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21世紀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而要學會學習,首先就要學會閱讀。” 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主要是通過閱讀教學來完成,語文閱讀教學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見效的,而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用個比喻就是“課內長骨,課外長肉”。“課內長骨”就是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內的閱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課外長肉”就是通過課外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課內學的知識遷移到課外加以運用,把課外學到的東西再帶回課內消化吸收。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拓寬視野,提升自主閱讀能力。那如何做到“課內長骨”呢?我們可采用多種方法。
1.變課堂為讀堂,培養自主誦讀習慣。
語文課堂應該重視朗讀指導的訓練,這是語文教學的精華,通過自然的朗讀來握文章的“道”。在朗讀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學生們對文章的理解,學生是在朗讀中獲得體驗,獲得感悟的。課堂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有節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讀”,就能體驗語言正誤感受、語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
就《珍珠鳥》而言,若讓學生誦讀,他們就會漸漸地從課文所營造的輕柔婉約的意境中讀出作品所蘊含的豐富、細膩的情感。只有通過反復、投入地讀,其情味感、美感等才能流瀉而出,才能逐步養成誦讀的好習慣,進而培養良好的語感。所以朗讀是閱讀課文的第一基本功,是進行閱讀訓練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故此,教學內容當圍繞熟讀成誦進行,以理解促誦讀,以誦讀促理解,讀而有感,感而能發,久而久之,自主閱讀意識就會在潛移默化中生成。
2.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閱讀習慣。
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看書。”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獲取知識。在課堂上,學生要學會跟隨老師的講解,對重點語句及文章結構內容作點評,把教師講解中的關鍵言簡意賅地記在相應的位置上,可記難認字的音,難解詞的義,關鍵句的作用,還要做一些簡單的評點,這對培養自己良好的讀書習慣、訓練深刻的思維方法很有好處。課堂教學中,認真進行閱讀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親身感受書本知識的熏陶,掌握更多的知識,更是教會學生掌握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是授人以漁受益終身的大事。不僅課內,在課堂以外讀書也要教育學生保持這樣的好習慣。若把這良好習慣持之以恒,定會獲益匪淺。
3.立足課堂,合作探究閱讀技巧。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是知識的萌芽。”閱讀鑒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鑒賞起來倍感困難,開設以問題討論為主要活動形式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有助于培養其分析能力、創造能力,養成獨立思考、探求知識的良好習慣。
比如在學習魯迅的《風箏》一文時,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成文的歷史背景和現在大不一樣,學生在學習這篇名篇時都很吃力。我介紹了作者、背景,但效果不好,于是我讓學生課后合作,把互相查到的資料共享、總結,讓學生自己去理解作者的年代和寫這篇文章的用意,然后第二天再來理解這篇文章。第二次再理解本文時,學生們都把握了作者的心意,了解了那個時代對少年的摧殘。通過這一事例,學生學會了了解背景和理解課文的關系,自學水平大大提高。
在課內教師如此苦心經營,但學生所得畢竟有限,因此在立足課內的同時,還應重點落實好課外的閱讀訓練,使學生養成自覺讀書的好習慣。課內是基礎,課外是延伸和補充,課內課外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總之,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就會主動地去閱讀文章。我們還可以培養學生閱讀、思考相結合的習慣,多摘錄、多寫讀書筆記,多作評論,多討論交流,從而做到“課內長骨,課外長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