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藝術實踐活動在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擔任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幾乎是每個學校都會開展的一種藝術活動。歌唱藝術活動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分散、疏解內心的不良情緒,減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甚至是個體與外界發生矛盾沖突的可能;可以為學生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提供很好的平臺。
【關鍵詞】歌唱藝術;身心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071-03
【本文著錄格式】李小莉.歌唱藝術實踐活動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71-73.
基金項目: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課題:歌唱藝術實踐活動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SWKT19-008)。
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有效保障,也是所有家長及教師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社會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視。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年齡往往在二十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大學生雖然個體生理發育大多數已經基本成熟,但由于生活閱歷有限、社會實踐認知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往往存在著心智、心理年齡還未成熟。而這個群體的大多數學生往往是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成長環境,開始了正式個人獨立生活,無論是學業還是課外活動都完全離開了父母的視線、由自己支配安排自己的一切活動,有些孩子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容易掉入各種陷阱里去,等自己發現錯誤時往往為時已晚。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往往年輕氣盛,在外面犯了什么錯誤也不和家長溝通。個人成長環境由以前被家長監督甚至是監視轉變為一種看似寬松自由實際上到處充滿著吸引與誘惑的成長環境。由于受計劃生育的影響,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女、獨生子,全家捧著哄著的“小祖宗”這樣的成長環境長大的孩子往往很有個性、很自我,自我意識較強,與人分享及團隊合作能力薄弱、抗挫折能力較弱,容易引發矛盾沖突甚至較嚴重的惡性事件等問題。“大學時期是人的社會化或心理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大學生經歷著從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角色轉換,而心理健康是他們順利過渡的心理基礎。”[1]因此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一直以來是各個高校特別關注的重點內容。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音樂雖然是無聲的語言但也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我們通過喜歡的音樂的風格可以側面看一個人的性格,不同類型的音樂類型往往也反映了人的性格特點。平時看那些喜歡自己獨處、不大喜歡與人溝通交流的往往偏抑郁類型的居多。心理抑郁類型的人往往也會比較傾向于聽或者是哼唱一些緩慢、憂傷類型的歌曲。而那些看起來性格活潑外向喜歡嘰嘰喳喳類型的學生傾向于聽一些節奏歡快愉悅的作品。在高校大學生不同形式的課外活動中,歌唱藝術實踐活動占了不小的比重。因為我們可以給學生組織一些集體歌唱活動,唱一些積極向上、正能量的歌曲來激發學生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歌唱藝術活動由于其普及起來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因而在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方面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性。
一、歌唱藝術實踐活動在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中的作用
(一)歌唱藝術實踐活動對身體健康的益處
第一,有助于增強呼吸系統的能力。“歌唱訓練中,為了提高歌唱效果,需要肺部呼吸道和喉嚨的有效配合。無論是共鳴的訓練還是發聲訓練,都需要肺部喉嚨和胸腔、腹腔以及呼吸道互相配合才能夠提高演唱質量。從這一點來看,通過歌唱訓練能夠鍛煉肺部功能和呼吸道功能,達到強化肺功能和呼吸道機能的目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肺部的活力,消除外界因素對呼吸道的影響。”[2]歌唱藝術活動從表面來看似乎只是一種簡單的嘴上運動,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全身的身體活動。歌唱時首先打開喉嚨吸氣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方法身體的吸氣肌肉群和呼氣肌肉群有規律的交替運動,對身體內的五臟六腑起到了一種很好的按摩效果,在歌唱過程中要不斷進行深呼吸,肺部及腹部的肌肉群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肺活量也隨之增強。第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儀態、增強自信。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形象能給人們帶來一種身心愉悅的感覺,因此更給人一種很好的印象,對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多數都是剛經歷了高中三年長時期的高強度伏案學習,有些學生出現了彎腰駝背的現象。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會因此變得缺乏自信不敢大方的展示自己,尤其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嚴重者甚至性格開始變得孤僻不愿與人交往。而在歌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除了聲音和音樂,還有具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在聲樂課堂上聲樂教師首先給大家講授的就是歌唱的站姿。抬頭挺胸收腹,一定不能含胸、摳肩、駝背,即便有這些問題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這一問題會得到很好的改善從而達到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的目的。第三,有助于增強身體的協調性、靈敏性。在進行集體的體育運動過程中會發現部分學生身體的協調性不是很好,似乎總是跟不上,即不能在體育教師規定的時間內按照體育教師規定的指令完成一些動作。我們拋開天生的遺傳因素導致的智力大腦反應速度快慢的區別,用音樂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就是節奏感偏弱所致。通過歌唱藝術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對歌曲節奏性的訓練可以達到一定的改善,有益于學生更好的參與集體活動。
