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雯
《一位女士的畫像》以其高度的心理寫實風格和大量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嚇跑了一批批追求輕松閱讀、懼怕探索幽深心理迷宮的讀者,同時也吸引了無數熱愛追尋人類心靈發展軌跡﹑解析個體心理真相的“人心奧秘發現者”。對于亨利·詹姆斯而言,藝術真是人生,他筆下的人物尋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也就是藝術誕生的過程。《一位女士的畫像》中剪裁有度的文字﹑嚴肅認真的風格﹑莊嚴優美的風景描寫﹑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過程是對此的絕好注解。對生活抱著嚴肅的態度﹑有強烈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感并且對心理學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讀過此書一定會非常過癮。但是,盡管書中有多處可供探尋人物心理發展軌跡的描寫,文字和思想的深度都杜絕了一目了然的任何可能性,讀者很快會發現自己走進的是一個巨大而幽暗的心理迷宮,不花一點心思是無法看清其全貌的,這對于喜歡猜謎的朋友來說無疑是一個驚喜。
主人公伊莎貝爾年輕貌美,個性獨立,想象力豐富,追求自由、浪漫和真理,富有道德感和同情心,幾乎被身邊所有人喜愛,姨夫的慷慨遺贈更是為她的生活錦上添花,這樣的一位姑娘無疑具有遠大的前程和幸福的遠景。然而,由于作者忠實于自己“真實原則”,姑娘陷入了不幸的“真實”處境中。這種情節處理方式確實遵循了“真實”,卻給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隔膜﹑倡導個人幸福和解放的當代讀者帶來了閱讀上的困難,尤其對于全書結尾時主人公明知自己的丈夫是一條鮮花叢中的毒蛇卻依然放棄了追求幸福的機會而回到他的身邊,許多讀者感到難以理解。有人解釋為她性格中有清教徒傾向,信守結婚誓言,并曾答應丈夫的女兒帕茜回去照顧她;也有人認為主人公強烈的道德感束縛了她對自由幸福的追求;趙羅蕤先生則認為是因為“女主人公那拒絕走捷徑、勇于面對現實的磊落性格(P3)”。筆者認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全面理解一個人必須從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人物關系中去考察。在本文中,筆者將女主人公的經歷分為四個階段,通過對她每一階段的人生歷程進行具體分析,來揭示其強烈的自主精神和自我意識,并試圖回答“她最終選擇回歸究竟是其自主意識的失落還是回歸”這一問題。
故事并不是按照主人公人生的時間順序來展開,有倒敘、插敘,其中大量的情節是通過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展現的。經過梳理,筆者大致將其人生旅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無憂無慮的童年到自由展望的少女階段,充盈幸福的游歷和戀愛階段,黑暗的婚姻生活階段,以及真相大白后痛苦的徘徊反思階段。
少女時代的伊莎貝爾自由自在,快樂幸福。她的父親阿切爾先生頭腦靈敏,風度翩翩,熱情好動,慷慨善良,喜歡自由,胸懷廣闊,對孩子的教育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他似乎不贊同將孩子們鎖在深墻大院內接受古板的書本教育,而更愿意他們在廣闊的天地中接受鍛煉,所以,伊莎貝爾在14歲以前就已經三次橫跨大西洋。父親給她買大量的時裝、書籍,最新的出版物,父親花錢大手大腳,將一份殷實的家私花了個精光。這個父親在世人眼里不務正業,好賭,只知吃喝玩樂,對女兒們的教育也不上心,不送他們進正規學校,任由保姆和家庭女教師(這往往是一些傷風敗俗的女人)將他們帶壞,但在伊莎貝爾的心目中,他卻是一位理想的父親。她自己差不多就是他的翻版:整天浮想聯翩,沉迷于書籍和思索,好奇心、求知欲強,不喜歡受束縛,滿腦子想的都是美的和一些壯闊的畫面,對金錢和俗事既漠不關心,也渾然不覺。這是她父親對她的影響,也是對她思想性格的形成起了最大作用的影響。奇怪的是,書中只字未提伊莎貝爾的母親,好像這個女人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伊莎貝爾的成長主要是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完成的,也許作者覺得母親角色的缺位更有利于女主人公獨立自主性格的塑造,母親式的教導培養出的只會是中規中矩的傳統型淑女,更何況父女間更能體現出一種浪漫的情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未免使人懷疑作者對女性角色的態度。