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青
摘要:視唱練耳是音樂學習的基礎課程,隨著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單聲部視唱已不能滿足課堂需求,結合完整的多聲部音樂作品進行視唱練耳的教學可以在聽覺上給學生建立多維度的音樂框架,豐富視唱練耳教學的內容。通過多聲部音樂作品呈現視唱練耳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實際運用到作品中去,并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展示視唱作品,可以感知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拓寬學生對音樂理解的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高度,本文將從以上視角進行闡述。
關鍵詞:視唱 ?練耳 多聲部
中圖分類號:J60-05
一、傳統視唱練耳教學的局限性
(一)教學內容單一
大部分院校的視唱練耳教學根據調號由一升一降至兩升兩降,由淺入深的進行教學,所使用的教學教材大部分都是以單聲部樂段為主,篇幅較短。盡管一些國內專業院校的視唱練耳教學已大量使用多聲部視唱作品進行教學,但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大部分教材很少引入篇幅較長的多聲部視唱,多聲部視唱都是以一本單獨的書籍存在,在平時使用的教材中多聲部視唱練耳作品比較少。多聲部視唱作品很少根據不同的音樂時期融入教材,如: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印象時期-近現代視唱作品。多數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仍采用以往的視唱練耳教材,筆者認為多聲部視唱較少的視唱練耳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教學層次不夠明確,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二)“技”大于“藝”
以往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我們較為注重“基本功”的訓練,良好的音準與節奏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本文中筆者稱這種視唱練耳的學習為“技”的學習。視唱練耳的學習成果多需以“唱”等多種形式展示,這與音樂的表達如歌唱,演奏,音樂劇,歌劇等等一樣,最終仍是“藝”來呈現和表達。技藝不分家,沒有技術的支撐則無藝術的表達,技術是通往藝術表達的手段,藝術品位則是技術訓練的成果展示。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它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和許多音樂表演、音樂學的課程聯系,基礎需要夯實基本功,但更為重要的是學習基本功后學生該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表達音樂,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并利用自己的藝術審美思維去品味音樂,而不是單純機械的學會視唱音樂的音高與節奏。德國一位聽覺訓練專家曾:“聽力教育的意義在于正真的音樂,它貫穿于整個音樂而不是孤立的訓練某項技術,它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音樂清醒的意識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聽力訓練最終也是為了辨別音樂,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覺審美意識。因此,多聲部視唱練耳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去理解視唱練耳表達的藝術思維,而不是單純機械地訓練音準,節奏,良好的藝術審美思維能更好地幫助技能課程的學習與表達。
二、多聲部思維的視唱練耳教學
(一)多聲部思維建立的重要性
自9世紀出現奧爾加農之前都是單旋律的音樂,奧爾加農是中世紀最早的復調音樂,以格里高利素歌為“固定調”,在它的下方加上平行誤讀或四度的聲部。這時復調音樂盛行二聲部音樂出現,隨后13世紀出現經文歌,出現了三聲部音樂,直到后來的四聲部,還有很多形式的多聲部音樂,在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聲部的視唱練耳學習,不僅要求我們唱會與聽會橫向的單旋律,同時還要兼顧其他聲部的音準節奏,如復調音樂的視唱練耳,可以從視唱相關作品了解復調的寫作技法;通過學習古典時期的多聲部視唱可以從縱向的聲部關系上感受和聲的功能性,建立良好的多聲部視唱練耳學習思維對音樂專業提升課程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與技術支撐。錢仁平老師在《多聲部視唱—根據經典名作改編》總序就寫到:“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的教學,應該形成以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為基礎”“關于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作為所有音樂學習者的基礎必修科目,雖然不屬于最嚴格意義上的作曲技術理論范疇,但與作曲技術理論密切相關聯,這也是音樂院校通行將其歸屬作曲系進行業務管理的重要原因”,可見視唱練耳課程的重要性。多聲部視唱練耳的學習給我們構建了多維度的音樂思維,以實踐的形式唱、聽,將之后復調音樂分析,曲式學,和聲學等課程的知識預先學習和實踐,讓學生直觀感受什么是復調、什么是功能和聲,不僅夯實了學生的基礎課程,也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二)多聲部視唱練耳的難度
