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福
【摘要】長期以來,對古老的中華文字產生之源缺乏清晰的定論。基于對中華文明的崇拜,產生研究探討思想,今借貴刊一席之地作以探析。
【關鍵詞】太極圖;太一;數字;元素字;素字
引 言
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生命群體,中華民族是世界人類起源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距今一萬年至八千年,是世界文明誕生的時代。我國記號文明從原始族群社會開始到公元前約三十八世紀為早期。往后推至公元前二十六世紀,歷經約一千二百年,是記號文明、圖文明的盛行期,也是文字創造的初期。從傳說的二十六世紀中國史官詛誦、倉頡造文字,到二十二世紀,應是記號文明時代的晚期,也是文字初創的完成期。易中天在《國家》一書中:“國家是文明與史前的分水嶺。”“分水嶺”的前坡應為記號文明時代。公元前二千一百年大禹治水成功,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文字文明時代的開始。中華文字的創造發展,歷經五千多年,連綿不斷,歷史悠久,真乃輝煌偉大。“漢字”是我國主流載體文字創造發展的結晶,它記載了歷史,推動了社會發展,并成為中華文字的代稱。
以客觀世界為前提抽象出來的象形字,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會意字、形聲字、會意兼形聲字等。它充分表達了單個字的本義和內涵,構成了系統的完整的中華文字體系。
然而對于漢字是怎樣創造出來的?根源在哪里?為什么漢字是這樣?由于歷史久遠,缺乏清晰的定論。對漢字起源進行探討,既是語言文字研究的重要課題,又對于為更好地認識理解漢字,學習漢語,提高語言文化水平,推動文字的創新發展,弘揚中華文明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圖文明
我國記號文明時代,流傳下來僅有極少的符號或圖形,《太極圖》《陰陽八卦之易圖》等,就是流傳下來最具代表性的實物。朱熹:“右易之圖九,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自伏羲以上皆無文字,只有圖書,最為深玩。”說明《太極圖》《陰陽八卦之易圖》均為伏羲所作。處在記號文明時代。
(一)太極圖
圖中信息如下:
1.外環示整體性宏觀世界。2.白色部分示陽;黑色部分示陰。中間曲線為陽陰分界線,表示兩個部分及相互關系。3.黑點示陽極點,白點示陰極點,同示為小及微觀世界。
以上說明,太極圖表示客觀世界,是一個整體,內部存在著運動的肌理,是圖示最簡單、造型最完美的圖文明。
(二)陰陽八卦之易圖
圖中信息如下:
八卦是陰陽學說的圖文明,源于太極。《周易·系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以“—”線段示陽,“——”線段示陰,與天一地二符號相符。2.一分為二與一含有兩同為一體,與太極圖含義相符。3.數理突顯。
以上信息說明,《陰陽八卦之易圖》是太極圖的一種說明形式。
綜上兩圖表示了自然界事物的客觀存在及變化規律。具有極高的哲學理念,圖中的○(圜)、—(線)、·(點)共為文字創造的物質基礎。
(三)太極
依據古文字描述,今推論“太極”如下:
《周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者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說古人伏羲,稱王天下。他宏觀宇宙創作出“太極圖”和“八卦”。現推想:他上觀天空,頭頂蒼穹一蓋,日月高懸,夜間星辰滿天,白天太陽高照,光氣充盈,時而風雨雷電變換,概其大而無限,高而目不可及,據其輕、清、光、亮歸屬為天。白天太陽當空,世界光亮,清晰可見,故以太陽為核心,以天空為基礎,推想天大到極,稱為陽極。下視:腳踏大地一片,地上山高水低,起伏連綿,林草樹木,人蟲鳥獸住走之上,繁衍生息,景象萬千。到夜間黯黑一片,寂靜沉悶,驚恐常現,故以地之廣大,且凝重混雜,暗淡無光之特質,歸屬為地。地亦有白晝之分,到夜間多以月亮出現,故以月亮為核心,以大地為基礎推想地大到極,稱為陰極。環視一周極目天地相交處,天際線和地平線融為一體,環成一圜,上面天空似穹蓋,逐漸產生了空間立體的認識。又把天極、地極合二為一成為太極,畫出圖形,以標明太極,即太極圖。
(四)太一



序數第十位。十進位的數理從此產生。
百、千、萬、億等數字都是文化字形,“0”應來自于太極圖外環“○”的形和義,此符號之義是十分巨大的,主表宏觀。用于數字時,“0”多在數的空位中使用,在小數點前作整數用,同時,它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是一個起點數。
總之,數字產生于太一,源自于太極圖,是文化字創造的前提。
三、素字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具備系統性和規范性的文字。在商朝廣泛使用,距今已至少有三千六百多年(按:商朝以前上至傳說的公元前二十六世紀中國史官沮誦、倉頡造字,期間造用的字形目前尚不知曉,但甲骨文應是承襲字形)。