(二)歌唱藝術實踐活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
第一,有助于心中不良情緒的及時疏解。不良情緒也稱之為負面情緒,主要包含有焦躁、怨恨、抑郁、憤怒等。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情,大學生大多還沒有積極擺脫消極情緒的意識。但往往很多人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聽聽音樂,據調查選擇聽音樂的群體中選擇聽歌、唱歌的占多數。通過聽歌、唱歌讓心中積壓的情緒尋找到一個宣泄的出口,不良情緒得以疏解。第二,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在不斷的交流、表達、理解和鼓勵中產生。現如今伴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之后,同學們在上課學習之余更多的是各自抱著各自手機刷各種公眾號、短視頻之類的各種客戶端,之前課余活動的打鬧嬉戲似乎正在逐漸的減少甚至是消失,那么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就變得少之又少,長此以往等到畢業時有些學生可能連自己班上同學的名字都記不起,其他的所謂同學間純真的友誼更是無從談起。這不僅是學生的友誼缺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這一時期人際交往能力失去了很多鍛煉機會,人際交往能力的強弱也就無從談起,步入社會以后在各種社交、禮儀、家庭、婚戀、親子教育等社會生活中都處于劣勢處境,嚴重者可能因此變得自閉、抑郁,焦慮對家庭、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唱歌也是一種與外界交流的方式,同等情況下大家往往容易和自己喜歡一類歌曲風格的人成為朋友。“通過音樂拉近自己與同學們之間的距離,且在愉悅的音樂氛圍下會變得更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帶來情感上的互動和理解,促進彼此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如此一來不僅有益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更能夠使其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3]第三,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談起音樂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很多美好的想象和感覺,而美好的感覺是積極良好情緒的誘導劑,進而會產生對外界事物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美好追求。“音樂是通過聲音的變化來達到傳送信息的目的,這一過程最終又是靠人的聽覺感受來完成。因此,我們對聲音這一形態的認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當人的內心具有豐富的情緒、情感的時候,人就變得有生活情趣,對生活充滿信心,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4]在學習唱歌的過程中,人們對事物的審美能力、綜合素質也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不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激發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隨著對音樂感受能力的逐步增強,也會形成特定的審美觀。在參與歌唱藝術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中逐步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上就會習慣于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去做人做事,促進對未知事物的積極探索欲,讓我們的世界變的更加美好。
二、歌唱藝術實踐活動的現狀及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一)合理設置公共音樂課程
學生整個大學生涯是其人格逐步建立的黃金關卡口,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學校的教育活動要充分發揮教育應有的功能屬性。“學生是我們社會的未來,在每一個階段都會面臨著不同的心理困惑和學習瓶頸,尤其是在當前抗擊疫情的客觀環境中,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大學里的學子們要面對的每一步成長都會產生一些壓力和負面情緒。適時、適度的選擇性歌唱就可以使這種情緒得到很好的釋放,用歌聲抒發情感,精神愉悅的同時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5]針對大學生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大多都是采用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講座、開設心理咨詢室等方法進行引導,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但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心理出現問題以后往往會陷入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不愿意也不喜歡與外界進行過多交流,因此筆者認為學生一旦出了心理問題以后能主動走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主動去和一個自己完全不認識的心理咨詢老師談論起自己的內心煩惱所在的可能性極其渺茫,他們往往會陷入一種惡性的循環當中,嚴重者自殺跳樓也是有的。因此筆者認為從事情源頭抓起防微杜漸,平時通過合理的方式方法疏導防范,著手提高學生自身的情緒調控能力從而使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歌唱藝術活動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宣泄情緒、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塑造健全人格,能夠有效防范心理疾病的發生。公共音樂是教育部規定的大學都必須開設的一門公共課程,也是基于音樂的此項培育功能。