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征作為我國革命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理想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以長征精神為主題進行展出設計,既是給長征精神營造傳承的基地,也是提升展館自身文化價值的有益實踐。本文立足于長征精神的價值內涵,對如何在展館設計中展現長征主題加以研究。
【關鍵詞】長征;展館;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193-03
【本文著錄格式】南茹凡. 長征主題展館設計的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93-195.
長征精神是中國革命歷史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精華與結晶,既包含著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歷史意蘊,也具有傳承、學習和發揚光大的時代價值。紅色展館作為中國革命傳統承傳和教育的基地,負有將以長征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通過運用多種形式加以全面展出的職責。立足于長征精神的歷史意蘊,從當代價值視閾對長征主題展館的設計展開探究,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也具有積極的現實價值。
一、長征精神的形成與內涵
作為中國革命斗爭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長征精神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就當時的國內環境而言,隨著國共合作的分崩離析,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為扼殺中國紅軍這支革命力量,先后對紅軍蘇區實施了五次圍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為保存革命力量,被迫從蘇區撤離,實行戰略性轉移。經過艱苦卓絕的轉戰,兩年后,紅軍一、二、四三大主力會師陜北,標志著長征結束。就當時的國際環境而言,“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快了侵華戰略的推進。隨著山海關、熱河以及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的先后失守,不斷取得軍事勝利的日本侵華遠東軍,其劍芒直指平津,中華民族陷入了岌岌可危之中。民族矛盾快速上升為主要矛盾。但此時的蔣介石卻依然固守“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思維,不惜調集重兵圍剿蘇區紅軍,而對日軍卻一再妥協。在這樣一個內外交困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大旗,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到達陜北后,中國共產黨立即著手建立紅色根據地,堅持領導人民全面抗日。這樣一個歷史條件,決定了長征精神與我國在革命實踐中所形成的政治領導、思想意識、文化流向的一脈相承。在長征精神形成之前,中國共產黨已經具有了在南昌起義、農民運動等國內革命戰爭中所形成的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主義品質。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為長征精神奠定了政治理念、理想信念、文化支撐的豐厚基礎。
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紅軍在長征途中,由最初的倉促撤離,到經過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再到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會師于陜北,這是一個戰略轉移的過程,也是長征精神得以逐漸凝煉的過程。革命力量要在長征的途中得以保存,成為以后領導人民全面抗日的火種,除了要在思想上、軍事上正本清源,清除左傾思想的影響,同時,也迫切需要有一種精神作為引領,帶領紅軍走出困境、走向勝利。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以馬列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理論引領、以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為實踐基礎、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為內核支撐的長征精神就在艱難跋涉之中逐漸形成。
有著自身的理論邏輯和歷史起點的長征精神,作為由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實事求是、與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等內容整合而成的價值體系,其核心是革命必勝的信念,其表現是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彰顯出來的是紅軍戰士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團結一心的頑強作風。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人生理想、堅定的政治立場、必勝的革命信念、嚴明的組織紀律和不畏艱險英勇奮斗精神的具體體現,無論是助力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還是在我國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所給予的當代啟示的重要性都是毋庸諱言的。
二、傳承長征精神
