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晏
摘要:冼星海作為我國的“人民音樂家”,在我國的近代音樂發展史上享有盛名,尤其在抗戰時期,一首首慷慨激昂、豪情壯志的愛國歌曲,激勵著百姓們、戰士們奮勇向前。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在音樂創作上仍堅持將國外音樂技巧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相結合,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民族化的新音樂建設之路。在其音樂創作過程中也一直秉持著“大眾性、民族性、藝術性”的思想理念,使得每首音樂即膾炙人口又充滿愛國主義色彩。筆者通過分析冼星海抗戰時期的音樂思想內容來更加清晰的了解他的音樂價值,對于當代音樂發展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冼星海 ?音樂思想 ?音樂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5
一、冼星海簡介以及作品介紹
(一)冼星海簡介
冼星海(1905年—1945年),原籍廣東番禺,作為遺腹子的小星海則隨著母親搬遷到了馬來西亞,幼兒時期的冼星海由于家境貧困,常常奔波在幫母親維持生計之路上,無法專心學習,但他對音樂的熱愛卻已在心中扎根、發芽。由于其在音樂方面天賦異稟,1918年回國后,先后進入嶺南大學附中和嶺南大學學習音樂。后因自己的不懈努力,于1926年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之后1928年,又因成績優秀被推薦到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29年,天資聰穎的冼星海開始了自己的留法之路,在巴黎勤工儉學之際,不忘苦學技藝,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巴黎音樂學院。1935 年回國后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奔赴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45年10月因積勞成疾病逝在莫斯科,他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中國的音樂事業。
(二)冼星海作品介紹
筆者通過整理、查閱文獻發現可將冼星海主要音樂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巴黎留學時期的具有明顯的學院派風格和印象派色彩的音樂作品,主要有《風》《游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具有印象派色彩但又流露出愛國主義情懷的歌曲;一類是在歸國后抗戰時期具有召喚人們投入抗戰意義的音樂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始終蘊涵著作者對祖國的濃烈的熱愛、對勞苦群眾深刻的同情以及對抗戰終會勝利的期望之情。
冼星海在整個抗戰時期的音樂作品,也可按照時間、地點不同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上海時期(1935-1937年)、武漢時期(1937-1938年)和延安時期(1938-1940年)。上海時期,為冼星海抗戰歌曲創作的初期,這個時期的冼星海剛剛回國,就將自己的一腔熱血拋灑在愛國主義音樂創作上,并將“普遍的音樂”思想融入到實踐中去,創作了中國抗戰第一曲《救國軍歌》,也正是這首歌曲讓回國后略有迷茫的冼星海明確了奮斗方向,隨后又創作了《保衛盧溝橋》《游擊軍歌》等富有號召性及感染力的歌曲。之后,武漢時期的冼星海,受到抗日戰爭日趨激烈的影響,發起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在運動中為武昌救亡學生創作的《祖國的孩子們》,由于歌曲朗朗上口、歌詞振奮人心在推出不久后就受到了學生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隨后《做棉衣》《保衛大武漢》《我們的隊伍往前走》《雪恥復仇歌》《空軍歌》等歌曲也相繼誕生,歌曲中蓬勃向上的奮發力也鼓舞了抗戰軍民的信心。1938年,冼星海受邀到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也為我國音樂事業的建設與發展貢獻出了彌足珍貴的力量。在延安時期,冼星海完成了中國近代音樂史中的著作——《黃河大合唱》,這首包括九個樂章的世紀著作冼星海只有了六天時間,就將這首歌曲帶入了奮力抗戰人們的世界,通過對祖國奔騰壯美的黃河的贊揚,使工農群眾更有勇氣和魄力來對抗世界的不公、敵人的侵犯。除此之外,在學校任教的冼星海也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不忘憂心祖國,并創作了《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三八婦女節歌》《打倒汪精衛》等大量膾炙人口的歌曲。
