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丁帥 王海軍

摘 ?要:目的 ?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歸納整理針刺配合艾灸對急性腰扭傷的臨床研究效果。方法 ?患者俯臥位,先找痛點,根據(jù)不同的癥狀針刺不同的穴位,然后在腰痛部位艾灸配合委中、承筋、承山、涌泉穴。艾灸2~3組,采用此辦法,患者效果良好。結(jié)果 ?急性腰扭傷患者20例,根據(jù)患者治療前后的對比,總有效率為100%。結(jié)論 ?針刺配合艾灸對急性腰扭傷的疼痛有明顯的減輕作用,能夠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治療效果。
關(guān)鍵詞:針刺 ?艾灸 ?急性腰扭傷 ?觀察療效
中圖分類號:G804.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4(c)-0236-03
Study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Acute Lumbar Sprain
ZHANG li1 ?DING shuai2 ?WANG Haijun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Yihua Taiji Health Center,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06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research effect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on acute lumbar sprains through literature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Methods ?The patient is in the prone position, first find the pain point, acupuncture different acupoi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ymptoms, and then moxibustion on the lumbago area with Weizhong, Chengjin, Chengshan, and Yongquan points. With moxibustion in groups two to three,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patients. Results ?20 patients with acute lumbar sprain,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ain of acute lumbar sprains,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Acute lumbar sprain;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體質(zhì)在慢慢下降,運動越來越少,腰部及核心力量的鍛煉逐漸變少,因此急性腰扭傷的發(fā)病率在大大增加。腰為人體的中軸,起中樞的作用,它連接著軀干與下肢,腰部在劇烈運動中活動幅度較大、負荷也重,所以胸腰筋膜常會扭傷。關(guān)于急性腰扭傷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如因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由于突然用力不當或受外力牽拉所致[1]。還因人體在運動時準備活動不充分、姿勢或動作不規(guī)范、搬抬重物時用力過度等所致。日常生活中也會因一些小的動作導致急性腰扭傷,如潑水、彎腰、起立、洗衣服等均可造成扭傷,這在臨床上很常見。在臨床中主要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劇烈、腰部僵直、肌肉僵硬,不能前后彎腰,腰部用不上力,脊柱一側(cè)或兩側(cè)有明顯壓痛,活動明顯受限,癥狀輕者可逐漸自愈,但是癥狀嚴重者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影響日常生活,將來還會成為慢性腰痛的一個主要因素[2]。該研究主要采用針刺配合艾灸的方法治療48 h之內(nèi)的急性腰扭傷,降低慢性腰痛的發(fā)生概率,臨床中得到較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急性腰扭傷案例共20例,均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頤華康復中心2019年3~12月患者,年齡組分為20~30歲10人,30~40歲8人,50歲以上2人。病程最短5 h,最長48 h。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急性腰扭傷的診斷標準[3]。有扭傷病史,或第一次扭傷;腰部兩側(cè)肌肉僵直,疼痛劇烈,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彎腰,腰部用不上力;腰肌痙攣,觸摸有明顯結(jié)節(jié),損傷部位有明顯壓痛點。急性腰扭傷時間在48 h之內(nèi)。
1.3 排除標準
