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爍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在物質豐富的基礎上,人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尤其是近年來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不斷深入人心,促使更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接觸藝術教育,尤其是近年來學習小提琴的人數不斷上升,但是小提琴教師人數稀缺,傳統一對一模式無法滿足龐大的小提琴市場需求,這就促進了小提琴集體課在我國得到發展。但由于小提琴集體課在我國發展時間較晚、教學體系不完善、教師和家長對小提琴集體課認識不足等原因,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研究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教法,對發展小提琴普及教育、響應國家號召、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性人才有著深刻意義。
關鍵詞:小提琴集體課 ?小提琴集體課歷史現狀 ?小提琴集體課應用 ?科技與小提琴集體課
中圖分類號:J60-05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20世紀末掀起了學習小提琴的浪潮,但由于教師和學生配比懸殊,使得小提琴集體課的教學模式得到廣泛發展和應用,本文主要探討集體課教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幾點想法,拋磚引玉,望小提琴集體課的發展越來越完善。
一、小提琴集體課的歷史及現狀
縱觀小提琴集體課的歷史,從20世紀初就在國外開始出現,并發展到較高的水平,例如20世紀30—40年代由蘇聯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史托里亞斯基創辦了有小提琴集體課的音樂小學;20世紀50年代,日本鈴木鎮一創辦的小提琴教學法為全世界所矚目。國內的小提琴集體課起步較晚,1983年,中央音樂學院業余小學招收了三四十名幼兒,上海音樂學院也于1985年開設了小提琴集體課,1987年,開封的一所小學成立了“百人樂團”,也是用的集體課的方式教授,由此可見,小提琴集體課雖然在國內起步較晚,但由于其模式緩解了師生配比不均衡的問題,所以逐漸在我國發展壯大。但我們在借鑒國外優秀經驗的同時,也應結合本土情況,發展出適應我國國情且具有我國特色的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法。
由于小提琴深受人們的喜愛,出現了大量想學習小提琴的愛好者,但是由于教師數量有限,傳統一對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于是開設小提琴集體課成為很多教師的選擇。但是在開設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最常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部分教師的集體課意識不夠,大部分教師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一對一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開設小提琴集體課時單純的按照自己以往的經驗組織教學,導致集體課變成了一對一課程的疊加。第二個問題是國內可借鑒的案例不多,雖然國內近幾年出現了非常優秀的集體課老師、教學教法及教學用書,例如韶光祿、徐多沁、周世炯、程小實等,但總體來說集體課教學法沒有系統完善的體系,出現了部分教師面對集體課時不知如何組織及教授的問題。第三個常見問題是部分家長對集體課認識不夠,筆者認為在小提琴初學階段,適當參與集體課對提高學生的興趣有著極大的作用,但家長對于集體課的認識是學費低,并且有的家長要求上一對一課程,感覺集體課不專業,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善教學并引導家長認識集體課教學優勢,以上這些因素都是我們現階段集體課遇到并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小提琴集體課的特點
小提琴集體課與一對一傳統課在教學組織及教授內容方面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小提琴集體課大多是由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組成,人數由4、5個到20個不等,再加上每人手里一把隨時可發聲的小提琴,這就給教師帶來上課紀律差、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位小學音樂老師曾對筆者說,兒童上課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紀律,教師將紀律整好了,課堂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如何組織課堂紀律就成為了教師的首要任務。
其次,興趣是學習的基礎。一對一的器樂學習雖然也可以用多種方法提高兒童學琴積極性,但畢竟上課只有教師對學生,關系比較單一,但是在小提琴集體課中就會增加兒童和同齡人之間的關系,教師應利用這種優勢,引導學生建立合作、競爭、有愛的健康人際關系,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琴興趣。