因此各個高校有責任有義務結合當地的地方文化以及各高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學生特點有計劃開展有針對性的公共音樂課程。但據筆者了解到,由于這門課程并不是專業課,因此無論是教學計劃的安排上還是學生的學習上對這們課的重視程度都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計劃的安排上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目前開設的公共音樂課程的名稱是《簡譜視唱練耳》,而這門課在筆者看來是學習音樂的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知識性實踐性較強,這門課的學習還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樂理知識基礎,而基本樂理知識也是非音樂學生很少接觸過的課程。此外,他們當中不排除有部分學生是天生五音不全的情況,讓這部分學生來學習這門課程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嚴重的可能會因此產生厭學、棄學的念頭,大學生生涯的幾年學習時光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人生階段,一步走錯步步錯。所以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義務有責任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情緒的疏導。筆者認為學生能夠通過短短一個學期的學習能夠對不同音樂類型、不同風格的作品有所了解,能夠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在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可以拿來唱一下或者聽一下,就達到了開設公共音樂課程的價值所在。
(二)豐富校園歌唱藝術實踐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是每所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往往會開辦各種類型的社團活動、愛心志愿者等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調查發現和音樂相關的社團主要有吉他社團、街舞社團、笛子社團等,但關于歌唱方面的社團卻寥寥無幾。歌唱藝術活動由于其自身便捷性深受大家的喜愛,根據調查發現大學生中熱愛唱歌占有比例不少,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調查發現與歌唱藝術相關的集體活動較匱乏。另外歌唱藝術活動不像樂器需要去花額外的錢購買,有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本身學費、生活費之類可能家里都無力承擔,去額外的花錢購買樂器顯得有些不切實際。歌唱藝術活動反而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和顧慮,因此學校可以利用歌唱藝術活動這些特點開展各種多樣的歌唱藝術活動。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前僅有的關于歌唱藝術活動就是在每年五四左右舉辦校園歌手大賽,但這些活動后來也慢慢取消。目前,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學生沉浸于網絡上各種類型的微視頻、游戲等活動,很多學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下課后往往會沉浸于此類活動,久而久之嚴重者可能會因玩游戲而逃課、通宵等各種叛逆的事情從而影響學業進步及積極人生態度性格的形成。基于此,筆者認為除了公共音樂課程上音樂教師的興趣引導,更應該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營造一定的音樂氛圍,進一步把這一興趣愛好深入使得學生可以真正把這一興趣愛好對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有一定益處,而不是只追求一些簡單的形式化活動,更要關注活動帶來的影響及意義。
(三)因地制宜融入地方本土文化
在組織不同形式歌唱藝術實踐活動,如積極開辦各種歌唱社團、藝術團等之類活動時,應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當地的文化,氛圍爭取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位于汕尾市城區,汕尾市是一座美麗的濱海城市,這里有當地傳統的民歌——汕尾漁歌。“2014年汕尾漁歌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汕尾漁歌傳承基地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6]筆者認為,可以將汕尾漁歌作為一個很好的音樂項目引入到學生的歌唱藝術活動中。不僅可以增強同學們之間的親切感也便于激發學生們的自豪感、責任感,甚至可以引入到課堂上,鼓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綜上所述,大學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需要專業人士的心理健康指導,高職院校還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展心理教育的普及性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消極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危害。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公共音樂引導以及開展多種歌唱藝術活動,讓學生能夠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能在其有消極情緒時有所幫助從而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提高自身的情緒調控能力,使學生能積極樂觀面對生命中遇到的各種不如意,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工作中。
參考文獻:
[1]羅曉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研究,2018(1):39.
[2]施云珍.歌唱對鍛煉肺功能和呼吸道的重要影響[J].2020(3):29.
[3]王小玲.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探究[J].藝術評鑒,2018(2):124-125+145.
[4]許濤.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對其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J].黃河之聲,2020(17):74.
[5]楊羚.疫情期間歌唱對學生身心健康的輔助研究[J].北方音樂,2020(13):120.
[6]劉敏.淺談汕尾漁歌的傳承、創新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7(21):116.
作者簡介: 李小莉(1985-),女,河南新鄉,講師,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與教學。