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京洋
摘? ?要: 勞動創造的不僅是物質財富,還有廣泛而深刻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意蘊。人類一切美好的行為和品質,歸根結底都在與時俱進的勞動中得到培養、傳承和弘揚,都在對待勞動的目的、態度和方式中體現、應用和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豐富和升華了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內涵,拓展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并由衷認同新時代勞動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綜合發揮勞動教育樹德、益智、健體、育美的育人功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關鍵詞: 勞動教育? ?價值意蘊? ?實現路徑
勞動所創造的不僅是物質財富,還有廣泛而深刻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意蘊。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對祖國與人民的忠誠和熱愛、對事業的追求和進取、對法紀的敬畏和遵守,都在與時俱進的勞動中得到培養、傳承和弘揚,也都在勞動的目的、態度和方式中體現、應用和實現。各層次、各類型的學校應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并由衷認同新時代勞動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綜合發揮勞動教育樹德、益智、健體、育美的育人功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勞動教育將觀念形成、知識應用、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實現理論教育和實踐、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小課堂和大社會之間的相互協同。盡管新時代勞動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智能化的特點,但勞動教育的核心指向依然是勞動的目的、態度和方式。基于不同崗位的勞動形式和內容,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倡導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崇尚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創造性勞動是勞動教育共同的價值意蘊。
1.厚植熱愛勞動的情感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加強常態化的勞動教育,能夠搭建理論和實踐、歷史發展與勞動人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使學生充分認識勞動的地位和作用,厚植熱愛勞動的情感,增強勞動教育的動力。
首先,勞動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主實踐意識和能力。勞動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置身真實的勞動情境,親歷真正的勞動過程,學習和掌握勞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真切體會勞動改變和創造生活、實現自己的夢想的過程和結果,感受勞動過程的艱辛,感悟收獲勞動成果的快樂,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感和成就感,培養學生生存發展所必需的基本勞動能力,養成依靠雙手愛勞動、會勞動的良好習慣。
其次,勞動教育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勞動的社會價值。新時代勞動教育是以人民為中心,積極為人民謀幸福的教育。人民幸福生活最終要靠無數勞動者的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實現。人類一切美好的行為和品質,歸根結底都在與時俱進的勞動中得到培養、傳承和弘揚。教育學生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是幸福之源的社會價值,牢固樹立勞動光榮、崇高、偉大和美麗的思想觀念,平等地尊重所有人的勞動和勞動成果,增進與勞動人民的感情。
2.培育誠實勞動的品質
培育誠實守信、合法勞動、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依靠雙手自覺自愿、自立自強、恪盡職守、安全規范地參與勞動,是勞動教育價值的起點和基石。
誠實勞動是勞動品質的起點。習近平同志指出:“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誠實勞動是“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勞動,視恪盡職守、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為應盡的職責和神圣的義務。誠實勞動、敬業奉獻是每個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也是社會發展穩定的、持久的動力。只有誠實勞動,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才能創造堅實的社會物質基礎。好逸惡勞、弄虛作假、投機取巧、考試抄襲作弊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也許能一時獲利,卻難以行穩致遠。
合法勞動是誠實勞動的基石。由于經濟活動形式日趨豐富,一些誠實經營者的收入增長緩慢。面對這種勞動付出與財富獲得偏離的現象,必須教育學生放眼長遠、著眼全局,絕不能以身試法、違背公序良俗,放棄夢想一夜暴富的投機心理,以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與創新創業實現人生價值[1]。
3.弘揚辛勤勞動的精神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創造。”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興旺發達的精神力量。勞動教育直接表現在具體知識與能力的培養中,核心在于勞動精神的培育。
深刻理解知易行難的意義。勞動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在進行勞動教育時,要加強勞動過程中的挫折教育,讓大學生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充足的心理準備,樹立必勝的信念和決心,形成攻堅克難的勇氣,深刻理解知易行難的意義,在注重系統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強勞動技能訓練,避免眼高手低,做到身心并用、手腦合一,在行萬里路中加深對所讀萬卷書的理解和應用。
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娛生活日益豐富、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學生日常消費水平呈逐漸增長態勢,超前消費理念占主導,花唄、白條、借唄等貸款軟件的使用成為主流,少數大學生超前消費、攀比享樂,不愛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就業追求不切實際的薪酬待遇。引導學生了解國情民情,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正確處理艱苦與奮斗的辯證關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理性消費、合理消費,養成一切服從奮斗,一切服務于、有利于奮斗的消費習慣。
真切體會辛勤付出后收獲的快樂。勞動的快樂和滿足在于辛勤付出后收獲喜悅,在高校勞動價值教育中,要建立適度獎勵機制,敏銳發現并及時肯定學生點滴進步,根據勞動表現和成果給予一定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收獲的快樂,提高勞動興趣,增進勞動幸福感、滿足感,提高持續投身勞動活動的興趣。
4.激發創新勞動的追求
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實現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
強化創新創業觀念。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探索取向。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樹立良好的創新創行結合觀念,培養相應的職業技能,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強化創新創業觀念。
充分認識知識與技術的力量。勞動教育是體現立德樹人的要素之一。以往對勞動的理解局限于以工農業生產為背景的基于體力勞動付出的物質性生產勞動形式。新時代的勞動更多地體現為知識和技術的實踐應用過程及駕馭知識和技術的思想意識和實踐基礎,勞動形態不斷被創新。勞動教育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突破傳統認識,要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提出的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要求,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與技術的力量,以干勁、闖勁和鉆勁創造、創新和創業激情和途徑,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實現人生價值。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面臨的問題
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面臨傳統觀念、勞動觀、勞動教育觀、勞動取向等諸方面的困難。
1.勞動觀的偏頗
勞動教育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真切體會勞動之艱辛,才能真實感受勞動之快樂,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價值。當代部分學生在家嬌生慣養,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進城務工人員定居城市,導致一些農村學生遠離原生鄉土,無法親近大自然。在應試教育占據主導的環境下成長并進入高校,應試教育仍然是主導教育模式。由于勞動教育被忽視或弱化,缺乏勞動鍛煉機會,導致一些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勞動,將勞動狹隘化地理解為體力勞動,認為只有文化程度低的人需要勞動,腦力勞動優于體力勞動,存在不愛勞動、不想勞動、不尊重普通體力勞動者的心理。
2.勞動教育觀的狹隘