再次,由于小提琴集體課人數較多,并且小提琴的學習實踐性很強,不同于文化課的集體統一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中如何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學生出現的共性與個性的問題,這給小提琴教師帶來很大挑戰。
最后,應當把學習小提琴的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而不應該采用教師傳統型的灌輸式教學。集體課的很大優勢是把水平相近、年齡相仿的學生組織在一起學習小提琴,教師應思考如何利用集體課優勢讓人與人建立聯系,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琴興趣。針對以上小提琴集體課的特點,筆者分別從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兩個方面分享幾點看法。
三、關于如何組織課堂的兩點感受
第一,就集體課的課堂紀律問題,筆者認為應向文化課及舞蹈課等一直以來以集體課模式教授的課程取經。在開始一個新的集體課班級時,教師第一強調的就是紀律性,并且設好規則或暗號,當老師說口令或者做動作時,學生就知道要保持注意力并安靜下來,在這期間教師最好不要大喊大叫維持紀律,反而應當輕聲細雨或沉默。例如在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教師們經常利用簡單的口令和手勢和孩子們互動,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進而整頓紀律。例如老師說“小嘴巴”,孩子們接“不說話”及“小手背后”接“小腳并齊”,或者教師拍手,學生模仿等,都能夠很有效的組織課堂紀律,讓孩子們集中注意力。在這期間,老師尤其需要注意表揚最先坐好的幾位學生,其他學生會很快模仿,教師觀察到所有的學生都安靜下來時,就可繼續講課。
第二,在組織課堂中要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在集體課教學中,教師需要處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關系(如果家長在場的話關系還需增加),在這兩種關系中,傳統課堂以教師與學生關系為主,并且是教師講授知識和學生傾聽學習的模式。筆者在實踐中利用幾種教學手段將學生與學生的關系建立起來,例如在課堂中加入競答、競賽形式,增強學生之間的競爭關系;加入輪唱、輪奏、齊奏、重奏形式,增強學生合作關系。加入演奏互評模式,輪流當小老師,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傾聽,鍛煉學生聽力,同時抓住教學要點,并且可以建立學生自信。我們再將這幾種教學手段靈活應用,如將齊奏、輪奏加入故事情節,加入游戲規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主動性,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定規則,互相監督,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學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尤其注意控制課堂進度,尤其在學生主導時不要偏離授課內容,或者由于課堂太活躍導致教師無法進行下一項內容。
四、關于教學內容安排的三點感受
第一,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如果我們了解文化課等集體課程,會發現課程的系統性很強,每節課尤其是年輕教師會準備很多字教案,多長時間講什么內容并達到什么效果,這些都會精心安排,這樣的教學內容非常嚴謹和有邏輯性,但是部分小提琴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非常隨意,想到哪里講哪里,這當然和器樂特點有關系,因為每個學生在學琴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在集體課過程中教學內容太過隨意、邏輯關系不明確,就會導致有的學生聽不懂,解決問題效率低。所以小提琴集體課的教師應當吸收文化課教學的邏輯及嚴謹性。例如,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在教授一個技術點或者一個樂曲時,教師說的每一句話及每個步驟都應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個要準確描述要講的內容,另外就是語言組織的邏輯性,如果教師忘記其中一句話或一個小步驟,在后面補上會發現教學效果大大下降,所以年輕教師在每節課之前都應認真書寫教案,想好課堂中每一個教學步驟,甚至每一句話。當然我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個性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隨時調整課程進度內容,解決個別問題,但是不要影響課堂進度的整體性。筆者在實踐過程中除了前面說的教學內容,還注重一上課的課堂引入環節,比如筆者會準備與今天課程相關的樂曲文化背景故事、圖片、視頻,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樂曲從不同側面了解感受,這樣能讓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樂曲風格感覺。