(一)傳承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
在后人心中,長征精神已經成為團結、犧牲、毅力、信念的代名詞,成為人類卓越的精神象征。長征歷史應該被銘記、長征精神應該被傳承。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綻放于戰火中的長征精神,是一顆革命的種子,封存著那個獨特時期的印記和氣息,其中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也有老一輩革命者關于命運、關于生死、關于犧牲、關于信念的深刻思考和勇于實踐。一段歷史、一份豪情,閃現在歷史長河中的長征精神的巨大力量在今天依然顯得彌足珍貴、余味綿長、催人振奮。牢記那段崢嶸歲月,翻開那些曾經的過往,依然能讓后人感受到戰爭的硝煙和民族的苦難以及為了全體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不惜血灑疆場、犧牲到底的決心。重溫歷史、緬懷先烈,不僅要讓長征精神成為革命先烈愛國、愛家、愛人民的歷史見證,更能夠給予我們以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的啟迪。長征不只是歷史,長征精神不只是象征,運用多種形式將長征精神獨有的生命力展現出來,是對長征最好的紀念。
(二)圍繞長征精神主題的展出設計
出于對歷史的尊重、對先烈們的緬懷,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長征的紀念一直在延續,并分別從文藝、文學以及博物館(文化館)等多角度、多層面被加以體現。在這些表現形式中,博物館、文化館獨特的信息傳遞功能,成為傳承長征精神的有效載體,被廣泛運用于以長征為主題的各種展覽之中。然而,使距今80多年的歷史走出歲月,以鮮活的形象把深蘊其中的精神展現出來并非易事。因為長征這段歷史不僅時間短,并且是在艱苦的戰爭條件下發生的,所存史料寥寥無幾。因此,如何使長征走出歷史、走進當代,以其所形成的感召力感動后人的傳承形式也一直為人們所積極探索。例如,嵇立琴通過對江西博物館中紅色紀念品的研究,提出紅色主題的設立具有積極意義,博物館中結合中國革命史所開發的長征等紀念品,能夠起到繼續傳統,打造紅色文化的積極作用。屈曉寧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出發,對紅色展館的教育功能進行了分析,認為,紅色主題展覽不僅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其功能性作用的發揮,對人們特別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著積極的直接觸動力。李驁圍繞紅色主題的布展設計進行了研究,認為,根據時間、事件的發生,對長征等中國革命不同時期重大事件的再現,按照敘事類理論加以設計,能夠更好的達到以史實啟發當代的效果。另外,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紅色文化與旅游業的結合也越來越密切,長征所經過的如江西瑞金、貴州遵義、甘肅會寧等地的紀念館,也將長征主題納入當地的旅游資源,積極探索紅色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這些研究與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以長征為主題所進行的傳承活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隨著長征精神重要意義的繼續凸顯,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館)的主體作用,使長征精神在展覽的層面得到進一步的弘揚,成為擺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需要立足于長征精神的價值內涵,積極探討以長征精神為主題的展館設計方案,打造完善的紅色教育平臺,承擔起紅色教育職能。
展館,從根本上來說是圍繞“為公眾傳播知識與教育作用的功能”[1]而履行使命的。“主題”作為展館設計的主體,對所展出的內容具有相應的功能性和視覺功能的雙重要求。如前所述,長征精神作為中國革命在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內在的精神內涵加以“傳”與“承”是根本所在。因此,在圍繞“長征”主題進行展出時,“傳”是展出主題確立的基礎,事關實質性的物化配置;“承”作為展出后所獲得的教育意義及啟迪是帶有精神象征意義的信息接收效果。因此,確定明確的主題,是保證用設計來完成對長征精神進行思想和情感表達的基礎。筆者認為,在展覽設計中,長征精神的主題,需要從承前啟后的視角按照堅定的政治理想、百折不撓的革命信念、勇于奮斗的實踐精神這三個方面加以實施。
1.堅定的政治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2]長征精神從形成之日起就把民族利益和為全體民眾謀幸福的信仰融進其內,鼓舞有理想、有追求的有識之士前赴后繼、英勇奮斗。圍繞這個主題,在設計上要以當時的時代背景為重點,創造出“環境”與“精神”產生的必然聯系。作為長征精神的第一個主題,在陳設上要有直接的切入感,為能夠很快地將參觀者的思維鎖定在特定的氛圍之中,需要把記錄當時社會生活的照片處理成大幅展品布置于墻壁,成為展室的一部分。在燈光設計上要以較為壓抑的色感為主,彰顯出“舊時代”背景下苦難中國的“沉重”氛圍,從而引起觀者對正確的政治方向之所在能夠成為長征精神中最重要的內容和指導思想,并不是歷史的偶然機遇,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必然產物產生強烈的共鳴,理解長征精神之所以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因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列主義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后的偉大實踐,也依然存在著理念信念、價值取向、人心凝聚等客觀的現實問題。客觀地思考這些問題,理性的面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就更加需要堅定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運用長征精神來指導我們的具體實踐。
