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立于世界數學之林
王元院士,195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數學系,經陳建功先生與蘇步青先生推薦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在華羅庚先生指導下研究數論。他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是中國在該領域的第一個重要成果,他與華羅庚合作,致力于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提出了享譽國際學術界的“華-王方法”。
1930年,王元出生在浙江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的王元對于數學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可貴的是,他對感興趣的東西總是愿意花時間琢磨和鉆研,這為他日后研究數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0年,王元進入浙江大學學習數學。他曾在采訪中說,“到了浙江大學以后,我就把自己的愛好文藝、音樂等,一刀砍掉,專攻數學?!碑敵醯哪欠菀闳粵Q然,仿佛穿過歲月的長河,再一次從他的眼眸中映現,迸出動人的神采。王元專攻數學一年后,已成為系里的尖子學生。他說,正是在浙江大學里那段心無旁騖的學習積累,討論班制度對獨立研究能力的訓練,讓他能夠快速進入研究工作。
1953年,華羅庚在數學所內部成立了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王元很快便成了討論班中的積極分子。那時的王元下定決心要攀爬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他夜以繼日地啃著這塊“硬骨頭”,直到他將賽爾貝格的篩選方法和布赫夕塔步的迭代法作了結合,創造出下界篩方法,用這個新的推算工具于1956年成功證明出“3+4”。而后,他又證明了“3+3”“2+3”等,其成果被國內外有關文獻頻繁引用,使中國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哥德巴赫猜想的推算史上作出卓越貢獻。
王元先生在提到當他的證明被原蘇聯數學家布赫夕塔步寫入教科書《數論》中時說:“我總算為偉大的祖國作出了一點貢獻,我激動得熱淚盈眶?!痹诮拥礁绲掳秃詹孪雴栴}研究的初期,他也曾有過對個人能力的不自信;在遇到瓶頸的研究中期,他也曾有過動搖和彷徨,但是強烈的愛國心讓他將個人得失放在一邊,毅然決然地向這一世界難題進攻。終于,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的工作帶動和支持了陳景潤等優秀數學家投身相關研究,讓中國數學在該領域長期保持領先地位。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新時代的浙大數學人應當繼承王元先生矢志報國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的革命理想,為擔負起將世界數學和科學中心向中國轉移的歷史使命貢獻力量。
為創新人才培養營造沃土
王元先生不僅對科研懷有熱情,對教學工作也同樣認真負責。他曾提到,“自由的環境,專注的研究,才是一個人成才的必由之路。”他也常說,“所謂創新,一定是前人沒有想到的、沒有做到的。培育人才要是一直像幼兒園老師一樣小心翼翼,肯定出不了創新人才,要敢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在他心中,培養獨立創新精神才是育人的關鍵。
1983年,張壽武考入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攻讀碩士學位。當時,王元認為自己的研究領域經典解析數論已無出路可言,但看中了張壽武的勤勉和悟性,鼓勵他自由選擇方向。他認為,對于創新人才,老師的作用在于引導與點撥,不可能手把手地教。如今,張壽武已成為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躋身為世界上最出色的華人數學家之一。
做有獨立創新精神的人,無所畏懼,敢于攻關。新時代的浙大數學人應當遵從王元先生的育人理念,勇于探索“無人區”“最前沿”的“卡脖子”問題,致力于產出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原創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高層次人才。
做甘于坐冷板凳的實干家
2018年學院九十周年院慶之際,師生代表采訪王元先生時,他曾提到:“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工作可以留下來,留多少年。”當他提到自己求學時的學術氛圍時是這樣描述的,當年確實是拼命干的,為建設好社會主義,忘我勞動,根本沒去想個人的升級升職,只是一心一意搞數學。
當王元開始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時,從1920年以來的有關文獻,不管是英文,俄文,德文,意大利文,能找到的,他都查了出來。然后,認真分析其中的思路及可能存在的欠缺之處。意大利文他不懂,就從數學式子去猜測文字的含義。為了工作,他廢寢忘食,有幾次一直工作到病倒了,才強迫自己休息幾天。為了找資料,他跑遍了北京的大圖書館。就這樣,一連苦干了兩年。
魯迅先生說:“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他們正是中國的脊梁”。從理學發展規律來看,“十年磨一劍”是學科發展的真實寫照。要強調潛心探索精神,懷揣“沉下心搞研究”“把冷板凳坐熱”的韌勁與決心,腳踏實地,解決重大問題,為國家建設獻智獻力,擎起中國數學發展的大旗。(來源:數學科學學院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