扭傷時間超過48 h者;腰肌勞損、腰椎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有骨折,骨質(zhì)異常者;高血壓并伴有皮膚愈合能力差者;妊娠婦女;不能配合治療者;表述不清者;有其他并發(fā)癥者;在治療過程中使用其他藥物或暈針者。
1.4 治療方法
治療前對每個患者進行健康評定,患者采取俯臥位,尋找痛點,診斷腰扭傷的情況,然后再根據(jù)情況進行針刺和艾灸。針刺取穴:腰部阿是穴、委中、陰谷、太溪。操作:患者俯臥位,找腰部阿是穴,局部穴位常規(guī)消毒,采用直徑為0.35 mm×40 mm針向下直刺0.5~1.0寸,待得氣后(有酸脹麻或過電的感覺)行瀉法,然后留針,配合艾灸,艾灸使用艾艾貼直接貼穴位,艾灸腰痛部位加委中、承筋、承山、涌泉,艾灸2~3組,每組艾灸時間大約在12 min左右。在艾灸過程中針刺地方會有跳動的感覺。每日治療1次,3天為一個療程,共兩個療程,一周評定效果。第1個療程每天進行針刺和艾灸,第2個療程僅艾灸。
2 ?結(jié)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腰部疼痛消失,功能活動正常。顯效:腰部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幅度過大時偶感疼痛,基本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可以適當?shù)剡\動。有效:腰部疼痛癥狀減輕,仍有疼痛,活動時明顯,生活能自理。無效:腰部疼痛無減輕,前傾、側(cè)彎、旋轉(zhuǎn)運動時疼痛加劇,仍然不能自主工作和生活。
2.2 治療效果
患者20例,治療第1個療程后,5名患者痊愈,10名患者有顯著效果,3名患者感到疼痛不劇烈,有效果,有2名患者仍然感覺疼痛,效果不明顯。急性腰扭傷痊愈總有效率(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為90%:治療第2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100%,痊愈的患者為10名,4名患者感到效果顯著,1名患者感到有效果,基本能正常工作等。表明針刺結(jié)合艾灸對急性腰扭傷的療效滿意。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3 ?討論
急性腰扭傷是腰骶部筋傷的一種,而筋傷是由于各種外來暴力或慢性勞損等原因造成的筋的損傷。因筋相對于骨來說,部位較淺,在受到外來暴力或持續(xù)性應力作用,風寒濕邪侵襲,筋首先會受到損害,所以在日常生活、體育運動、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都會發(fā)生。而扭傷的實質(zhì)是韌帶部分或完全撕裂。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一級:韌帶輕微撕裂,可感到中等局部疼痛,局部會有輕微腫脹和肌肉痙攣,關(guān)節(jié)功能受影響較小[4];二級:韌帶纖維局部撕裂較為嚴重,在負重,甚至不活動時會有疼痛感,部分功能喪失;三級:韌帶纖維完全斷裂,痛感強烈,功能嚴重受損,肌肉痙攣,扭傷突發(fā)時可能會有聲響。
西醫(yī)認為扭傷后因韌帶處血管較少,缺少血液供應,營養(yǎng)物質(zhì)難以輸送到傷口位置,幫助傷口愈合[4]。而中醫(yī)認為急性腰扭傷是外傷閃挫,腰部負重過大,使肌肉、經(jīng)筋不能及時配合,導致經(jīng)脈運行不暢,損傷氣血。同時還伴有外邪入侵,腰部分布的經(jīng)脈主要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當人體在運動或勞作時,機體處于興奮狀態(tài),毛孔張開,經(jīng)絡(luò)運行,若不注意保暖則很容易導致風邪、濕寒侵襲,使腰部經(jīng)脈受阻,失于儒養(yǎng),不通則痛。此外,還由于腎虛所致,五行相生相克,一方受損則會導致其他部位受牽連。很多研究表明,腰痛最重要的原因是腎虛,所以腎氣內(nèi)傷也是腰痛的本源[5]。因此,針對急性腰扭傷,運用中醫(yī)療法,針刺配合艾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后可激發(fā)人體的經(jīng)絡(luò)之氣,能夠疏經(jīng)通絡(luò)、導氣行血,具有較好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從而達到鎮(zhèn)痛的目的。此外,針刺還可以使排列紊亂的小關(guān)節(jié)恢復正常[6]。艾灸是中醫(yī)傳統(tǒng)灸法中的主要方式,它是利用艾絨在人體皮膚表面進行燃燒或溫熨,通過艾的艾煙和燃燒灰燼產(chǎn)生一種物理因子紅外線,能夠刺激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和免疫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tài)細胞提供活化能,艾煙中的甲醇提取物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對體外起到抗病毒、殺菌、抗氧化等藥物作用。同時,艾絨燃燒時釋放的揮發(fā)油具有較好的透皮吸收作用,所以能深入人體皮膚深層,治療炎癥,溫陽補虛、溫通經(jīng)脈,祛濕散寒、行氣活血、消淤散結(jié)[7]。但由于傳統(tǒng)艾絨的可操作性有限,人們對其進行了現(xiàn)代化的改造,出現(xiàn)了艾艾貼(蘄艾),即艾絨通過壓縮固定在底座上,底座有雙面膠(此雙面膠是植物制成,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任何危害,也不會使皮膚過敏),這樣既縮短時間又使艾灸穴位更精準,方便快捷,療效更佳,得到很多人的青睞。艾灸后要遵守的注意事項:每次治療后,艾灸部位4 h內(nèi)不沾水,多喝溫水(500 ml左右),注意保暖,不要受風受寒。
