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蘭
在小學教材當中既有課文也有美麗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能裝點單調的書本,讓教材充滿生趣、不再單調,還能適時地起到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由于小學生本身識字量偏低,對大段文字的閱讀興趣相對較弱。通過插圖可以幫助小學生們擴展故事背景,豐富學生對人物形象、場景、關系等要素的想象,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更加輕松。既然插圖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科學有效地利用插圖,使其充分將優勢發揮出來就變得更加重要了。
一、瀏覽插圖,初步感知文本
與課文相比,插圖的數量雖然不多,卻在教材中十分醒目。教師可以利用插圖醒目的特點,在每次開始正式教學前先讓學生們瀏覽這篇課文中提供的插圖,對接下來需要學習的內容先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例如在學習古詩《詠柳》時,教材中在這一頁有將近一半的版面是一張春季柳樹的插圖,圖片中淡淡的水墨畫極富詩意又能讓人體會到春日生機勃勃的景象。語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觀看這幅插圖,去猜一猜《詠柳》中都描繪了哪些畫面,學生觀察插圖中的柳樹、隨風飄搖的樹枝、遠處垂落的柳條等。學生雖然不能直接翻譯古詩所表達的含義,但通過插圖可以初步地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和被突出描繪的景物。這樣一來學生在后續學習古詩時會更容易理解詩中所表達的內容,還能通過圖片增強詩中關鍵景物的記憶點,促進學生更快速更深入地學習《詠柳》這首古詩。
二、分析插圖,深化理解文本
能夠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和插圖都是經過很多專家和學者精心挑選的優秀教學資源,看似簡單的一幅插圖背后卻包含著很多人辛勤的汗水。通過分析插圖中的細節,可以幫助學生們發現在文章中容易被忽略的內容,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竹節人》一課中,課文里的插圖是幾個生動可愛的竹節人,值得稱贊的是這些竹節人的細節。竹節人關節連接處的細線若隱若現,正好對應了文中“用一根納鞋底的線把它們穿在一起,就成了”。此外,插圖中竹節人的表情刻畫也十分有趣,因為文中作者曾提到這個小玩具是自己做的,自然會喜歡畫些可愛的小表情。插圖中竹節人的表情有些呆萌又帶著一絲稚嫩,真是印證了這些竹節人是出自一個小朋友之手。簡簡單單的插圖將文中的細節一一串聯起來,雖然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這些有些古老的小玩具了,但插圖讓學生們可以輕松地了解小玩具的樣貌與制作原理。學生們透過圖片中的細節感受到作者的巧思妙想以及對當時物資匱乏年代兒童的憐愛之情。簡單的插圖卻加深了學生對作者內心世界的理解,增強了學生閱讀時的代入感,進而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三、品味插圖,升華延伸文本
插圖并不僅僅局限于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這一層次,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在瀏覽插圖中,細細品味插圖,由圖生情,從而使其自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真正的升華。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便是有關革命先烈光榮事跡的記載,以《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為例。教材中五位英雄的插圖令人移不開眼,他們目光中透露著的堅毅,身姿挺拔毫不畏懼的精神即使隔著圖片也能令觀者深切地感受到。在危急關頭,他們為了掩護部隊和鄉親而不惜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份英雄無畏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和歌頌。這份情感上的感染僅僅依靠文字似乎不夠厚重,表達得也不充分,小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的。正是因為有了插圖,讓生活在現代這個安逸幸福年代的孩子們可以直面當時革命先烈的英姿,通過他們嚴肅、凝重又異常堅定的眼神,學生們感受到了五位英雄對國家擁有的深厚感情。正是有了無數人的負重前行,才有了我們今時今日的幸福安寧。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更加理解閱讀文本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也會明白保護國家的不易,從而培養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這也充分證明了品味插圖對于延伸文本、升華學生感情的切實可行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課文還是插圖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的教學資源,語文教師需要認真鉆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中的插圖,充分發揮插圖的優勢來提升語文教學質量。運用插圖幫助學生快速瀏覽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課中結合插圖中的細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透過神態感受革命先輩的愛國精神,幫助小學生理解時代感強、情感復雜的主題思想。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