第二,教授小提琴集體課時,應特別注意語言的應用。在語言具有邏輯及準確的基礎上應該注意兩點,一是語氣,二是形容詞。語氣的變化尤其是在幼兒集體課中尤為重要,尤其在講授關鍵動作,用到關鍵詞語時,老師可以降低音量或者改變語氣等,吸引學生注意,甚至可以用有趣的音色吸引低幼兒童的注意,切不要從頭到尾一個聲調講課,這會大大降低幼兒的興趣及注意力。另外形容詞的應用也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積攢的寶貴財富,音樂的學習本身就是抽象和需要身心體會的,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應多用貼近生活的形容比喻來分析講解小提琴教學內容,或者創編很多有趣形象的繞口令來輔助教學,也可以加入有趣的故事或者夸張的身體動作,進而帶動孩子們理解老師講授內容,同時提高興趣。最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師在講解一個重點時,運用引導式的語言比直接給出結論的語言更要引起學生注意,所以不要輕易說出結論,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自己說出關鍵。
第三,一堂課是否成功不光課上的幾十分鐘,還包括課前及課后。課前筆者會提前將下節課學習樂曲相關背景發到微信群,或者給比較大的學生留查詢作業,讓學生自主查詢學習,另外還會將樂曲的音頻發給學生,讓學生平時不斷傾聽,熟悉樂曲旋律,在課堂上學習樂曲時會大大提高效率。課后筆者會發一個本節課重點內容短視頻到微信群,這樣學生在回家練習時就不會忘記老師教授過的重點,對比老師視頻檢查自己錯誤。另外課后筆者還會要求學生將練習視頻發到微信群,教師會逐一進行評價反饋,注意不要私信給老師,發到群里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學生競爭式練琴。當然在不上課的時候老師還可以搜索一些比較有趣且符合孩子心理的小視頻和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視頻,增強學琴趣味性和培養學生對高標準音樂的追求。
五、與時俱進的小提琴集體課
時代在發展,尤其互聯網多媒體及手機移動終端的應用普及以及其他領域科技的交叉應用,小提琴集體課的教學也應緊緊跟上時代,為我們的小提琴教學服務。
首先多媒體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例如在課前為孩子們找這節課相關的音頻視頻資料,讓孩子們對自己演奏的樂曲有盡量全面形象的了解,還可以分享給孩子們有趣的小提琴演奏視頻,以增強孩子們興趣,在授課過程中加入與學琴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或者在課后建立微信群,孩子們可發練習視頻到群里,老師及時評價,加強孩子們的練琴效率和跟教師的溝通頻率等。
其次利用其他領域科技靈活應用到教學中,例如錄音專業與小提琴教學的結合,一是利用電腦編曲功能創編,給學生正在學習演奏的樂曲配上好聽的伴奏。二是可以在學生學會幾首樂曲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們進錄音棚錄音,集體課學生可采用重奏齊奏多種多樣的方式合作演奏樂曲,既能激發學生的極大興趣,又可在錄音過程中學會傾聽評價自己的聲音及演奏。在錄音過后教師可在各種短視頻平臺發布學生錄音成果,即可增強學生自信,又可宣傳小提琴藝術,促進小提琴發展傳播。
最后利用互聯網及手機終端,打破傳統教學中的空間和時間限制。現在有很多App可供教師在線教授小提琴,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將不同地方的學生同時連線,進行集體課在線互動,利用App中新鮮有趣的操作,提高學生學琴積極性,加強學生參與感。
小提琴集體課建立完善還要有最后的評價反饋環節。教師如何將學生學習成果展示給家長,這個大家比較常用的手段是音樂會、比賽及各種考級。在這里可能教師對于比賽和考級的看法不同,由于我們社會背景就是以考試競賽的形式選拔人才,如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高考,所以有些家長非常注重證書成績,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一個是理解,另外就是教師要引導家長正確看待比賽及考級,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激勵學生練琴的手段,而不要成為目的,也可以當成成長中的體驗,就能夠以很好的心態看待比賽考級,促進學生發展。另外一個就是在我們集體課教學中較少注重家長學生對教師的反饋,尤其是對教師及課堂的評價體系不完善,現有的手段也就停留在課后和學生及家長溝通或調查問卷等形式,沒有深入完整的評價體系。作為教師應不斷傾聽學生及家長對課程的反饋意見,進而及時調整教學安排或完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將小提琴課程越做越好。
小提琴集體課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完善,優勢越來越突出。全國各地很多教師開展了集體課的授課形式,作為教師,我們要緊緊跟上時代發展,不斷完善課堂教學,充實自己各方面知識,讓更多小朋友通過集體課了解并喜愛小提琴。
參考文獻:
[1]周晶.兒童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