首先,橫向的單聲部旋律最大的難度就是不同調性中的音準,學生需要樹立固定音高的概念,掌握大調與小調的視唱,升降號的增加也意味著難度的加大,教學中我們也許會讓學生使用固定調的概念視唱,但在升降號多的情況下,音高的概念對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多聲部視唱練耳的難點在于聲部變多,橫向旋律增多后,同時還需要注意縱向結構的節奏,橫向旋律的節奏不同則需要學生對幾個聲部的節奏能夠把控并且表達準確,不是件簡單的事。聲部的疊加,音符數量的疊加以及節奏的疊加,多聲部視唱對學生的音準表達與聽力判斷實際都提高了要求。
其次,多聲部視唱的難點還體現在聲部的疊加需要其他聲部協作。多聲部視唱的形式有很多種,如帶有鋼琴伴奏的多聲部視唱、無伴奏多聲部視唱、帶有室內樂伴奏的多聲部視唱,不論哪一種,都需要另一個或另幾個聲部的伴奏與協作,這在視唱練耳的課堂開展中有一定難度。學生水平層次不齊,男女生的音域也有所不同,作品完成進度則會有快有慢,因此只能根據不同的多聲部作品,將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建立,再進行多聲部視唱作品的練習,以此克服這類困難。多聲部視唱聽起來的豐滿建立在學生不斷地磨合,與聲部間的合作,只要學生能克服學習的困難,不僅自身音準節奏的能力會得到提高,團隊合作的能力也會得到培養。
三、多聲部音樂作品的視唱練耳教學
(一)讓音樂回歸作品
我們現在大部分音樂院校使用的視唱練耳教材如:《視唱》《樂理與視唱》等,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偏向于練習曲的教程,注重基礎練習多于調性區分教學內容,以樂段視唱為主;另一種則是結合教學法教材中又結合樂理或是一些教學方法,適用于音樂教育專業。筆者認為以上兩種各有利弊,雖然其實也包含多聲部視唱,但多為簡短的多聲部樂段與樂句。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的內容與教學方式也應不斷改變,簡短的多聲部樂段并不能滿足學生對完整音樂作品的渴望,完整的音樂作品篇幅上會長于樂段式,廣度上也更加豐滿,有厚度,音樂不會戛然而止。完整的多聲部視唱作品較樂段式更容易音樂完整的表達,更加動聽,學生能夠以作品展示視唱,也能以作品提升視唱能力,在進階的視唱練耳學習中,可以將基礎練習融入完整的多聲部視唱,這樣的視唱練耳學習也不顯單調,同時,學生也有參與感,鍛煉了學習能力,也能以完整的作品呈現學習內容。
(二)以作品升華視唱練耳學習
打基礎的學習方式固然重要,但融入完整多聲部作品的視唱學習,是可以打破基礎式的單調且枯燥的課堂。視唱練耳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于作品本身,那么何不將完整的多聲部作品融入課堂,難度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可以讓學生升華視唱練耳的學習能力,通過豐滿的旋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我國的一些專業音樂學院,已經開始有專門的視唱練耳音樂會,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比較多的還是多聲部視唱與帶有伴奏的多聲部視唱,如:多種樂器伴奏、帶有鋼琴伴奏、二聲部、三聲部等等,形式多元。近些年,隨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不斷強大,一些普通院校音樂專業都陸續開展了視唱練耳專業專項音樂會,筆者認為以后視唱練耳音樂會的開始也會是一個常態。視唱練耳雖然是基礎音樂課程,但貫穿于大部分音樂專業同學的學習始末,許多學生對于視唱練耳的課堂認知僅停留在對音高節奏的基礎練習,通過在平時的課堂中融入完整的多聲部音樂作品,并將考核變為半學期的舞臺展示,如:匯報音樂會或是小組展示,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完整的作品,從客觀上讓學生知道視唱課程的多樣性,同時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專場的視唱練耳作品音樂會,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舞臺的實踐與理論的課堂相結合,以此拓寬課堂的廣度,讓學生切實運用課堂所學,以此升華視唱練耳的學習。
四、多聲部視唱練耳作品的音樂審美
(一)音樂審美思維的構建