針灸穴位選取的原則,主要從督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選取幾個主治腰痛的穴位,分別為:(1)腰部阿是穴,不是固定的、專一的穴位。其檢驗方法是按壓某個部位時患者感到酸、麻、脹、痛。(2)委中穴,定位于膝后側(cè),腘窩正中。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合穴。操作:直刺1~1.5寸。(3)陰谷穴,足少陰腎經(jīng),位于腘橫紋上,半腱肌腱外側(cè)緣。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4)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jīng)的常用腧穴之一,在足踝區(qū),內(nèi)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5)承筋穴,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位于小腿外側(cè),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5寸,腓腸肌肌腹中央。(6)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腳尖墊起后,小腿后側(cè)肌肉浮起的尾端。(7)涌泉穴,屬足少陰腎經(jīng)在足心前1/3凹陷處。
綜上所述,針刺阿是穴、委中穴、太溪穴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腰扭傷疼痛,艾灸采用梅花灸及覆蓋腰部疼痛部位配合腿部及腳下通道(委中、承山、承筋、涌泉)等穴位不僅能治療炎癥,還能溫陽補虛、溫通經(jīng)脈、祛濕散寒、行氣活血、消淤散結(jié)。具有有效提高扭傷部位的臨床療效,緩解腰椎疼痛,改善腰椎的活動度及功能。但是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病例來源單一、樣本量相對較少、實驗研究不足等。在今后的臨床研究中還需進一步驗證并加強實驗研究,為治療急性腰扭傷提供客觀的依據(jù)。
4 ?典型病例
張某某,女,30歲,大學體育教師,2019年5月18日治療,腰部疼痛不能彎屈,低頭時牽扯腰部肌肉及腰椎疼痛,自己不能從床上起身,翻身困難,腰背成直線,活動受限1天。患者平時身體健康,經(jīng)常運動,曾經(jīng)有過急性腰扭傷史,疼痛一個星期,治療一個星期,恢復。1日前上午十時,課上技能教學過程中,突然將腰部扭傷,隨即開始疼痛,扭傷10 h之內(nèi)疼痛不劇烈,伴有活動受限,未做任何處理,早晨起床時出現(xiàn)劇烈疼痛。查體征:腰部未見腫脹,左側(cè)腰肌緊張、僵硬,第4到第5腰椎位置按壓疼痛明顯,局部可觸摸到結(jié)節(jié),活動功能受限,低頭腰椎疼痛,不能前俯后仰,左右旋轉(zhuǎn)。診斷:急性腰扭傷。每天治療1次,第1次針刺腰部阿是穴雙側(cè),委中右側(cè)、太淵右側(cè),然后配合艾灸3組,艾灸腰部疼痛位置,委中、承筋、承山、涌泉。治療一次后,第二天早晨可以自己起床,向前彎腰基本不痛,后仰時疼痛明顯,左轉(zhuǎn)時疼痛明顯,疼痛減輕。第2次以針刺腰部阿是穴雙側(cè),委中右側(cè)、陰谷、太淵右側(cè),配合艾灸兩組,艾灸腰部疼痛位置,委中、承筋、承山、涌泉。第2次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基本恢復正常功能,但大幅度運動時還會有疼痛的感覺。第3次僅艾灸2組,艾灸腰部疼痛位置,委中、承筋、承山、涌泉穴。治療一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第4天休息不做任何處理,第5天艾灸后,行走自如,痊愈。
參考文獻
[1] 梁海松,盛東,姜仁建,等.針刺董氏奇穴治療急性腰扭傷的療效分析[J].中國中醫(yī)急癥,2020,11(29):1944-1946.
[2] 謝倩雨.不同刺激方法干預急性腰扭傷的相關(guān)性研究[D].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20.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 利.布蘭登.運動損傷解剖學:康復訓練[M].王震宇,司佳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21.
[5] 林玉惠.近5年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腧穴應用規(guī)律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7.
[6] 余星星.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20.
[7] 宋庭寧.基于艾灸作用機制的蘄艾應用開發(f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9.
①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01079808);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Q201066)。
作者簡介:張麗(1988—),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運動康復。
丁帥(1992—),男,本科,研究方向為運動康復。
王海軍(1983—),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