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林
摘要:傳統繪畫造型觀念的形成需要經過不斷的沉淀才能最終形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它又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比如有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每一個方面都極大的影響著人們認識傳統繪畫的角度,并最終影響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的形成。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由所處的時代背景所決定的,對于中國傳統繪畫更是如此。古代的自然經濟政治都處于一個落后時期,當時人們對于藝術的認知必然存在某種偏差。本文筆者首先從造型文化這一角度進行深入剖析,著重分析了在歷史變遷中不為人知的細枝末節,從而讓我們對中國傳統繪畫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并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發揚我國繪畫藝術文化,實現我國傳統繪畫文化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傳統繪畫 ?造型觀 ?繪畫風格
中圖分類號:J205
在任何時期,民族造型觀念的最終形成都歸結于很多方面,特定歷史時期的發展背景決定了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角度,從而決定了整個時代造型審美的走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在今天,它在全球范圍內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這同樣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了地域、歷史的滋養。傳統圖形就如同是土地里長出來的莊稼,而那些民間藝人就好比是辛勤工作培育莊稼的農民,民間藝人對于周圍生活的環境都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他們把這種情感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作品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個人意愿和訴求。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在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繪畫造型觀念的基礎上,注意把握中國傳統繪畫的本質精髓和內涵魅力,在未來,我們要在不斷繼承發揚的過程中保留中國畫原有的審美特征,同時還應該不斷吸取外來文化,實現“兼容并蓄”,促進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一、中國傳統繪畫的意義
中國民族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中國文化歷經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即使在今天來看,歷史對于我國的文化都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發展形成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氛圍,這些都非一日而成,需要不斷的積累和凝聚才得以展現。而就中國畫而言,它更是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認可,對于呈現我國文化魅力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眾所周知,中國畫就是用毛筆和墨在宣紙和絹上做出來的畫。中國畫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以大觀小,它強調用一種發展且變化的宏觀眼光去看待整個世界的發展,中國畫并不拘泥于一些微小的細節,而是呈現出了更為壯闊的視覺感受。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主要包括的內容有很多:以“寫意”為主的中國藝術觀、以線為主的中國筆墨觀和以“程式”為主的高度意匠的方式,這些都共同形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特點。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繪畫已經滲透在中華民族之中,它在歷史的積淀下,在歲月的變遷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在今天,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環境的重要形勢,中國傳統繪畫作為中華文化的獨家代表,向世界盡情彰顯著中華民族的不朽魅力,在未來的不斷發展中,它也將得到源源不斷的傳承和發揚。
二、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規律
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的運用是極為廣泛的,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的藝術家對于線條的運用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在中國畫中,線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符號,甚至從某種角度來看,線條已經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的藝術,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盡情彰顯著它不同凡響的魅力。從中國畫發展伊始到今天,中國傳統繪畫的地位就從來沒有動搖過。中國的繪畫藝術家前輩認為,在繪畫作品中,如果用點來表達,就會使得繪畫作品過于零散瑣碎,失去了作品的整體性,而用面來表達又未免顯得過于呆板模糊,不能表現出作品本身的生動性。從多個方面進行考量,用線來表達繪畫顯得恰到好處,線條本身的靈動性可以很好的展現出食物的外形特點,呈現出來的作品會讓人嘆為觀止。正是因為這樣,我國的藝術家都會選擇用線的方式表現自己的作品情感和意蘊。繪畫作品并不是簡單的描繪一個事物,更是繪畫者通過作品向觀者傳遞一種理念、一種情感,線條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藝術家最為獨特的語言,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和靈魂。通過線條,藝術家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極具美感的世界,讓我們和世界建立種種聯系。通過對線條的有力運用,組合排列成各種各樣的造型,正是有了這些造型的出現,才使得繪畫作品更具活力。
三、傳統圖形的表現與再現
很多人經常會把傳統圖形的造型觀念和西方現代派的造型觀念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中國的絕大部分觀者并不了解西方的藝術家,比如畢加索、馬蒂斯,甚至還有人會錯誤的認為中國的傳統圖形造型觀念是抽象的、具有表現性的,然而這和實際存在的繪畫作品是完全相悖的。藝術的再現是建立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上的,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不同環境、看問題的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對客觀存在的事實進行判斷和解釋,而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和自己的文化背景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我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很多民間藝術家認為自己的很多人物或者動物類的繪畫作品都是真實的,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客觀的事物和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完全一樣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有這樣的現象,畫家都自信滿滿的認為自己的繪畫作品和客觀事實無異,這就是因為每一個民族和朝代都有著自身對于事物不同的理解。盡管藝術家認為他們手中的作品就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但實際上并不是,這只是他們內心的視覺心理基礎的外化反應。在我們看來,傳統圖形應該是極為夸張的,它是個人主觀表達的展現,但是在傳統藝術家的眼中,他們的作品是客觀事物的完美呈現,他們不認為什么是夸張,也不認為自己的作品帶有夸張的成分。在中國歷史文化的不斷變遷和發展中,寫實觀念與非寫實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這也不是傳統圖形造型觀念的全部。寫實再現受很多方面的影響,即便是在同一民族、同一時代下,某一個個體的自身差異也會影響到造型觀念。在不斷的發展和積淀下,西方的造型觀念對我國的造型觀念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但是在中國民間,由于經濟文化水平比較落后,再加上地域性的強烈限制,導致西方的造型藝術觀念并沒有滲透到民間,因此從整體上來看,中國對于西方造型觀念的借鑒學習只不過是曇花一現,更多的還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格,呈現出來的也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色。