多聲部視唱練耳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深受學生的喜愛,與樂段不同,它是多層次完整性的音樂作品,且具有一定篇幅,音樂的樂思也更加完整。以往樂段式打基礎的學習方式的確給予學生們夯實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樂句或樂段篇幅較小,課堂重心偏向于音準與節奏,加之篇幅小的單選律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時間去表達和思考音樂的風格、音樂的情緒。當今社會在進步,音樂教育也隨之在改進,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在不停進步,顧秋云老師曾在《中外器樂名曲多聲部視唱訓練》這本書的序言中說到:“當今的音樂藝術院校的教學體系及模式中,學生的獨立表演能力普遍得以提高,但在合奏(合唱)能力方面卻未能得到同步發展或顯的不足。因此,對視唱教學而言,如何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樂曲的整體理解和合作能力,同時又讓學生領會和掌握不同風格樂曲的旋律特點及聲部配合方式,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由此可見,音樂審美包含很多方面,這里筆者想結合顧秋云老師所說的其中一點來談,就是樂曲的風格把握。在我們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太缺乏音樂審美思維,太多的注意力被放在音準與節奏,但卻忘了如何表達音樂,如何用“美”來表達藝術,這里的“美”是廣義的美。在筆者多年的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演奏巴赫的作品,總是一板一眼,忘記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沒有把握巴赫復調音樂的特性,沒有理解通奏低音的存在,就談不上在演奏或在演唱中能準確地表達出巴赫的音樂風格?,F代視唱作品也有許多爵士風格的作品,那么學生在視唱時是否能把握住爵士的音樂風格,是否理解這種曲風的由來,還是只是單純的唱出音準呢。同樣,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我們偶爾會唱一些民族作品的視唱,學生卻沒有能把握住民歌視唱作品的音樂風格,還是用固有的思維去表達,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龍曉勻老師在《中國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視唱曲目精選》前言中提到:“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歌中有豐富多彩的旋律、調式、音階、節拍節奏,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通過這本書的學習對各民族不同風格的把握,對民族音樂內涵的理解”。視唱音樂作品可以是不同時期的作品,不同民族的作品,不同屬性(器樂或是聲樂)作品,我們可以通過多聲部視唱作品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樂曲不同音樂風格的把握,感知音樂審美思維,這樣的學習,才能做到真正理解音樂,回歸視唱練耳的本質。
(二)提高學生二次創作的能力
多聲部視唱需要幾個聲部間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學生在課堂中會由幾位不同聲部的同學組成,如需要完成一首多聲部的視唱作品,就需要幾位同學學會各聲部之間的協調、聲音的融合、音響的平均、音樂表情的處理等等很多方面。比如柴可夫斯基《船歌》這首多聲部視唱作品的完成,可以讓學生對其進行二次創作,首先這是一首器樂作品改編而成的視唱作品,在實際課堂還課時,學生可以加入大提琴或鋼琴或小提琴的伴奏,讓這首本由器樂改編的作品更加符合原作品的屬性;其次學生通過這樣的二次創作與改編,可以將這首視唱作品的音樂表達更加豐富,具有層次,實際也會通過作品的完成去追根溯源作品的創作背景、技巧完成、音樂表達,一系列的二次創作的過程,這對學生們的音樂掌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在視唱中有難度,但完成后會讓學生的視唱練耳技巧有所提高,同時提高了學生們的協作能力,最終要的是通過聲部間的合作過程會讓學生思考我們需要呈現什么樣的音樂,多聲部作品的準備過程就是對作品本身的二次創作,這不僅是教授課堂的音準節奏知識,筆者認為這門課最終要給學生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因此多聲部視唱給了學生這樣一種開放式的學術氛圍,給了他們對音樂再創作的空間。
五、結語
多聲部視唱練耳作品在實際教學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視唱、聽力,感知多聲部的和聲與多聲部音樂作品風格;另一方面多個聲部需要不同音域的同學以小組的形式視唱,以此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與對音樂的二次創作能力和音樂審美意識。多聲部視唱對音準節奏的要求也更高,使得課堂更加多元化,同時對一些理論課程也具有實踐性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燕.多聲部視唱—根據經典名作改編[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
[2]錢仁康.歐洲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朱建平,李曉薇.視唱[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陳雅先.樂理與視唱練耳[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5]顧秋云.中外器樂名曲多聲部視唱訓練[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6]龍曉勻.中國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視唱曲目精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