在我國儒家思想體系中,勞動教育一直不受重視,儒家傳統認為“學而優則仕”,“勞”和“仕”是兩個社會地位和身份完全不同的社會階層,讀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階層的跨越和個人層次的提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雖不斷提高,但一直未能真正將其內化為國民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散布于各個學科中,未形成大中小學配套的獨立的勞動教育體系,對高校勞動教育的有限關注限于普通職業類院校[2]。這種狹隘的勞動教育觀導致勞動教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依舊存在理論教育本身可以替代勞動教育的傾向。在教育目標、教師配備、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學業評價中未能真正科學地落實落細勞動教育的地位作用。
3.勞動取向功利化
學校及社會對于勞動教育宣傳的導向性不足,忽略勞動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和崇高精神內涵,一些學生的認識出現偏差,將勞動作為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而非鍛煉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途徑。社會上因勞動收入差異造成社會階層出現分化,導致學生對勞動者身份認同發生變化,疏離普通勞動者、輕視平凡勞動、排斥義務勞動的傾向滋長,不利于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的形成,還會對社會發展進步產生負面影響。
三、勞動育人的實現路徑
自全國少工委于2015年7月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再到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關鍵環節和保障機制作出了明確系統的要求。
1.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對于勞動價值的科學性認識。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馬克思強調勞動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中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還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非常重視勞動的革命性、推動性作用,他指出:“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認為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財富和價值、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相繼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立足基本國情,開展社會主義大生產運動,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倡導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勞動光榮、勞動者主人翁意識。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在勞動中的作用,提倡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重視創新勞動的作用。
習近平同志對勞動教育發表系列重要論述。重視通過勞動鍛煉人才、成就偉業、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夢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勞動價值觀的鮮明特點。
2.以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為基本遵循
教育方針是勞動價值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黨歷來注重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方針中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將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融入大中小學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幼時啟蒙勞動意識,稍大感知勞動樂趣、增加勞動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重在增加職業體驗,理解勞動創造價值的意義,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形成前后相繼、各具重點和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回歸人之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契合素質教育目標[2]。新時代教育方針將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相并列,成為“五育”之一,尚屬首次,勞動教育的地位和意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我國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創新和發展。
要著力補齊勞動教育的短板。遵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強調知行合一、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引導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過程中自覺主動獲取知識。同時要注意發揮相關各方的創造性。重視課堂教學的重要渠道作用,在思政課堂上,要深化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經典解讀,闡釋習近平同志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講清楚勞動概念的內涵,闡明勞動及勞動者與社會制度、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理解當前勞動力市場的分析與發展展望,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大學生將個人夢想和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增加社會責任感,積極主動投身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奉獻社會,志存高遠,心懷天下,在勞動中書寫青春華章,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3.以新時代勞動形態深度挖掘和拓展勞動的價值內涵
人類勞動的形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勞動教育必須體現新時代特征。要充分認識勞動教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義,加強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強化勞動育人意識,進行頂層系統設計,構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構建梯次勞動育人的協同格局和課程體系,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教育、勞動知識和技能教育,奏響愛勞動、會勞動、懂勞動的三部曲[3],以及勞動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教育,科學合理地拓展勞動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首先要統籌好家務勞動、校內勞動、社會勞動的協同關系,形成三者間的有效合力,采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內在勞動需求,體驗勞動的社會價值和收獲的快樂。
其次,根據產業新業態實施勞動新形態。科學組織與指導勞動教育的實施,深度挖掘與研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完善勞動教育的學科體系,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課程,從學科融入角度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內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各類勞動實踐活動中,培養勞動教育師資、編寫勞動教育教材,創建一批勞動教育的試驗基地和實踐基地,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再次,豐富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涵。勞動教育要將培養勞動品質、提高勞動能力、塑造勞動價值觀三者融為一體,在潛移默化中涵養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不畏艱辛、崇尚奮斗、樂于奉獻的精神,厚植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基于辦學層次與專業特征找準高校勞動育人的目標
高等教育是補齊學生勞動教育短板的最后階段,也是關鍵階段,要針對不同高校的辦學層次與專業特征,找準勞動育人的切入點和生成路徑,宜農則農、宜工則工,找準勞動育人的切入點和生成路徑,創新勞動教育形式,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勞動教育的實施重點,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
大學生的勞動教育與工人和農民的單純勞動不完全一樣,旨在通過勞動這一手段和載體,讓大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愛勞動、會勞動的同時,懂勞動之理、勞動之法、勞動之權、勞動之責。結合學校辦學層次、發展定位和專業特征確定勞動教育培養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找準勞動育人角度,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與專業理論課程相結合,融入與勞動素養提高、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內容,樹立正確務實的擇業觀。要將勞動教育與創新培養相結合,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指導與孵化,讓學生形成勇于挑戰的創新思維;要開設與時代同步的勞動課程,增加學生智慧勞動與創造性勞動的經歷。通過有針對性地進行特色勞動教育,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
參考文獻:
[1]顧俊民.誠實勞動的社會意義[J].人民日報,2011-05-01.
[2]張爍.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N].人民日報,2020-04-02.
[3]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該如何加強[N].中國教育報,201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