四、傳統圖形的主觀性、隨意性、自由性
在傳統圖形的造型中,現實物象的造型表達,更多的是藝術家自身的主觀情感表達。整體的作品風格非常鮮明的呈現出了“唯我”特色,我們在很多的傳統作品中經常會看到一些作品的物象極為“個性”化,比如一頭兇猛威武的獅子在作品中非常可愛稚嫩,它們和我們的常規認知很是不同,讓人覺得眼前的并不是“動物之王”,而是一個讓人心生憐愛的小動物;再比如,一頭馬的頭上長出了五花八門的東西,有花草、蟲魚等等,這看似和我們的傳統思維認知不相吻合,但這也恰恰表現了傳統繪畫中極為鮮明的主觀性。傳統的民間藝人,每天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他們渴望一種全新的美好生活,所以他們便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和現實事物進行創新,于是在他們的畫筆下,天上地下,只要是他們能夠想到的,都可以在他們的畫筆下得以實現。他們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重新構造了一種新的生活,可以說,這是藝術與現實的碰撞和交流。
正是因為受到了民間文化的深刻影響,老百姓在日常創作中,會把自己的個人心愿放在首位,在創作的時候,他們首先要遵循的也是自己的心靈意愿。所以在很多的傳統繪畫作品中,我們常常會感受到一種“隨心所欲”的表達特點。從表面上解讀傳統繪畫的造型觀念,我們會覺得有一些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議,但我們絕對不能僅僅用一種簡單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這種繪畫風格,因為繪畫的根源,實際上是繪畫者對于客觀世界的一種態度。盡管繪畫的風格毫無例外的呈現出了“想啥畫啥”的風格特點,但是這也很好的說明了創作者在繪畫時的情感態度,他們對于自己所要呈現的世界有著清楚的認知,明白自己想要展現出什么樣的世界。而且,他們在關注客體的同時也在理智的審視著自己,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民間的藝術家很好的發揮了藝術的主觀能動性,即便是放在今天,這一點也是非常難得的。
在傳統圖形造型觀念中,絲毫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藝術家肆意揮灑,讓自己內心向往的世界在揮毫潑墨之間繪畫出來,他們遵從自己的心意和理想,無拘無束的表達著自己的熱愛。這就好比是農村婦女繡花,繡的花可以是綠色的花朵、紅色的葉子,乍一看好像有一些稀奇古怪,但如果細細品味,又會覺得繡出來的花要比真花好看的多。這些民間藝人也是如此,他們沒有按部就班的遵循外部的具體形態,反而是按照自己的審美意趣,組織并設計了新的形態,在這個基礎之上,他們又賦予形態以特有的靈感,讓這看似和現實格格不入的作品多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生動。在傳統的繪畫造型觀念中,民間藝人很好的把握了客體與主體之間的微妙關系,從而形成了民間繪畫作品的特殊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民間繪畫中的主觀性與民族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交織,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觀念。
五、傳統圖形特性與個性的自由
傳統文化造型觀念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性和必然性,它極大的順應了民間文化的特點和性質,它是民間文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可以說,傳統的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造型觀念的形成是相互影響著的。傳統繪畫造型觀念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個人的因素。這種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也作用于當時的農耕生存方式上。在古代,民間人們的日常生活要依賴于天氣和地理環境,這二者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都將會對農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打擊。也正是因為這樣,古代的勞動人民對于天地有著本能的敬畏和崇拜。天地觀念也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人民心中不可動搖的信仰。我們經常會聽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樣的說法,這是古人贊美別人知識淵博的一種說辭,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天和地已經成為了神圣的代名詞。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非常落后,人民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擁有同樣的目標和追求。當個體與集體產生了某種共識以后,就會在逐漸的生產勞動中產生一種需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文化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造型觀念在主題上凸顯出了非常明顯的共性,這些都強烈表達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由于各種自然因素的限制,導致傳統繪畫的造型觀念呈現出了非常鮮明的局限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繪畫題材的自由性。但也正是這種限定,才讓傳統繪畫的自我表達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一個極為狹窄的空間,藝術家對于繪畫的解讀呈現出了極為全面的內容,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我國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在作品中感受到藝術人對于生活的真實感受,而在另一方面,傳統繪畫獨具特色的表達風格也進一步促進了創作理念的形成,它使得原本單調平淡的繪畫藝術更為生動,這種獨特審美藝術的匯聚和發展,為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點染了重要一筆,實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六、結語
通過對中國傳統繪畫文化進行深入的剖析,并針對性的進行繼承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滲透在其中,要在不斷繼承創新的過程中推動中國傳統繪畫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在不斷的歷史傳承中,中國畫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繪畫文化能夠將自我主觀色彩揮灑自如,極大的彰顯了古代人民對于生活和自然的最真感受,但是任何的文化都需要在不斷的繼承發揚中實現發展,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尤其是在今天,歷史的不斷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于藝術品的各種認知。在本文中,筆者對于傳統繪畫文化的造型觀念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也了解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考慮到傳統繪畫文化的未來發展,我們更應該讓極具民族特色的繪畫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在保有原有風格的同時,極大的汲取外來文化的長處,在這樣的結合發展下,傳統繪畫文化的明天才能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陳萍.莆仙宮廟壁畫藝術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2]鄭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畫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駢岑.3~6歲兒童繪畫表現能力發展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年.
[4]林穎.中國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教育的若干問題思考[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5]黃菁.民間美術在水墨人物畫創作中的運用與拓展[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6]王雅欣.探尋學齡前校外兒童水粉畫教學的新思路[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7]王艷梅.清代楊柳青人物題材吉祥畫的藝術特色[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8]王盼美惠.5-6歲幼兒繪畫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