也可能是阿切爾夫人不幸早逝,阿切爾先生不得已只好又當爹又當媽,作者考慮到他的心情并且由于逝去的人對故事影響不大,為簡便起見干脆省去不提。當然,這只不過是筆者的猜測,因不屬于本文論述范圍,在此不再多說。還有一個影響來自她的祖母阿切爾老太太和她的那座老房子―伊莎貝爾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過的。老太太和藹可親,熱情好客,經濟并不怎么寬裕,卻經常在家里接待應邀而來、川流不息的子女和他們的孩子,日子天天像過節一般。這里沒有嚴格的紀律,可以自由傾聽大人的談話,在幼小的伊莎貝爾心里,祖母家的生活方式更廣闊,更豐富。祖母的老式住宅也讓伊莎貝爾覺得別有風光,最妙的是位于藏書室前面的一間公事房,里面家具陳舊,有股霉味兒,一扇通往街道的門早已廢棄不用,平時鮮有人來,因而顯得憂郁神秘,正是這點吸引了伊莎貝爾經常帶著書到這兒來讀。她從沒想過要從糊著綠紙的窗戶往外瞧,因為“窗外是一個離奇的、她從未見過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按照她不同的心境,它有時充滿著歡樂,有時又充滿了恐怖(P26)”。祖母家附近有所小學校,但伊莎貝爾因不滿學校規則只上了一天學便罷課了,也沒有人強迫她再去,于是她便得以在家里游蕩,通過自由閱讀來完成她的教育。這種寬松、自由、民主又富有熱烈生活氣息的成長環境對伊莎貝爾性格中的兩個方面都起到了重要影響。一方面,由于她從身邊大量的人和她讀過的大量的書中都獲得了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她有了一個開放的心理,為她迎接更廣闊的世界作好了準備;另一方面,無論她從現實的世界還是書本的世界中獲得的印象都又不免帶有虛幻的成分,前者因為她的年幼和長輩們愛的保護,許多現實的真相并不為她所了解,后者則因為書本畢竟是知識的間接來源,它提供了廣闊的想象舞臺,卻并不總是使讀它的人將它所描繪的世界與他們自身的生活聯系起來或區別開來,相反,卻極易使他們陷入一個想象的自我世界中去。伊莎貝爾就處在一個既豐富無邊又相對封閉,主要由意識活動構成的這么一個自我世界中,她寧愿在這個世界中自滿自足,自得其樂,也不愿意撕下那層紙朝外面看一看,怕看到不那么美好的東西。此外,還有一組人物關系不容忽視,那就是伊莎貝爾的兩位姐姐以及圍繞在她們(主要是二姐)身邊的追求者。大姐莉蓮姿色平庸,性格平和,安于現狀,嫁給一名律師,育有二子,對伊莎貝爾的與眾不同深信不疑,事實上,在伊莎貝爾的生活中扮演了母親的角色。二姐伊迪絲被絕大多數人認為是三姐妹中最美的一個,吸引了大批追求者,而伊莎貝爾博學的名聲則使得大多數人對她敬而遠之。這一定曾讓這位自負并希望出人頭地的姑娘苦惱不已,但她并沒有表現出多少妒忌。一方面,她對另外一些人依然具有吸引力,從未缺過鮮花、贊美、友誼和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另一方面,她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在三姐妹中最受器重和喜愛,這些多少可以沖淡她在其他方面的失意。但也許更為令人信服的解釋是兩姐妹人生觀的根本不同。伊迪絲的目光是朝向大地的,伊莎貝爾則隨時準備飛上天去,因為她還年輕,也因為她心中自有另外一個更為寬廣的世界,所以她對俗世一時的成敗得失并不怎么在意,也許她在內心深處還為自己的曲高和寡、不流于俗而感到得意。通過對伊莎貝爾早年生活經歷及同其他人物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她具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對人生抱著很大的期望,對自身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對美、自由、獨立有執著的信念。
在伊莎貝爾人生的第二階段,她的姨媽杜歇夫人出場了,這個人物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她的橋梁作用,她先將伊莎貝爾引向歐洲大陸,使她有機會認識了更多的人,繼承了一筆遺產,最后落入了一個陷阱。而對她以后人生起了最大作用的則是梅爾夫人。梅爾夫人是杜歇夫人的老朋友,這個女人能量很大,交游廣闊,深諳人情世故,并且多才多藝,舉止不俗,伊莎貝爾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伊貝莎爾從小處于父親的影響之中,所獲得的女性之愛主要來自大姐和祖母,母親兼女導師這樣的角色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是缺失的,她又是求知欲那么強烈的一個少女,猛然遇到梅爾夫人這么一位出眾的人物,她簡直如獲至寶,并視之為人生的楷模。