文字通常分為:甲骨文(以商朝為主要時期);銅器銘文(以周朝為主要時期);簡書刻辭文(以春秋戰國為主要時期);篆文(以秦朝為主要時期);楷書文(主要以漢朝及唐、宋、元、明、清為主要時期);簡體楷文(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起,應屬一個新的文體)。六個時代,六種文體。文體的不同是由時代決定的。
楷書文開始于漢朝。是中華文字的又一新的發展過程,其特點是字形、筆畫高度規范統一,結構嚴謹美觀,經二千多年的發展達到了完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國家對漢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簡化漢楷書文字,到文字規范化,使漢字從繁體通用楷書文字進入到簡體楷書規范化時代。
(一)元素字
元素字是文字產生的原始素材,是中華文字的最基本要素。古人借用數字中的“一”的符號;數字丨(十)、
“一”héng。漢字稱橫。文字使用中有基礎、含蓋、大、廣等內涵。如“天”字:人中加一橫為大,大上加一橫為天。“地”字:地,土也。二橫為地,立一豎為生,能生長東西的為土,土即地。總之,“一”是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橫向現象概括的抽象字形,由“一”構成的字極多,使用頻率極高,實為元素字。
“丨”shù 。漢字稱豎,又讀(gǔn),有頂、立、上下通、升降等含義。說明“丨”的符號,是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豎向現象概括的抽象字形,實為元素之字。
“、”diǎn 。漢字稱點,含義是指微、細、小。點是對自然界最普遍存在小微現象概括的抽象字形,點雖示小,但并不小,幾何學稱點是沒有長、寬、高,沒有大小,只有位置,不可分割的圖形為點。在講“線”的概念中稱線是由點組成的;講“面”的概念中,面是由點組成的;講立體概念時,立體是由內部小微顆粒組成的;點的線性可組成○(圜、圈),又為宏觀的抽象之形。由此可見,點是非常奧秘而普遍存在的。點作為元素字在漢字創造中起到的作用更是非常微妙特殊的。橫多一點成長橫,少一點成短橫;豎多一點成高豎,少一點成矮豎。是點在塑造著筆畫。文字使用中,從楷書筆畫中看到,點畫有八種形式(不包括點的線性符號○),實則是靈活多樣,作用特別,它塑造著筆畫,塑造著文字。如“主”字,三橫為天地,一豎為上下串通,能做聯通天地事的人為王,王上加一點為主(此處點實指太一),“點”真乃太點也。從而使點由微觀回到宏觀,點是自然界微小及宏觀現象概括的抽象字形。自應是元素之字。
(二)根素字
根素字是由元素字相互結合產生的。
如圖:
(三)素字
素字,俗稱筆畫。是由元素字與根素字相結合而產生的,是每個字的構成元素。以柳溥慶編寫的《歐體九成宮字帖》為例,漢楷書文字筆畫有八類六十四種(具體略)。現對規范用字楷體筆畫進行概括有九類五十六種(個)。
1.如下圖
分類說明。
(1)點類。


筆畫即素字,筆畫亦可稱為中文字母。
四、結語
古人從記號文明向文字創造過渡時,依據太極之道,按太一、八卦之理,借天“—”地“——”符號首創數字,并運用數字符號及創造方法,以其客觀象形為本質的三元素字演化產生根素字,由元素字、根素字互為結合生成素字,以素字為構件產生單體字,又由單體字組成合體、混合體字,從而共同形成中華文字體系。《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道亦為漢字創造發展之道。古老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古老的中華文字,“太極圖”即是中華文字——漢字之源。
參考文獻
[1]易中天.國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5.
[2]韓永賢.周易探源[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11.
[3]高明.古文字類編[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6.3.
[4]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12.
[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1.
[6]李恩江,賈玉民.說文解字——文白對照譯述全本[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0.10.
[7]蘇勇.易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8.
[8]柳溥慶.歐體九成宮標準習字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