二、冼星海抗戰時期音樂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國難當頭之際,冼星海利用音樂這把他最為擅長的武器,喚醒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戰爭的憎惡。他的音樂思想體現出音樂大眾化、民族化、藝術化的特點,讓世人充分覺醒,使得抗戰的宣傳作用在音樂的傳播中一絲絲的滲透開來。對此,我們可對其音樂思想的主要內容作出如下分析。
(一)堅持音樂傳播的大眾化
冼星海堅持大眾化的音樂思想,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處于民族存亡之際,要想團結人民群眾,音樂創作也需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聽懂、能夠理解,那么音樂作品的大眾化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革命人們的擁護。為此冼星海創作了《青年進行曲》《保衛祖國》《最后的勝利》《紀念五一節》《抗戰劇團團歌》等等一系列表達抗戰精神的音樂作品,每首歌都句句唱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
對此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音樂感情、音樂場景均是來自實際生活中,在實際生活中對當下中國困境感觸最深的則是工農勞動群眾,使得歌曲獲得了工農的一致認可;二是,冼星海創作音樂的目的是為了廣大的工農群眾服務,讓音樂成為一種無形的武器來對抗社會的黑暗;三是,當時中國社會中勞苦的工農階級是最值得依靠的階級也是所占比例最高的階級,想要在中國實現“普遍的音樂”,那么必須要讓廣大工農群眾了解音樂、愛上音樂;四是,一位真正成功的音樂家,不單是能夠譜寫出多少首優美動聽的音樂作品,也要讓音樂作品符合實際需要,讓更多的人愛上音樂。因此冼星海在當時國際和國內音樂發展的背景下提出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根據大眾的要求,為大眾所需要,創作大量的民族戰歌”。
(二)堅持音樂內容的民族化
冼星海在源源不斷的音樂創作中始終保持著一顆“音樂民族化”的初心,從冼星海的音樂創作經歷中不難看出,身在巴黎留學時所創作的音樂歌曲就有著濃濃的中國風,例如他創作的歌曲《風》不僅靈感來自杜甫的詩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表達了海外游子對祖國深深的掛念。甚至以后到了莫斯科、哈薩克斯坦之后也以中國的民族音樂為基礎進行創作,這都是他堅持音樂傳播民族化的表現。
冼星海在“如何使歌曲能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個問題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指出,音樂只有通過民族化的形式表達出來,才能獲得更多本民族工農大眾的認可與支持。因此,“我們應該注重中國工農音樂的發展,創造中國最有力量、最優秀、最徹底具有革命斗爭性的新興音樂。發展中國工農的音樂是中國民族新形式最基本的出發點”。冼星海對于音樂的民族化思想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探尋一二。拿《黃河大合唱》來說,譜曲中加入了民族化元素,讓傳統音樂技巧與當地音樂唱法相融合,這才造就了《黃河大合唱》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還有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中雖然曲調的表現形式以外國音樂藝術為主但是音樂的節奏、韻律中蘊涵著濃厚的中國民間藝術,這些都是冼星海在探索音樂民族化道路上的有益嘗試。
(三)堅持音樂形式的藝術化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的時候不僅堅持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化,同時更加追求音樂的藝術化,讓音樂不僅能夠為勞苦大眾所接受、所認可,以此來推動抗戰事業的順利進行,也要讓我國國民音樂素質得到整體提升,實現音樂強國之夢。冼星海曾在《“魯藝”與中國新興音樂——為“魯藝”一周年紀念而寫》中談到建立中國新興音樂的必要性,只有音樂的藝術形式更加符合社會實際,符合國家發展道路那么創作出的歌曲才會具有引導人們進步的意義。為此,冼星海更進一步的提出,想要讓新興音樂在中國得到建立和發展,需要更多的有志人士加入到音樂創作之中,有了更多音樂人才的支持,新興音樂事業才能慢慢發展壯大。于此,冼星海對于中國新興音樂的用心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之后,在不懈的努力與探索中冼星海更加堅定了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發揚光大,走出國門的信心。為此他更是夜以繼日的研究與創作,僅僅兩年的時間就創作出三百首具有中國特色的抗戰歌曲,將中國打擊樂器的方法引入到音樂藝術之中,成為世界的特殊風格,同樣,在旋律的創作上,也是借鑒了中國民歌的曲調,讓抗戰歌曲更加朗朗上口,成為中國的新興音樂藝術。