梅爾夫人與她幾乎無話不談,成為她父親之后第二個對她影響最深的人物,這也為她后來與奧斯蒙德的結合埋下了伏筆。在杜歇夫人接伊莎貝爾去歐洲之前,伊莎貝爾已經有了一名執著的追求者―卡斯帕·戈德伍德,他后來又多次追尋她直到歐洲,但因他的外形和性格都不符合她的理想而屢遭拒絕。到英國后,她又結識了表兄拉爾夫和青年貴族沃伯頓勛爵,前者由于自知身患重疾而只能將愛深埋心底,后者則對她一見鐘情并大膽表白。伊莎貝爾對沃伯頓的拒絕對準確把握她的性格具有重大意義。她的理由是,財產、地位、名譽,他應有盡有,她不可能再為他奉獻什么了,她更不愿意被納入他的生活軌跡。這反映出她具有獻身精神、強烈要求平等的愿望和自我意識,更突出了她性格中輕視物質、看重精神的理想主義傾向。而通過梅爾夫人認識的已徹底歐化了的美國人吉爾伯特·奧斯蒙德卻漸漸走入了她的心。他外表儒雅斯文,性格中頗有一些動人的品質,使得伊貝莎爾將他看成了美與知識的化身;他除了一些藝術收藏品外一無所有,正好給伊莎貝爾提供了表現慷慨的機會;貝特別他牽著小女兒帕茜在美麗的亞諾河谷、苔蘚叢生的花園中踽踽獨行的意象,給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很顯然,這里有一些戀父情結的痕跡。也許她不由自主地將帕茜當成了自己,任由一位智慧仁慈的年長男性將自己帶向那無限的未來。這幅畫面既美又讓人感動,不但契合她自己成長的經歷,而且符合她關于人生的理想:兩人并肩探索,共同走向未來。伊莎貝爾還有一位要好的朋友—女記者斯塔克坡爾小姐。這位小姐行事潑辣,是個行動型人物。伊莎貝爾對她寫的境外游記不以為意,也沒有絲毫愿望仿效她的朋友走向社會。她所有的追求和活動主要體現在她的強烈的自我意識中,而且,她對自己的看法堅定不移,決不受外界任何阻撓的影響。就這樣,一件最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了,這位曾經拒絕過一位英國勛爵的姑娘嫁給了一位一無所成的半吊子藝術家。可以說從伊莎貝爾出國到結婚這段時間是她一生中最甜蜜、最豐富,也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她在她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性友誼的陪伴下游歷體驗了世界,又與她認為是歐洲第一男子的奧斯蒙德攜手步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而且姨父慷慨的遺贈又使得她免為生活所累,可以自由地去探求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此時的伊莎貝爾沒有理由不對未來充滿期望和憧憬。
然而,婚后不到一年,眼前的燈一盞一盞熄滅了,燦爛光明的前景變成了一片黑暗。波伏瓦在論述蒙特朗筆下的女性神話時寫道:“在男人的王國里,她只是一個有生命的客體,她不會被視為主體;也不會認真考慮她的觀點。蒙特朗的男主角信奉一種妄自尊大和只圖方便的倫理學:他只重視它與他自己的關系。他被女人吸引,或者說他依戀女人,這都不是使她快樂,而是使他自己快樂:身為絕對的劣等者,女人的存在正好襯托了男性那根本的和牢不可破的優越性。”(P195)此外,“普通西方男人理想中的女人,是這樣一種女人:她受他支配時是自由的,她不人云亦云,但她也屈從他的論點;她機智地進行反抗,卻以認錯而告終。他的自尊心越強,他想冒的險就越危險:征服彭忒西勒亞(Penthesilea)要比娶順從的灰姑娘更壯觀……不論男人是解放者還是征服者,他的真正勝利都只能在于這一點:女人坦然地承認他就是她的命運。”(P175)這兩段話可以用來準確地描述奧斯蒙德對伊莎貝爾的態度:她應該像他所收藏的藝術品一樣:既光彩奪目,富有價值,又完全符合他的欣賞口味和審美要求,成為他最完美的襯托。他根本不是伊莎貝爾早先所想象的所謂完全無心于俗事,只是專注于美、藝術、知識和心靈世界的窮而高尚的自由之王。這個人一生都在覬覦著他口頭上所藐視的地位、權勢和財力。他野心勃勃,勢利自負,以自我為中心,隨時準備扼殺掉他那小小王國里一切異己的聲音。他按照自己的野心一手培養出一名完全符合貴族口味的溫順優雅的女兒,以便在婚姻市場上賣個好價。伊莎貝爾只不過是他陰謀的一部分,她的美貌、聰慧和財產讓他無論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得到了極大滿足,他還指望能借助她對她的傾慕者沃伯頓勛爵的影響力將沃伯頓拉向自己的女兒帕茜,盡管他知道女兒心中另有他人,只是那個年輕人不夠富,不夠有地位。然而,他很快發現,伊莎貝爾并不是一件理想的藝術品,她思想太自由,自我意識太強,缺乏他所持有的那種嚴格的等級觀念,又拒絕配合他的調子行進。