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邵蔚旸
摘? ?要: 2013年,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宣言》中論述的世界歷史、世界市場及自由人聯合體等內容,構成了習近平同志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構想的理論基礎。應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淵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條件,以及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三方面,進行闡述,進一步論證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始終將全人類共同利益作為奮斗目標。
關鍵詞: 宣言? ?世界歷史? ?資本?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
當前,我們生活在市場資本運作時代,在經濟全球化的洪流中,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是全人類目前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2013年習近平同志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構想,給時代之問交上了完美答卷,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全球治理方案。
一、《宣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基石
(一)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時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階段,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經濟作出合理客觀評價。首先,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用一句話概括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人們對自然界征服能力提升,自然科學在生產領域廣泛運用,社會生產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常常呈現供過于求的狀況,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后期,在資本利益的驅動下,各商家為了搶占市場,不斷更新、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努力讓自家生產的商品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導致同質商品數量遠遠超過市場需求量,社會陷入產能過剩危機。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到的:“不斷擴大產品銷路需要,驅使資本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可見,社會化大生產的提高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世界市場機制的形成為全球治理提出時代要求
在資本的驅使下,社會人情倫理道德變得渙散,因有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資本階級不得不去世界各地開拓疆土,積極開發市場,建立世界市場聯系。資產階級的擴張并不是公平、合理的,這種盲目擴張并沒有將整個人類的利益作為未來發展目標,僅僅是為資產階級少部分人謀求利益。這種謀求利益的方式注定會引發諸多社會治理問題,造成不同程度的全球治理困境,打破全球治理平衡。當今諸多國際問題的頻發、爭端的存在是不良謀求利益方式的產物之一。在此種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世界市場機制急需一種囊括全球范圍的、以謀求全部人類利益為目的的治理體系。
目前,經濟全球化、市場世界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美國版本的“馬歇爾計劃”,是區別于以往資本主義擴展的掠奪摧毀模式,真正將人類共同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偉大戰略。這種順應世界發展進程的戰略正是對構建全球治理體系提出的良方。
(三)自由人聯合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美好愿望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對自由人聯合體的重要概述。每一個人作為構成社會的每一個獨立單元,其意志的表現不僅關乎這個獨立個體的發展,更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動向。將每一個自由發展的人集合形成一個整體,將會煥發出分散個體所不能匹敵的生命力。這種自由人聯合體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預測未來人類命運的最終目標,是馬克思恩格斯為之奮斗一生的高級的社會形態。
二、《宣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心聚力
(一)《宣言》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確立開放合作共識
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讓生產與消費成為世界性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撇開世界市場的潮流獨善其身。分工與合作細化,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因為利益關系更加密切。打開國門,進入世界市場,必然存在利益的往來。各國因在世界市場平臺上進行頻繁的利益往來,逐漸拓寬領域,使開放的大門越打越開,開放的深度越走越深。確立開放性共識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的必要前提。
順勢者昌,逆勢者亡,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求各國敞開大門,實現資源流通優勢互補。既然開放成為無可避免的客觀存在,那么在開放的狀態下如何共同進步、整體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必須面對的課題。惡性競爭或許對某些國家而言能獲得短期的利益,但長遠來看必定會導致整體的潰爛,必定會損壞經濟全球化的良性發展。相反,互利合作是促進各國經濟社會共同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確立合作性共識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的有益手段。
隨著世界日趨多極化、文化逐漸多樣化、社會愈加信息化,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完全切合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與要求。
(二)《宣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文化共識
資產階級無限制地對外擴展,有利于經濟的發展融合,促進文化的交融。“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以往那種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閉關自守狀態完全被打破,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許多種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是《宣言》對公共文化形成的有力闡述。放眼全球,任何國家都置身于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文化開放、思想多元性的形成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文化相通,民心才通。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各國民眾加強交流、增進理解建起橋梁,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強對話、融合互鑒編織紐帶。
(三)《宣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政黨力量
《宣言》對無產階級的誕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釋:“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身于死地的武器,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無產階級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而生,隨著社會化機器的普遍運用及分工的細化,無產階級逐漸淪為機器的附屬品,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無產階級如要改變被壓迫的命運,只有聯合起來發動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共產黨就是從工人階級中脫穎而出的階級力量,其先進性表現在了解全部歷史發展進程,是優秀的無產階級政黨。