除此之外,冼星海更是重視和聲學在中國的發展,為此他指出“和聲不是一個新興詞匯,它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存在已久,如在唐朝就已出現和聲,在琵琶的演奏中有四度、八度音,只是隨著國家的衰敗使得和聲在音樂創作中使用的頻率越來越低”。針對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節奏變化,他認為“中國沒有外國拍子這樣復雜”。不難看出,冼星海在學習了西方音樂之后,將其應用到中國傳統音樂藝術之中,不斷發掘中國音樂的歷史資源,探索中國新音樂發展道路。
三、冼星海抗戰時期音樂思想的主要價值
冼星海的歌曲中不僅飽含著對抗戰勝利的信心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充斥著濃郁的名族特色和鄉土氣息。這些歌曲隨著時代的發展,歷久彌堅,拓寬了當代人的音樂欣賞之路,也為當今的音樂創作提供了優秀的借鑒經驗。
(一)促進了民族精神弘揚
每件事物都與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那個年代,冼星海正如戰士一般用自身擅長的音樂作為武器,為民族興亡而發聲、而歌唱。自他的抗戰歌曲誕生以來,辛苦抗戰的工農群眾才得到一絲絲心靈的慰藉,鼓舞士氣,激勵著越來越多的戰士們勇往直前,戰無不勝。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其慷慨悲壯與剛柔相濟的音樂風格,對于全國人民的抗戰勝利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冼星海的歌曲,才能喚醒更多的人們投入到抗戰事業中去。冼星海先后創作五百首多首抗戰歌曲,促進中華民族不斷奮起,正是歌曲中強大的精神力量,激發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奮進。《黃河大合唱》經歷了百年的風雨流傳至今成為了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究其根本原則,則是因為歌曲唱出了民族的宏偉氣勢、發揚了民族精神。冼星海創作的抗戰歌曲也是我國優秀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能夠時刻激勵著我們新時代的建設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
(二)促進了民族音樂的傳承
冼星海抗戰時期的音樂作品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將民族元素融入到音樂譜曲之中,他的抗戰歌曲有著濃郁的地方風味和民族特色,才使得這些歌曲能夠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被人們所了解、所接納、所熱愛。不難看出,他的歌曲中的許多元素來自于普通群眾的生活之中,這樣“接地氣”的音樂也真正唱出了群眾內心的所思、所想,最終這一首首激勵人們奮進的歌曲成為了時代的號角。冼星海所倡導的中國新興音樂正是根植于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有選擇性的借鑒西方音樂藝術,并且洋為中用,將中華民族的民間音樂作為創作基礎,進而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中國民族音樂。總之,冼星海抗戰歌曲為我們當代音樂藝術創作提供了范本和方向,正是堅守民族本質,才能方得始終。因此可以說,冼星海在抗戰時期的音樂創作腳踏實地、理論聯系實際,只為實現中國音樂的民族化,這對當代的音樂創作者也有著積極的借鑒價值。
四、結語
冼星海創作的抗戰歌曲,不僅記載著民族危亡時期的工農群眾如何逆流而上,奮發救國,也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優秀文化。正是因為冼星海堅持著大眾化、民族化、藝術化的創作理念,將歌曲以形象畫面、語言生動地融入到工農群眾心理與情感之中,這就使得其歌曲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冼星海在其音樂作品中表現出的人格魅力和民族精神,是我們當代音樂發展的寶貴財富,有著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
參考文獻:
[1]冼星海.我音樂學習的經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2]茅盾.憶冼星海.茅盾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8.
[3]丘遠.人民歌手冼星海[M].北京:三聯書店,1949.
[4]王國芳.抗聯歌曲的革命精神與當代價值[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梁茂春.冼星海的音樂觀[J].人民音樂,1985(04).
[6]張靜蔚.近代中國音樂思潮[M].北京:音樂研究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