一旦他發現他難以使她馴服,他便對她采取了一種冷漠而蔑視的態度,進行精神上的無情折磨。伊莎貝爾和奧斯蒙德之間的裂痕主要圍繞著帕茜的婚事展開,并且隨著伊莎貝爾的追求者和朋友的到來而不斷加深。此時的伊莎貝爾早已失去了少女時代的活潑、明朗和自由,她開始帶上假面具,周旋于丈夫、追求者、表兄、訪客及其他人之間。她說話小心謹慎,字斟句酌,為的是不讓丈夫抓住把柄,不讓追求者燃起任何希望,不使表兄因發現她的痛苦而痛苦,不讓外界懷疑她與丈夫的關系。她活得壓抑,掙扎在痛苦之中,既想取悅丈夫,又努力保持自己的獨立與自尊。她深陷懷疑和自責之中,她總是在叩問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夠好,當初用假象欺騙了丈夫。然而她又不能完全歸咎于自己,共同生活使她逐漸看清了丈夫的廬山真面目:他根本不像他開始所表現的那么高尚、純潔和超脫,他半刻也沒忘記他夢寐以求的財勢和地位。但是他依然對她具有影響力,他狡猾而卑鄙的腔調總能將她剛剛燃起的反抗激情一頭澆滅。還有,她偶然撞見的梅爾夫人同丈夫同處一室時那種曖昧的景象也在撕咬著她單純的心靈。可憐的伊莎貝爾唯有在最忠實的同性朋友斯塔克坡爾小姐面前才得以摘下面具,一吐心聲。表面上,伊莎貝爾似乎深陷迷霧,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識和行動的能力,任由丈夫拖著自己滑向那無底的深淵。雖然她也在小幅的范圍內通過堅持自己的立場來進行反抗,但這種反抗是一種帶著枷鎖的反抗,似乎反抗者在反抗時還時時不忘考慮一下被反抗者的感受。然而,所有的偽裝都源于她那獨立自主的性格、善良單純的愿望、善于反思的品性和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她寧愿獨自吞下苦果也不愿將自己的痛苦加在別人身上;她始終在努力維持婚姻,而不是一味責怪、抱怨對方;她信守著神圣的婚姻誓言,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反為其所縛。此時的伊莎貝爾身陷困境,有過妥協但從未屈服;深感絕望但并不懼怕;碰觸到了黑暗卻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光明。她在污濁中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本性,體現出巨大的勇氣和精神力量。事實上,她在最后關頭違背她丈夫替帕茜拉住沃伯頓的意愿本身就是她自我意識的巨大勝利。盡管她曾對他那么傾慕,但她并沒有在生活中失去自己。
故事的最后部分,在從奧斯蒙德姐姐格米尼伯爵夫人口中得知奧斯蒙德與梅爾夫人關系的真相之后,伊莎貝爾終于不顧丈夫的阻撓毅然決定回花園山莊探望生命垂危的表兄拉爾夫。臨行前,她去修道院和帕茜告別,在那里遇見梅爾夫人,被告知姨父遺贈給自己七萬英鎊原來是拉爾夫的主意。在帕茜的請求下,她答應自己會回來。拉爾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堅持等待伊莎貝爾的到來,他們終于互相達成了愛的諒解。伊莎貝爾從姨母口中得知沃伯頓勛爵準備成婚,同時戈德伍德再次來到身邊請求伊莎貝爾跟他走。在這之前,伊莎貝爾曾經考慮過同他結合的可能性,但那不是出于愛,而是因為他不像其他追求者那樣可以在別處找到樂趣,除了她,他在這個世界上別無寄托。這一想法明顯含有同情和悲憫的成分,是一種還債心理。所以,戈德伍德成了她最怕見到的人和心中永遠的痛,因為她不可能愛上他,他的出現只能提醒她有一個人在為她付出一切,在為她受苦受難,意識到這點只能讓她不安和痛苦。在她最彷徨無助的時候,當戈德伍德再次向她發出愛的召喚時,她差點就要走過去了,然而,“在他吻她的時候,她仿佛感到了他難以忍受的男性的一切特征,那一切她最厭惡的氣質,她看到,他的臉、他的身材、他的外表中一切咄咄逼人的東西,都有著強烈的內容,而現在它們都與他這瘋狂的行動交織在一起了”(P715)。她終于還是從他身邊逃離了,并且明白了自己該往哪里去,那就是:返回羅馬。也正是女主人公的這一舉動讓許多讀者不理解:愛情明明就在身邊,為何選擇回到魔鬼身邊?為了帕茜?怕受道德的譴責?向命運屈服?還是因為不愿逃避自己的命運?這些問題的提出其實都源于一個前設:回去就等于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追求幸福和快樂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權利,伊莎貝爾向來意志堅定,自主獨立,向往光明和寬廣的生活,視悲傷和痛苦為不健康的情緒,而她竟然要放棄幸福,選擇痛苦,實在令人難以理解。莫非,殘酷的現實讓她學會了認命,最終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氣?