三、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
聯合國安理會在2017年3月17日將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記入會議決議中,這一理念得到了國際性的肯定與支持,中國的寶貴智慧為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路徑。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戰略的啟動和實施,展現了中國以人類共同利益的高度、前所未有的勇氣和擔當,扎實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偉實踐藍圖。
(一)建立新型外交關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明顯提升,在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中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潮流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不斷加深,世界對中國發展的影響逐漸加大,呈現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生動場面。中國改革及發展的過程一直依賴于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二者缺一不可,做好對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協調配合,發揮國際和國內兩類資源優勢,建立新型大國關系,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議的伙伴關系是中國發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二)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
近些年,中國政府致力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做好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落實與沿線國家的具體工作。
1.高層引領推動。近些年習近平同志、李克強同志等先后出訪近三十個國家,數次參與到促進世界各國互聯互通友好伙伴關系的對話中,深入細致地向世界闡述中國“一帶一路”的關鍵內涵及重要意義。例如,我國在2017年5月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議,受到近三十余位政府首腦及國家元首、一千六百余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的參會支持,標志著“一帶一路”倡議進入新階段,不再只是停留在理念、規劃階段,而是邁入行動、實施階段。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2019年4月26日召開,習近平同志在會議開幕式上深入細致地向世界展示了“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取得的成果,并介紹了中國未來的計劃,呼吁世界各國要在當今這一新工業革命時代,即使站在風云變幻的時期,也應全力踐行“一帶一路”倡議。2019年6月中國召開G20峰會,習近平同志在會上以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問題為主旨做公開演講,反復提道:中國倡議世界各國共同建設“一帶一路”,主要目的是通過調配更多資源,促進世界各國互聯互通,加強經濟增長動力,確保世界各國市場交流聯結,使得經濟全球化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最終實現世界各國互利共贏。
2.推動項目建設。做好各項基礎設施工作的建設規劃并對各項技術標準進行整體性連貫與交接,合作建設國際性基礎設施主干道、主通道,可從交通、能源、通信網絡等三個方面日漸完善亞洲全地域及與歐洲、非洲之間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一帶一路”的主要通道,打通被堵塞的公路設施,落實主要道路所需的設施,確保交通道路的通達性;能源建設方面要加強合作,共同保障輸氣、輸油等管道的安全性,積極促進跨境電力建設與輸電通道的設計開發;通信網絡建設方面沿線各國要聯合做好跨境網絡干線上的光纜鋪設,全面推動通訊互聯,大力加強信息互通。
3.合作機制建立。構建雙邊或多邊的聯合性工作機制,共同探討建設“一帶一路”的執行方案、時間進度、運行路線圖。借助上海合作組織、亞信會議、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性合作工作組織的作用,把握住沿線各國區域國際論壇及展會、次區域相關國際論壇及展會、歐亞經濟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等平臺的合作機會,在中國與亞歐非、東盟、俄羅斯等國家博覽會上密切溝通與交流。確保國家間合作暢通,確保“一帶一路”倡議惠及更多地區或國家的人民。
4.融資平臺建立。亞洲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存在融資難、融資少等問題,亞投行的成立有效解決了這類問題,不是中國自己的銀行,而是世界的銀行。亞投行的存在不是對世界銀行的替代,而是有力彌補了世界銀行的不足。亞投行逐漸成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提供者,有力解決了亞洲各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的世界金融體系投資缺口問題。
5.完善政策措施。實現良好的溝通是各國加強經濟互動的敲門磚,促進不同國家間的深入合作,建立不同政府間的多層次溝通機制,加深利益合作,積累政治信任,確保達成合作共識。實現國際和國內兩個廣泛市場的溝通與合作,加大各項政策扶持力度。
6.加強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是促進“一帶一路”倡議建設落地的社會根本與基礎,各國應對傳統絲綢之路上形成的合作精神深入地挖掘與弘揚,大力舉辦文化與人才交流合作活動,如學術往來、青年和婦女交往、媒體合作、志愿者服務等,以此作為促進雙邊或多邊合作的民意基石。例如,為沿線國家設立政府獎學金,與沿線各國聯合組織藝術節活動、文化年項目及電視周電影節、圖書展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也可通過聯合創作或翻譯廣播電影電視等精品節目促進人文交流,共同進行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及聯合保護行動,開展旅游合作,積極聯合主辦體育活動,共同參與體育賽事,通過運動比賽建立友誼。
(三)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
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不僅是全球環境問題的參與者,還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能源治理、氣候治理、野生動物治理等多方面一直承擔著大國應該肩負的責任。近年來,中國積極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工作,無不體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體現了中國人民始終將全世界人類的命運融入自身發展中。
(四)嚴厲打擊全球恐怖勢力
威脅全人類生命安全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恐怖主義帶來的全球恐怖勢力。隨著世界動蕩不斷加深,恐怖勢力、恐怖分子襲擊事件頻繁出現,嚴厲打擊恐怖勢力成為全世界面對的挑戰。面對恐怖主義在全世界的蔓延,中國在反恐問題上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深入參與反恐合作,通過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支持會員國反恐能力建設,為國家反恐斗爭做出重要貢獻。中國始終愿意與全球各國一起,攜手共建,共同面對、應對、打擊恐怖勢力,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寧。
世界僅有一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全世界人民的命運是相互聯結、密切相關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表明中國在謀求利益的過程中兼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其他國家發展。這種“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優秀品質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2]趙馨姝,李傳兵.《共產黨宣言》的全球化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理論月刊,2018(11).
[3]伍胤鴻.《共產黨宣言》全球化思想在新時代的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
[4]史少博.論《共產黨宣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蘊[J].甘肅社會科學,2018(05).
[5]唐成濤.《共產黨宣言》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探究[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