹的美是不存在的,即便是丑的,也有它存在的價值。胖和痩都有他們值得欣賞的一面,為什么他們不能同時都是美的呢?我們要學會寬容,寬容他人,愉悅自己。同學之間需要寬容,鄰里之間需要寬容,同事之間需要寬容……我們要寬容不同性格的學生,因為他們有各自的優點。要寬容曾經犯過錯的孩子,也許你的寬容會改變他的一生。要寬容與眾不同的想法,也許你的寬容會有奇跡發生。學會寬容,幸福一生。
三、立足學生成長,做好美的引領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帶領學生發現美的教師,更應該把目光放遠,用開闊的思維去引領學生的成長。
在執教五年級美術《花鳥畫》一課時,首先引入課題的是教師的范畫《格桑花開》,小小格桑花在教師的筆觸下,神采奕奕。課件一出示,立刻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掌聲陣陣。好的開始,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我趁此講解格桑花的含義。
小小格桑是一種生長在草原上的普通花朵,桿細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風的樣子,可風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葉愈翠;太陽愈曝曬,它開得愈燦爛。它就是寄托了人們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的格桑花。孩子們被美麗的格桑花吸引著,接下來展示一篇文章,分享老師的創作經歷。畫畫靈感由此而生,撐下畫架,拿起畫筆,心生格桑,躍然紙上。不為它的容顏,只為它的平凡,在鄉間小道上帶給人們的那份美好。美文配美景,格桑花更有了它獨特的魅力。
美麗的大自然總是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更加領會“師法自然”。
啟發學生善于發現美,繼而去創造美。接下來讓學生創作自己心目中的幸福花時,學生的作品躍然紙上。
這美麗的幸福花,給我一個深深的啟示:幸福花何嘗不是我們自己呢?教學中同樣也會因教出優秀的學生而幸福著,我就是開在路邊的格桑花,是遼闊的草原上盛開著的千千萬萬朵格桑花之一,是眾多培養祖國花朵中的一員,我要充實自己,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做好美的引領,探求新知,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