回頭綜觀上述對伊莎貝爾幾個人生階段的粗略分析,可以看出她性格中的最大特點:堅持自我,有時候也可以理解為頑固自負,這主要體現在她對婚姻對象的選擇上。她沒有受好朋友斯塔克坡爾小姐的影響接受戈德伍德;她沒有認同世俗的看法嫁給沃伯頓勛爵;她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毅然與奧斯蒙德結合;最后,她又一次堅守了自己對愛情的信念,克服了一時的軟弱情緒,拒絕了戈德伍德愛的雙臂,奔向新的人生之路。有一段話正好可以用來概括她的愛情觀:“真正的愛情應當建立在兩個自由人相互承認的基礎上;這樣情人們才能夠感受到自己既是自我又是他者:既不會放棄超越,也不會被弄得不健全;他們將在世界上共同證明價值與目標。對這一方和那一方,愛情都會由于贈送自我而揭示愛我,都會豐富這個世界(P609)。”正是出于這種理想的愛情觀,伊莎貝爾當初才會被奧斯蒙德優雅迷人的外表所吸引,被他孤高傲視的姿態所迷惑。戈德伍德無論外表還是性格都顯得生硬、咄咄逼人,缺乏美和溫柔這些動人的特質,所以盡管他始終癡情不改,她卻離他越來越遠。她終究是對自我這個概念那么明晰的一個人,因此不可能為了回報一個男人對自己的愛而違背自己的感情嫁給他,更不可能為了逃避自己的痛苦就輕易從一個男人逃向另外一個男人。她最后的抉擇也驗證了這一特點:回去并不是重復老路,而是開辟新路,是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開創新的人生。不管是她選擇留在丈夫身邊守護帕茜,還是與他分道揚鑣,她都將遵循自己的意志行事。她將擺脫所有的精神負擔,重新對生活抱有明晰的看法和目標;她的腳步雖不再像以往那樣輕盈,但她的翅膀會比以前更有力量。
另外,她對待帕茜跟梅爾夫人的態度也頗耐人尋味。當她獲知梅爾夫人的底細及她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后,她的反應不是憤怒和仇恨,而是驚奇和憐憫:梅爾夫人為奧斯蒙德作了那么多,卻連對方一句感激的話都得不到;帕茜是奧斯蒙德與梅爾夫人所生,她愛的卻是自己的繼母。這個飽經世故、八面玲瓏的女人最終什么也沒得到,只能在回憶和悔恨中度過余生。伊莎貝爾是以聽故事的心情來對待梅爾夫人的人生經歷的,在深陷絕望時,她對生活依然充滿好奇和熱情,對人、對事依然抱有超乎其上的審美態度,反而忘記了自己的痛苦。這種忽略小我、專注于壯闊的人類生活圖景的思考方式早已成了她意識的一部分,并成了她所有生活樂趣的源泉。她的幸福和快樂均來自內心,她是自己絕對的主人,無求于人,也不可能為人所毀。所以,她回去了,無所畏懼,滿懷期望。
帕茜雖為兩個對她傷害最大的人所生,她卻早已視自己為伊莎貝爾的女兒,因為伊莎貝爾愛她、信任她,另一面,她卻懼怕自己的親生父母。在伊莎貝爾的自我意識中,愛始終占據著最重的分量:愛美、愛自由、愛知識、愛生活。有愛才有生命,不管生活帶給她什么懲罰,她依然選擇了愛。正如愛略特所說,“人類的愛的財富,正是有這些弱女子在一代代傳下去(P2)”。
可以說,在她不長的人生故事里,伊莎貝爾始終保持著堅定、獨立、清醒的自我意識,她的返回并不是自我意識的失落,而恰恰是短暫失落后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