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青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教學不僅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因而,學生作文量化互改在新形勢下應運而生。
1.組建互評小組。根據我班實際情況,我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使組內同學寫作水平分配均勻。在老師的主持下,學生民主選舉一位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負責本組作文的批改,選舉一位書寫較好的同學擔任“書記員”負責批語的謄寫。同時我設立獎懲機制,根據小組表現進行獎懲。
2.出示評改標準。開學之初,我給每位學生印發了《作文量化評分細則》,讓學生分別從錯別字(5分)、病句(5分)、標點(5分)、卷面(5分)、題目(5分)、審題(5分)、立意(10分)、選材(10分)、結構(10分)、語言(25分)、表達技巧(5分)和情感(10分)這12個方面來評價作文。為了讓學生便于操作,我又把每個方面分成4~5個等級,分別對應不同的分值,實行量化評分。如:選材,A.選材真實、具體、典型、新穎,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10分;B.選材真實、具體、較典型,能較好地為中心服務,8分;C.選材真實、具體,能為中心服務;6分;D.選材平淡,不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2分;E.選材與中心脫離,0分。為了讓每位學生較為準確地把握評分標準,標準印發之后,我用兩節課對評分細則進行了詳細的解讀,為接下來的互評奠定了基礎。
3.教師示范。學生互改互評作文絕對不是讓教師放任自由,撒手不管。教師須在每次作文互改互評之前瀏覽全班作文,選出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作文各一篇但不作評改,在課堂上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出來,讓學生自由裁量,給出作文等級,教師適當點評,明確本次作文批改的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
4.學生量化互評。將學生作文隨機分發給其他小組的同學,該同學為本篇作文的第一責任人,互評小組為第二責任人。第一責任人對照評分細則逐項初評,提出初評意見,后交小組討論、修改,給出每項得分,最后由“書記員”謄寫出本組的綜合評改意見。
5.作者認定。學生互改互評完成后,評改人將作文當場交給作者本人,作者若對評改有異議,可以進行質詢,也可以提請老師進行裁決。
6.總結反饋。學生量化互評不是作文評改的終端環節,教師應在學生互改互評完畢后再次瀏覽全體學生作文,對互評中有失偏頗之處進行糾正,并在下次習作之前,根據批閱情況進行總結,提出改進措施,明確努力方向,表揚先進小組,鞭策后進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