2.百折不撓的革命信念
長征是一個大熔爐,一個把凡鐵鍛煉成真金的熔爐。在長征所書寫的英雄史詩中,指戰員用血與火鑄就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留給后人珍貴的理想指向和價值取向。蘊含于長征精神中的崇高理想信念就是抱定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和隨時為黨的事業獻身的決心,理想不移、信念不滅;就是不畏艱難困苦,以“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更越”的頑強毅力征服自然險阻和饑寒、傷病種種磨難的精神支柱;就是不怕犧牲、戰勝敵人的一往無前精神動力。在對這個主題進行布展時,需要按照以時間、地點、事件這樣一個以敘事為主的方式進行。基于這個主題,是用以體現長征精神的主體,因此,要盡量采取多維、立體的技術手段加以全方位展示。既要有戰火紛飛的驚險場面,也要有雪山、草地等自然條件環境惡劣的場景;既要表現出紅軍戰士浴血奮戰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也要表現出官兵之間彼此鼓勵、相互幫助的革命情誼;既要體現出一切聽黨指揮的嚴明紀律性,也要體現出紅軍對黨熱愛的絕對忠誠,等等。在具體設計中,通過文字解說上的情節性描述,輔以實物、群雕、影像等多種元素的綜合運用,把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樹立起來,把一件件感人的事例還原出來,以此來凸顯主題。在這個展區,燈光的設計相較于第一主題展區的燈光要明亮一些,方便參觀者看清展板的文字內容。同時,投射于群雕上的燈光要有豐富的層次感,營造出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果。在此需要指出的,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數字影像技術突破了傳統聲、光、電的局限,能夠將逼真的畫面帶到觀眾面前。因此,在展覽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好數字投影技術能夠給歷史悠久的展館投入新的視覺動力這樣一種優勢,把發展紅色主題教育置于優先地位,不斷加大對紅色文化展覽技術手段升級的投入,通過紅色主題教育與數字立體技術的完美結合,將長征中如歌如泣的史實更加真實的展現出來,使參觀者特別是青少年通過在數字歷史中的自由穿行,獲得有如身臨其境的切身體會。
由于展出的內容較多,一般來說,這部分的展出會以幾個展室共存的方式存在。在做展出設計時,需要以全面的眼光觀察設計走向與趨勢,著眼大局、把握整體。例如,在展室與展室的交匯處,利用雕塑等藝術造型進行展室串連,既能吸引視覺注意,又能保持主題敘述的連貫與流暢。
3.勇于奮斗的實踐精神
長征精神作為一種引領,不是產生于虛無的主義、空洞的說教,而是跌宕起伏的實踐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在遭遇挫折時審時度勢的胸襟和魄力。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初期,有失誤、也有失敗。但源于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指導,紅軍在長征途中,為不斷尋求真理和為發展真理開辟道路而召開的遵義會議、與以張國燾為代表的逃跑投降主義做斗爭都是長征途中我黨實事求是、撥亂反正正確路線形成的標志。結合這個主題,在展覽設計中,要本著尊重歷史的態度,將曾經給我黨帶來重大損失的“左傾”思潮加以客觀描述,對紅軍一次次化險為夷、走出困境、走向勝利的經歷如實展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參觀者明了,為何毛澤東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來對長征所承載著的保存革命火種、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歷史使命加以描述,才能明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真正含義。才能從對長征精神的正確解讀中,清醒的認識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一系列的時代課題和難題也不斷涌現。面對問題和困難,固步自封不可取,冒險蠻干更有葬送改革發展成果的可能,需要我們以牢牢遵循長征精神中“勇于奮斗的實踐精神”,一方面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銳意創新、開拓進取;另一方面秉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清醒地認清世情、國情,準確把握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治國理政新學說,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而用以指導我們的實踐。
綜上所述,長征精神作為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寶貴財富,對銘記歷史、指導現在、展望未來都有著積極的啟迪意義,需要我們牢牢把握長征精神的價值內涵,采取多種手段把長征精神繼承下來、傳遞下去,成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鄢婕. 淺析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功能性與藝術性[J]. 藝術品鑒,2016(2):1-3.
[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南茹凡,女,甘肅會寧,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紅色紀念館的展覽和長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